- 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經
- 星賢
- 2231字
- 2020-03-27 13:23:19
第十四章 關于道的一點頭緒
通行版本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不可名。
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本合校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
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
一者,其上不謬,其下不忽。
尋尋呵!不可名也。
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是謂沕望。
隨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這里的“謬”字,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為“攸”,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皦”,“謬”是帛書《老子》乙本的寫法。從文意來看,“謬”字更為恰當,故本合校版選用“謬”字。
古本注釋
希:稀疏,寂靜。
捪:撫摸。讀mín。
夷:平坦。
計:考察。
沕:據《康熙字典》所載,其義為深。讀wù。
望:遠望,這里解釋為遠。
紀:頭緒。
古本釋義
看之而不能見,給這起個名字叫做微。
聽之而不能聞,給這起個名字叫做希。
摸之而找不到,給這起個名字叫做夷。
這三種都不能深入地考察,故此混而為一。
一,首先不會謬誤,其次不會忽略。
探究又探究??!不能命名。
再歸于無物,這叫做無狀之狀。
無物的樣子,這叫做沕望。
跟隨見不到它的后面,迎面見不到它的頭。
憑借現在的道,用來駕馭現在的存在,用來知曉遠古的開端,這稱為道紀。
真經解讀
本章是繼第四章之后第二次講述什么是“道”,這種跳著講的情況肯定是后來簡序錯亂造成的。為了符合大家的閱讀習慣,我暫且還是按照通行本《道德經》的章序來進行解讀。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
人們對某一種感官無法感知的事物分別起了名字。比如把看不見的東西叫做“微”,即細微之物;把聽不到的東西叫做“?!保醇澎o無聲;把摸不著的東西叫做“夷”,“夷”的本意是平,也就是一個平面上啥都沒有的意思。有一種東西,用視覺、聽覺和觸覺都無法感知,不能進行深入地考察,于是老子就把這三種感官混合為一種感覺來對其進行感知。
一者,其上不謬,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
當三種感官混而為一之后,更容易集中精神,以便對事物進行深入感知。這是一種特殊的感知方式,即三感合一或多感合一。其類似于冥想狀態,能把全身心的知覺都統一起來,合成一種更為高級的感知方式——悟。在這種感官合一的狀態之下,首先不會搞錯什么,其次也不會忽略什么,這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完美的感知方式。然而,即便老子用這么高級的感知方式探究了半天,也還是叫不出那種東西的名字??梢?,要想描述那種東西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F在我們知道,那個叫不出名字的東西指的就是“道”。
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沕望。隨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
既然叫不出名字來,可見那種東西并不屬于“有物”的范疇,于是老子又將其歸屬于“無物”之類,也就是歸屬于非物質領域。老子把這種非物質領域的東西叫做沒有形態的形態,也就是“無形”。而這種無物無形的樣子,老子用了一個詞來描述,那就是“沕望”?!皼^望”即深遠之意,表示“道”的深邃飄渺、無邊無際。對于這種深遠無邊的東西,跟著它前行卻見不到它的后背,迎著它而走卻見不到它的頭。如此的無形無相、來去無蹤,可真是叫人摸不著頭腦啊!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雖然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可“道”就在那,因此“道”還是可以善加利用的。憑借現今這個“道”可以做什么呢?至少可以做兩件事:一、駕馭現在的存在;二、知曉遠古的開端。
雖然對于“道”摸不著頭腦,但老子還是理出了一點頭緒,那就是人們可以憑借當下的“道”來御今知古。人們通過“道”可以駕馭現在的存在,即以無形之“道”來駕馭有形之“有”。如何來駕馭呢?就是用“道”的規律來指導物質世界中的一切活動。此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ǖ诙逭拢┲?。而且,人們通過“道”還可以知曉遠古的開端,即以“道”的演化來推知宇宙的創生。如何來推知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此為后話,暫且不提。
通行本《道德經》將“執今之道”的“今”字改成了“古”,于是本句就變成了“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這一個“今”一個“古”,雖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老子講“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第一章),“道”并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所以,若想駕馭現今的事物,必須要用與現階段相適應的“道”才行。如果還是抱著過去的“道”不放,那就是墨守陳規、固步自封,必將被時代所淘汰。
漢武帝之后,中國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社會思潮從百家爭鳴、變法革新逐漸轉變為克己復禮、循規蹈矩。人們做什么事都得守古制、講老例兒,決不敢進行絲毫變革。這可能就是通行本《道德經》把“今”改成“古”的原因所在吧。
本章評述
本章對道體的神秘莫測進行了一番描述,告知人們“道”是無法用普通的感官來感知的,即便是用心探尋也叫不出它的名字來。最后老子話鋒一轉,告訴人們,雖然“道”難以被人感知,但它的規律還是可以被了解的。這個規律就是道理。人們可以通過道理來御今知古,領悟了道理也就是抓住了“道”的頭緒。
老子在本章中又提到了“道”的幾個特性:
1、無形無色
2、無聲
3、無法觸摸
4、無名
5、屬于非物質領域
6、深遠無邊
關于“道”的規律和宇宙起源這些“道”的頭緒,老子在后面的章節中將會為人們一一解開。欲知詳情,請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