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可以學的頂級思維法(套裝共7冊)
- (英)安東尼·塔斯加爾 西蒙·泰勒等
- 957字
- 2020-03-20 15:57:37
化解混亂:可控性的理論非人性化
1911年,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著作《科學管理原理》出版面世。該書一經出版,其中某種類型的管理系統就被美國大型的企業集團所吸納,并在整個商界中迅速傳播。泰勒曾是美國機械工程師,后轉行為商業思想家。作為一名經過培訓的工程師,泰勒把齒輪裝置、原子論、鐘擺模式等科學原理在商界中廣泛傳播。依照他的觀點,把甲從A點放進去,乙就會自動從B點出來。
泰勒的這本書是寫在相對論、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詮釋即將推翻牛頓的“蘋果車”的時期,即便我們忽略這一點,這種管理的信條也依然像洗衣粉廣告中所說的污漬一樣頑固。
泰勒基于自己在生鐵方面的經驗提出了一種管理理論,并試圖將該理論從機器車間推廣到更廣泛的人類世界。該理論幾乎是以救世主的地位自居,并取得了極高的學術聲譽,甚至還贏得了蘇聯共產黨領導人列寧的認可。
這是一個以人為中心,以還原論效率為主導的工廠性管理,該管理體系能夠滿足管理者的3大需求:可預測性、一致性和可控性。泰勒主義(Taylorism)起源于福特主義(Fordism)(福特主義以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名字命名:“普通工人只想要一份不需要思考的工作”)。很多管理方面的實踐都是從福特主義開始,在美國形成,然后出口世界。
在這個方案中,管理者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操縱著工作者的科學家。這些“科學的”管理者把工作者看作是“神奇的猩猩”。
許多管理者都接受過訓練,能夠以科學的心態進行運作(無論這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這導致了管理者所擁有的科學模式、通過分析得出的秩序、可預測性以及確定性,與其公司所處世界的運作系統之間產生沖突,因此導致公司的系統越來越混亂、不可預測且充滿不確定性。
事實上,泰勒的許多所謂的“神圣法則”只是體現了后合理化的便利性,并不能維持“科學”的定義。科學管理更像是一種精英管理,是實施暴政的一個正當理由,計數是一種壓迫被計數者的方法。有人在談到還原論(Reductionism)時說過:“如果你不是被還原的人,那么還原論絕對是一個好方法。”
卡迪夫大學的社會科學教授菲利普·布朗(Philip Brown)認為,這種態度的新版本,即“數字泰勒主義”甚至可能出現在我們身上。這種來自21世紀的新型壓力,將知識工作者的產出轉化為編碼和規則,再轉化為可以外包給更便宜(通常是非碳基“non-carbon-based”)的替代品——軟件包或模板,轉移了泰勒機械論視野中的非人性化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