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諸葛憶兵 蘇碧銓
- 720字
- 2020-11-13 16:46:08
遺民之外:詩歌史上的月泉吟社
至元二十三年(1286),江南正式納入元朝疆土已經十年。作為元廷“參用南人”的標志性事件,此年三月程鉅夫“將旨江南蒐羅遺逸”
。同年十月,吳渭在浦江“【征】賦《春日田園雜興詩》,限五七言律體。以歲前十月分題,次歲上元收卷,凡收二千七百三十五卷。延致方鳳、謝翱、吳思齊評其甲乙,凡選二百八十人,以三月三日揭榜”
,這就是文學史上有名的月泉吟社征詩活動。吟社參與人數之多、活動范圍之廣,委實令人驚嘆。
關于吟社的活動形式、成員組成、詩歌特色等,學界已有深入研究。由于發起人、評詩者的宋遺民身份,吟社詩在接受視野中往往帶有“抗節季宋”
的鮮明政治色彩,“月泉吟社的征詩活動,主要表現為對杜詩愛國精神的發揚光大,尤其對陶淵明不事二姓之氣節的大力高揚,所以它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有力地推動了此后詩社的蓬勃發展,更主要的還在于標榜民族氣節上”
,不失為代表性的觀點。
吟社的遺民色彩,自然不容否認,后人對吟社詩的肯定也主要是著眼于此。不過畢竟詩社首先不是作為一個政治組織而存在,征詩活動的核心價值更在于詩歌。如果過于突出道德評價,容易遮蔽詩社的文學特質。實際上元人一般以為,在文學方面“南北混一之初,猶或守其故習”, “國初學士大夫,祖述金人、江左余風”
,似乎吟社只能是江湖習氣的延續。人們往往卑視江湖詩風為“末流”,對吟社詩人則強調其忠義氣節,所用標準并不相同。這一認識上的悖論提醒我們關注,在宋末江南江湖詩風盛行的背景下,僅僅十余年之后的吟社詩人們,在身份構成上是否與江湖詩人形成了本質差異?他們的活動是否促成了“詩道反振”的格局?或者說,對于宋季詩風而言,月泉吟社詩的出現具有何種意義,究竟是沿襲舊局面還是逗引了新氣象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