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諸葛憶兵 蘇碧銓
- 4557字
- 2020-11-13 16:46:14
二 “為己之學”:“宋調”的體性特質及其成因之一
錢鍾書先生說:“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別,乃體格性分之殊……嚴儀卿首倡斷代言詩,《滄浪詩話》即謂‘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興’云云。曰唐曰宋,特舉大概而言,為稱謂之便。非曰唐詩必出唐人,宋詩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東野,實唐人之開宋調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靈,則宋人之有唐音者?!倍陂_“宋調”的唐人中,“韓昌黎之在北宋,可謂千秋萬歲,名不寂寞者矣”,因為韓愈的詩歌不僅在“體格性分”上開啟了“宋調”,而且在作法上廣為“宋調”作者所汲取,如“荊公五七古善用語助,有以文為詩、渾灝古茂之致,此秘尤得昌黎之傳。”然而作為“宋調”的風格內涵,“體格性分”的形成首先取決于詩人的性情,即所謂“高明者近唐,沉潛者近宋”;其性情同時也決定了立身處世的“體格性分”。宋代詩人立身處世的“體格性分”,則基于在“為己之學”中形成的以“內圣”為取向的秉性與品格。
歐陽修指出:“前世有名人,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死,真若知義者,及到貶所,則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其心歡戚,無異庸人,雖韓文公不免此累?!?img alt="歐陽修:《與尹師魯第一書》, 《歐陽修全集》卷六九,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99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0CD38/16367935104174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965010-wHnMPDALvlJlCsx47L31JyyVomSylXh6-0-04c698dabd3791c0a919011d88bf3314">類似這種批評,在宋代屢有所見。如蔡居厚評柳宗元詩歌時說:“子厚之貶,其憂悲憔悴之嘆,發于詩者,特為酸楚。閔己傷志,故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憤死,未達理也?!?img alt="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蔡寬夫詩話》,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9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0CD38/16367935104174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965010-wHnMPDALvlJlCsx47L31JyyVomSylXh6-0-04c698dabd3791c0a919011d88bf3314">朱熹評杜甫《同谷歌》亦云:“杜陵此章,豪宕奇崛,詩流少及之者。至其卒章,嘆老嗟卑,則志亦陋矣。人可以不聞道哉?”認為柳宗元“未達理”、杜甫“不聞道”,與歐陽修視韓愈為“庸人”同出一轍。實際上,表現患得患失、悲喜隨物、嘆老嗟卑、閔己傷志等歡戚無常的情感內容是唐詩的普遍現象,不啻杜、韓、柳三家詩,為大多數宋人所不取。究其原因,隨著新型“宋士大夫之學”的興起,詩人面對人生實踐中的窮通榮辱、得喪禍福時,有了與唐人不同的秉性與“體格性分”。
南宋陳傅良在論及本朝“士大夫之學”的形成及其內涵時指出:“宋興,士大夫之學亡慮三變:起建隆至天圣、明道間,一洗五季之陋,知鄉方矣,而守故蹈常之習未化。范子(仲淹)始與其徒抗之名節,天下靡然從之,人人恥無以自見也。歐陽子(修)出,而議論、文章粹然爾雅,軼乎魏晉之上。久而周子(敦頤)出,又落其華,一本于六藝,學者經術庶幾于三代,何其盛哉!”王水照先生總結說:陳傅良“表彰范仲淹的‘名節’、歐陽修的‘議論、文章’,周敦頤的‘經術’,其實,政治家、文章家、經術家三位一體,是宋代‘士大夫之學’的有機構成”
。這一新型的“士大夫之學”具有多個層面的內涵,從制度層面而言,昭示了“與士大夫治天下”的新政制的誕生,從參政者層面而言,宣告了士人群體多元復合型社會角色的確立;從文學層面而言,昭示了創作主體多維知識與才學的形成,從思想層面而言,標志了儒學的復興。這諸多層面的有機構成,使“宋士大夫之學”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與時代特征。
需要說明的是,儒學的復興并非始于北宋。陳寅恪先生考察韓愈的道統思想時指出:“退之于此以奠定后來宋代新儒學的基礎。”不過,韓愈倡導的儒學雖為宋代新儒學奠定了基礎,但在內涵上與宋代新儒學不可同一而語;與此同時,其道統思想也沒有得到中晚唐士人社會的普遍認同。在中晚唐,類似李商隱“‘夫所謂道,豈古所謂周公、孔子者獨能邪?蓋愚與周、孔俱身之耳?!允怯行械啦幌到窆?,直揮筆為文,不愛攘取經史,諱忌時世。百經萬書,異品殊流,又豈能意分出其下哉”
之聲,時有所聞。其原因之一,在于踐行儒學所必需具備的主體基石尚未真正確立。宋代新儒學之所以能在范仲淹時代開始全面復興,則與實踐主體自覺恪守“為己之學”息息相關。周行己說:
何謂為己之學?以吾有孝悌也則學,以吾有忠信也則學。學乎內者也,養其德者也。故為己而學者,必有為人之仕矣。何謂為人之學,人以我為多聞也則學,人以我為多能也則學,學乎外者也,利其聞者也。故為人而學者,必有為己之仕矣。
朱熹亦云:
蓋為學而求名者,自非為己之學。
陳文蔚又指出:
篤志力行,有意于古人為己之學,不與世俗浮沉于富貴貧賤、得喪禍福之中……以洗其凡俗之陋。
諸如此類的表述,屢屢見諸宋代載籍,昭示了宋代士人對“為己之學”的普遍重視。而作為士人的立身之道,“為己之學”原本是儒學強調個體心性修養的重要思想。《論語·憲問》載孔子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薄墩x》云:“此章言古今學者不同也。古人之學,則履而行之,是為己也。今人之學,空能為人言說之,己不能行,是為人也。范曄云:‘為人者馮譽以顯物,為己者因心以會道也。'”指出了“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的不同秉性與品格;而儒家肯定與張揚“為己之學”的思想,昭然若揭。在唐代,盡管不乏自覺履行孝悌忠信之人,在具體的立身處世中,卻很少像宋人那樣重視“為己之學”。盡管韓愈立志恢復長期失墜的儒家學說,建立了儒家道統,并以道統的繼承者自居
,但一方面由于其建立道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
,故無意強調關乎自我修養的“為己之學”;另一方面在歐陽修看來,韓愈與其他唐人一樣患得患失,歡戚無常,“無異庸人”,遑論“為己之學”。隨著范仲淹時代儒學的復興,強調“為己之學”成了宋代士人社會的一種思潮。而無論“因心以會道”,心懷忠信孝悌,履而行之,抑或心不為富貴貧賤所縈、窮通禍福所累,“洗其凡俗之陋”, “為己之學”的任務在于修煉主體心性,使之進入“內圣”之境。宋人“內圣”的目的在于“為人之仕”即“外王”;也就是說,“為己之學”是宋代士人建構“內圣外王之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石。
“內圣”與“外王”是宋代新儒學兩大互為倚重的支架。余英時先生認為,它雖始于仁宗年間的古文運動,但古文運動“偏重‘外王’而少涉‘內圣’”,歐陽修又“對‘內圣’之學采取了相當消極的態度”“他還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性非學者之所急,而圣人之所罕言?!@便是他拒絕開拓‘內圣’領域的確證”;至神宗朝,王安石、二程才開始共同圍繞人之“性”卻以不同的路徑與內涵,在學理上建構起“內圣之學”。不過,仁宗時期的古文運動,雖然未能從“性”這個形上的學理層面開拓“內圣之學”的領域,但從“怎么做”這個形下的實踐層面觀之,士人群體已開始在“為己之學”中,行“內圣”之實。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名言、也是作者在立身處世中所恪守不渝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是“內圣”的一個突出標志。范仲淹“以言事凡三黜”,被人譽為“三光”,“士論壯之”
,則又體現了士人群體對待窮通榮辱、得喪禍福的一種態度與秉持,其所秉持的就是石介所說“達也,以孔子之道也;窮也,以孔子之道”,“窮達之間”,皆“卓然有余?!?img alt="石介:《送張績李常序》, 《徂徠石先生文集》卷一八,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1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0CD38/16367935104174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965010-wHnMPDALvlJlCsx47L31JyyVomSylXh6-0-04c698dabd3791c0a919011d88bf3314">的“內圣”。景祐年間,歐陽修因言事遷謫夷陵,至貶所,致書尹洙云:“路中來,頗有人以罪出不測見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并勉勵被貶的同黨“甚勿作戚戚之文”
。與歐陽修同時“待罪去朝”的曾必疑,在貶所作之詩“皆諷詠前賢遺懿,當代絕境,未嘗一言及于身世”,原因就是他“不以時之用舍累其心”
,在面對得喪禍福的人生際遇及其詩歌創作中,踐行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為己之學”,具體呈現了“內圣”心境,與唐人詩歌所表現的“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適成鮮明對照。
應該說,在仁宗時期的古文運動期間,士人群體于“為己之學”中的“內圣”實踐,為神宗年間“內圣之學”的學理建構奠定了堅實的現實基礎。事實也表明,在“為己之學”中深化“內圣”心境,是融“政治家、文章家、經術家三位一體”的宋代士大夫安身立命與經世濟民的基本保障。而宋代士人“為己之學”又是多面向的,既面向日常生活的領域,又面向仕途生活的領域,尤其是后者,最能凸顯“內圣”心境。這從下列李光給胡銓的一封書札中所敘述的內容可見一斑:
某啟:相望不遠,而風濤洶然,久不承問動止。此心傾仰,何可勝言。仲夏酷暑,起居佳勝。某老病如故,日夕汛掃此心,時至即行,非如吾友盛壯之年,前程萬里。惟祝乘此閑放,盡為己之學。至處憂患之際,則當安之若命,胸中浩然之氣,未嘗不自若也。邦衡豈俟鄙言,仲尼作《易》,亦專論此事。困,剛揜也,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剝必有復,否終則傾。邦衡素明此道,需之時,則當以飲食燕樂。仆之頑鄙,又垂盡之年,惟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故汲汲耳。
李光與胡銓因反對和議,被流放海南,長達十余年之久。十余年間,兩人書郵不斷,上列就是其中之一。書中以現身說法口吻,自敘在“盡為己之學”中所形成的“內圣”心境。據載,海南環境異常惡劣,尤其是“夏秋之交,物無不壞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故貶居海南,仕宦與生命均“至處憂患之際”。身當此際,李光通過“盡為己之學”,修煉心性,不為憂患所累,真定心志,養就浩然之氣,將孟子所倡導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的“內圣”理想,具體轉化成了一個實在的生命意境,從而抑制了眼前政治上的仕途之悲與生命上的生死之憂,“安之若命”,呈現了道義與生命的雙重價值和意義。當主體的這一生命意境作用于詩文創作時,也就是清四庫館臣所總結的:李光“以爭論和議,為權相所排,垂老投荒,其節概凜然,宜不可犯,而其詩乃志諧音雅,婉麗多姿”;其文“乃皆醇實和平,絕無幽憂牢落之意”。
與李光一樣,胡銓在“至處憂患之際”,也能通過“盡為己之學”,臨危不懼,“安之若命”。他自雷州赴儋州時所作《次雷州和朱彧秀才韻時欲渡?!吩娫疲骸昂稳酥塾U征驂,賴有新詩作指南。螺髻層層明晚照,蜃樓隱隱倚晴嵐。仲連蹈海齊虛語,魯叟乘槎亦漫談。爭似澹庵乘興往,銀山千疊酒微酣?!?img alt="《全宋詩》卷一九三二,第34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7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0CD38/16367935104174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965010-wHnMPDALvlJlCsx47L31JyyVomSylXh6-0-04c698dabd3791c0a919011d88bf3314">方回評曰:“澹庵此詩,不少屈撓,真鐵漢!”
一派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與“內圣”意境。
宋代新儒學之所以能全面復興與踐行,首先有賴其實踐主體的“為己之學”;而整個“宋士大夫之學”得以建構與運行,則同樣需要士人群體在“盡為己之學”中,營造“內圣”心境,為“外王”實踐奠定堅實的主體基石;與此同時,類似李光、胡銓的貶居生活,也極大地促進了士人“盡為己之學”。自仁宗景祐、慶歷黨議,中經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新舊黨爭、高宗紹興黨錮,再到寧宗慶元黨禁,士大夫之間的朋黨之爭幾乎從未間斷,表演了一出出你方唱罷我上場的鬧劇,宋代政治的運行出現了周期性反復動蕩的怪圈。在這個怪圈中,大量士人深陷其中,并屢遭貶謫,甚至像司馬光等不少已故官員,也被蔡京列入“元祐奸黨碑”,遭貶被禁,“宋調”的代表作者蘇軾、黃庭堅等,或病死于貶所,或屢遭貶謫,貶居成了宋代士人仕途生涯中的一種常態。因此,“盡為己之學”,不以時之用舍、得喪禍福所累,營造“卓然有余裕”的“內圣”心境,也成了宋代士人在立身處世的過程中的一種常態。
當然,自北宋古文運動以后,以“內圣”為取向的“為己之學”,并非為每位士人所遵循,但它作為宋代士人社會的主流實踐形態或立身之道,卻無疑成了新儒學或“宋士大夫之學”賴以形成與運作的主體基礎;而“宋士大夫之學”則又賦予了士人“為己之學”的價值取向與實踐內涵。兩者互為因果,互為作用,孕育了不同于唐代詩人的以“內圣”為取向的秉性與品格。這決定了他們立身處世的“體格性分”,也成了“宋調”體性特質的基本元素及其特質得以形成的首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