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喻
比喻使人快樂。
打從進學開始,友朋間有雅好談玄辯奧者,一向讓我肅然起敬;但是鉆之彌深,言之越切,一旦理路拙于詞鋒,容易生口角。可是,倘或有擅長取譬成論者,總覺得如熏如沐,而不至困于名理。大約就是在學生宿舍里挑燈捫虱、言不及義的那段時間里,我開始發(fā)現(xiàn):“打比喻”是一種冷靜沉著的力量,不是太容易的事。
我發(fā)勤力學寫了幾年舊詩,目的就是為了重新認識一遍自己使用了幾十年的字,每每一燈獨坐,越是朗讀、臨摹、體會、琢磨,越是覺得中國文字透過輾轉相生的意義累積,發(fā)展出“無字不成喻”的一套辨認系統(tǒng)。
所以《說苑·卷十一·善說》里有這么一則故事:
有賓客對梁王曰:“惠子就是會打比方,你不讓他打比方,他什么話都說不上來了。”
梁王第二天見了惠子,就跟惠子說:“先生你有什么話、什么理、什么事,但請直說,別打譬喻。”
惠子說:“現(xiàn)在有個人,不知道彈弓是個什么東西,一旦問起來:‘彈弓長什么樣兒?’您要是跟他說:‘彈弓就是彈弓的樣兒。’這樣,他能明白嗎?”
梁王說:“那是不能明白。”
惠子接著說:“那么就換個說法:‘彈弓的形狀就像弓,但是用竹片作弦。’這樣說的話,能夠明白了嗎?”
梁王說:“這樣就能夠明白了。”
惠子又說:“言談說話不就是這樣嗎?用人所已經(jīng)了解的,來說明人所不了解的。如今王不讓打比喻,怎么能把話說得明白呢?”
梁王立刻說:“明白了。”
這是一段十分幽默的記載,同樣的話抬到邏輯學家面前,一定還是會招致申斥,因為純就邏輯上說,任何模擬推理都是不能成立的。梁王在一聽見“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彈者”卻沒有及時制止,就表示他已經(jīng)上當了。盡管,在前一天提醒梁王注意此道的未必是個進讒之人——甚至很可能還是個能夠深思熟慮、不為诐辭所惑的智者,但是防范“非合于名理”的真知灼見畢竟不敵譬喻之動搖也疾,浸潤也深。
于是,我常常試著在跟孩子們說話的時候,刻意在他們述說了某事之后緊接著試探性地問一聲:“就好像——? ”
有些時候,他們會把要說的事重新說一遍。妹妹張宜往往沒有耐心思索,就會說:“就這樣,沒什么好像的。”哥哥在不會打比喻的時候會出現(xiàn)這樣的句子:“巴小飛跑得很快,就好像什么也不像的他自己一樣。”
但是我鍥而不舍、試著“點燃譬喻之火”的努力終于有了一點響應。張容忽然跟我說:“鋼琴底下有一根棍子,彈的時候會把聲音變小,就像是走在旅館的地毯上一樣。”他妹妹立刻搶著(像是參加一個譬喻大賽那樣)告訴我:“我吃的橙子扎扎的,好像三角形尖尖的沙子戳在舌頭上一樣。”
比喻使人快樂。
送給孩子的字

[金文]
此字乃古文言嘆詞,表示允許,為帝王應允臣下之請
君子喻于義。——《論語·里仁》
“打比喻”是一種冷靜沉著的力量,不是太容易的事。比喻使人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