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淘汰
張容放了學,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今天有世界杯嗎?”他的意思當然是足球賽的電視轉播。我把當天的賽程告訴他,并且堅決地說,不論戰況怎么樣,你只能看十五分鐘。即使這樣說著,我心里頭還很篤定:這小家伙根本不可能撐到開賽的。可是看來他也和我們絕大多數從來不關心足球、四年湊一度熱鬧、卻號稱是球迷的人一樣,并不特別在意賽事,他在意的是:“今天要淘汰哪一隊?”
我說:“不知道加納和巴西誰會被淘汰。”
“我今天被淘汰了。”張容漫不經心地說。話雖如此,語氣卻顯得十分興奮。
“怎么淘汰的?”我脫口而出,立刻想到了剛剛舉行過的期末考試,便轉個念頭,跟自己說,不要追問下去,不要顯露出在意的樣子,不要覺得他就此失去了競爭力,以及“根本不要把小孩子的考試當作一回事”。你知道的,這種自己給自己開的安慰劑分量永遠不夠。
張容則好整以暇地說:“為什么出局啦、不及格啦、被打敗啦,這些要說‘淘汰’呢?桃太郎不是很厲害嗎?”
“‘淘汰’和‘桃太郎’用字是不一樣的。”
中國老古人在“干凈”這一方面的要求是有非常復雜的配套系統的。“淘汰”之廣泛地應用于人事之甄別裁選是唐代以后才見到的用法,方此之前,所謂的“淘汰”是用水洗滌、過濾雜質的意思。由“淘汰”二字從水可知,滌污除垢所需之水也得有所揀擇,要之能淘洗骯臟者,必須是活水,茅屋檐溜之水、東流不竭之水等皆是。用活水洗去不潔是本義,行之既久,便將意思轉成了在比較之中篩去不夠好的材質,甚至對手。
“但是被淘汰的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有的時候一場競爭下來,說不定是因為一些設計不完整的競賽規則,或者是錯誤的裁判,使得競爭的人被冤枉淘汰掉了。”我已經習慣了凡事打預防針,在孩子可能神喪氣沮之前活絡活絡氣氛,鼓舞鼓舞精神。
“我知道,有的時候一不小心就被淘汰了。”
我猜想又是語文考試的注音。張容一連幾次總是在老師考造句的時候把“冰淇淋”注音注成“彬麒麟”。我說:“既然你沒學過怎么寫‘冰淇淋’,可不可以在造句的時候寫別的東西呢?”他的答案是不行,因為考試的時候就很想吃冰淇淋,并不會想別的。這時,我故作輕松地問:“還是寫了‘彬麒麟’,對嗎?”
“什么?”
“你不是說被淘汰了嗎?”
“可是沒有什么冰淇淋呀!”
“那是哪一科被淘汰了呢?”
“沒有哪一科呀!”張容說,“今天我們體育課和愛班打躲避球,我一個不小心忘記球在哪里,背上就挨了一球,被淘汰出局了。”
他妹妹這時在一旁放了支冷箭:“唉!不是我說你,你總是這樣不小心。還有你——”她指指我,“你總是這樣窮緊張。”
送給孩子的字

[篆書]
解釋先圣之積結,淘汰學者之累惑。——《后漢書·陳元傳》
所謂的“淘汰”是用水洗滌,過濾雜質的意思。用活水洗去不潔是本義,行之既久,便將意思轉成了在比較之中篩去不夠好的材質,甚至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