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的邏輯
- (美)埃利澤·斯滕伯格
- 2316字
- 2020-04-14 10:46:38
顳葉里的天行者盧克
聽到“天行者盧克”這個名字,你會想到什么?如果你是《星球大戰》的影迷,那么對你而言,這幾個字就不僅僅代表了影片中的一個角色。每次讀到它時,你都會神游進一個科學幻想的宇宙,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對決,以及一片流行文化的標志性領域。那么,如果你只是聽到別人大聲說出這個名字,你會有什么反應?如果你看見了盧克的扮演者馬克·哈米爾的一張照片,又會作何感想?
我們已經知道,五種感官的神經通路是相互交疊的,也許就是這個交疊,才使我們在喪失一種感官的時候產生了幻覺。這樣的交會在每個人的腦中都存在,那么它們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腦對于環境的感知和解釋的呢?有一組神經病學家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感覺系統的類別會影響人腦處理信息的方式嗎?信息來自眼睛、耳朵、鼻子或是別的地方,對腦來說有區別嗎?
這些研究者利用腦電圖描記儀記錄了志愿者腦中的神經元活動。志愿者在電腦屏幕上觀看相繼閃現的一組照片,上面顯示社會名流、著名建筑、自然風光或各種動物。在一旁觀看腦電圖的神經科學家發現,在一個稱為“內側顳葉”(medial temporal lobe)的腦區出現了一種模式。內側顳葉位于海馬旁,而海馬是人腦中形成記憶的中樞。內側顳葉中的神經元會對不同類別的圖像產生不同的反應,比如名人總是激活它的某一個區域,而著名的地標又會激活另外一個。
但是這個模式要比這更加深入。研究者又用非常精確的電極記錄了內側顳葉中單個神經元的發放。他們發現每個神經元都不僅是對一個類別的事物做出反應,而且會對某一個特定的人或地方做出反應。比如有一個神經元只對詹妮弗·安妮斯頓的照片發放,因此稱作“詹妮弗·安妮斯頓神經元”。被試觀看了大量安妮斯頓的照片,每次都能使這個神經元發放;而當被試觀看茱莉亞·羅伯茨和科比·布萊恩特等其他名人的照片時,這個神經元卻沉默了。另一個神經元只對哈莉·貝瑞的照片發放,即使她穿著2004年的影片《貓女》中的戲服、戴著面罩。當被試讀到她的名字時,這個神經元同樣會有反應。這個效應對于其他類別的照片同樣成立,比如研究者發現有一個神經元會對悉尼歌劇院的照片或書面文字做出反應,對埃菲爾鐵塔或比薩斜塔就沒有這樣的反應了。
最后,研究者又將刺激的類型從書面文字和圖片擴展到了口頭字眼。他們發現有一個神經元對“天行者盧克”的許多呈現形式都有強烈反應:馬克·哈米爾的三張不同照片,“天行者盧克”的字樣,甚至由一個男性或女性的聲音報出的這個角色名字。
和之前一樣,其他名人(比如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照片,就無法激活這個神經元。其他名人的書面或口頭名字同樣沒有這樣的效果。有趣的是,當被試看到《星球大戰》中的另一個角色尤達的照片時,這個神經元卻發放了。
顯然,這個神經元不只對天行者盧克發放,也會對和他密切相關的事物做出反應,比如他的這位綠色的小個子師父。有許多次,這個天行者盧克神經元也對達斯·維達的照片產生了反應。類似地,那個詹妮弗·安妮斯頓神經元也常常在被試看見和安妮斯頓一同出演《老友記》的麗莎·庫卓時發放。
我們的每一種感覺都是一股信息流。無論它是經過哪條通路進入腦,視覺也好、聽覺也罷,腦中的無意識系統都會將它置于情境之中分析,并且參考我們的知識、情緒和記憶,綜合出一個對于世界的有意義的表征。我們的無意識加工器會分析五種同時到達的感覺流,找出相似的特征,從而創造出一個個抽象概念,讓我們能夠有意識地體驗,比如《星球大戰》中的人物關系就是一個例子。
內側顳葉是各條感覺通路的一個主要交叉點,對靈長類腦部的解剖研究證明了這一點。研究顯示,各條感覺通路都將神經延伸至內側顳葉中,并在那里交錯會合。腦允許我們的感覺通路相互交流,并由此將五組知覺數據轉化成富有意義的想法和體驗。
在有些人的腦中,不同感覺的交流太過頻繁,只要使用一種感官,就會立刻激活另外一種。這一點在“聯覺”(synesthesia)現象中有最充分的體現。當感覺通路之間的聯系過于密切,就會產生聯覺。比如有些人有視——聽聯覺,只要聽見某些音符就會看見一些色彩,而且這樣的聯系相當穩定:一種顏色總是與一種聲音相關。還有人報告了嗅—視聯覺,他們只要聞到新鮮的檸檬味就會看見多邊形,而聞到樹莓和香草則會看見圓形。聯覺有許多形式,因為感覺之間有許多種組合;但是這些形式都透露出了相同的信息,那就是我們的感覺通路是連通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找到不同感覺相互連通的證據,比如我們都知道,失去嗅覺會讓味覺也跟著遲鈍起來。視覺和聽覺也深深糾纏在一起。當有人在遠處對你說話,如果你能同時看見她的嘴形,那么理解她說的內容就會容易得多。反過來,這兩種感覺也會相互干擾,有一種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是對這一點的最好說明。
如果你聽一段錄音,其中發出“ba-ba-ba”的聲音,同時再看某人用口形做出“ga-ga-ga”狀,你就會聽到一種全新的聲音“da-da-da”。這就是麥格克效應,它是20世紀70年代,哈利·麥格克(Harry McGurk)在和同事設計實驗研究嬰兒的語言知覺時偶然發現的。此外還有反向的麥格克現象,也就是聽見某種聲音對觀看產生影響。研究者給被試觀看不同大小或方向的橢圓形,要求他們判斷其形狀,并同時向他們播放不同的聲音。同樣的橢圓,聽到“weeeee”的被試會覺得它們較高,聽到“woooooo”的被試則會覺得它們較寬。
我們的感覺系統是為生存而演化出來的。感覺信號先是在幾條平行的通路中加工,然后再整合、解讀,并整理成一個概念框架。到這時,不同的感覺已經融合成了對于世界的一個統一而流暢的感知了。這樣的協作不僅增強了我們的意識體驗,它也創造了一個后備系統,能在某個感官出現故障的時候由別的感官頂替補償。當一個人雙目失明時,其他感覺系統就會加大馬力,去填補知覺的空當。為了重建我們的世界圖景,人腦竭盡所能,它甚至會用拼合其他感官的方式,重新創建一個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