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的邏輯
- (美)埃利澤·斯滕伯格
- 898字
- 2020-04-14 10:46:39
如何識破假笑
假笑究竟是哪里出了差錯,才讓人覺得它們是這樣虛假?為什么佯作一笑是那樣困難?1862年,法國的神經病學家紀堯姆·迪謝納(Guil laume Duchenne)發表了一項研究,提出真笑和假笑使用的是不同的肌肉。這兩種微笑都需要我們收縮嘴巴周圍的肌肉,兩者的區別體現在我們眼睛周圍的一圈肌肉,稱為“眼輪匝肌”(orbicularis oculi);真實的微笑會收縮這些肌肉,并牽動眼睛附近的皮膚,比如下圖中的這位英俊男子:

雖然牙齒已經不剩幾顆,但是你不覺得他看起來是真心快樂(而且一點也不嚇人)嗎?看看他眼睛周圍那些收縮的肌肉,只有當笑傳達出真實的快樂情緒時才會如此。而一個假笑不會用到這些肌肉。強顏歡笑時,我們使用的是兩側面頰上的“笑肌”(risorius)來將嘴唇拉扯到正確的角度,而眼睛周圍的肌肉是不收縮的。為了說明這一點,迪謝納用電流刺激了他這位沒有牙齒的朋友的笑肌,造成了這樣的一幅假笑:

如圖所示,他的面頰上出現了皺紋,眼睛周圍卻沒有。也就是說,他的眼輪匝肌并未收縮,眼睛周圍的皮膚也沒有像第一張照片那樣拉緊。這,就是假笑的標志。
真笑和假笑在肌肉收縮上的差異也展示了腦中習慣系統和非習慣系統的分別。當我們自然地笑,就會激活某一套肌肉。當我們運用意識的努力偽裝出假笑,就會改變激活肌肉的模式,而我們周圍的人也一眼就看得出來。
再舉一個例子。前不久,我在工作的醫院大堂里看到了一位同事,他正一邊走路,一邊全神貫注地盯著他的智能手機。經過他身邊時我問了一聲:“喂,那個病人怎么樣了?”他回答說:“我很好,你呢?”這句不假思索的應答針對的顯然是“喂,你好嗎?”但我問的并不是這個。這位大夫的心思都放在了手機上,所以習慣性地隨口應了一句。我后來跟他說起這件事,他卻對這句不恰當的回答一點印象都沒有。我接著又做了一個小實驗,對幾個心不在焉的人問了類似的問題,發現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我知道自己也這樣敷衍過別人)。說來有趣,我后來跟他們談起此事,大多數人都像我的那位同事一樣,根本不記得自己曾經答非所問。
我們的雙重控制系統牽涉到腦的不同區域,對行為也有不同的影響,無論在體育還是社交中,情況都是如此。不過和我同事的這番對答顯示出這兩個系統還有一點不同:它們牽涉不同類型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