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東方講史之續·細說隋唐
- 趙建敏
- 1777字
- 2020-03-26 17:15:30
一〇 大索貌閱、輸籍法
在隋代各種經濟制度中,以輸籍法及大索貌閱最為特殊,且最為聞名。
中國古代政治觀念及其派生的經濟政策,歷來崇尚土地廣闊,崇尚人口興盛。土地的大小,決定著國家的規模;人民的多少,決定著國力的強弱。故古諺云:“王者有二寶,土地與人民。”
隋朝承襲北朝的經濟制度,以人頭與土地相結合,推行均田制,及以此為基礎的賦調力役課收制度。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規定:一對夫婦受田一百四十畝,每年交納租粟三石,調絹一匹(四丈)加綿三兩,或布一端加麻三斤;丁男每年服役一月。
自身極為節儉的隋文帝,懂得民眾安居樂業對國家的好處。由此,他多次頒布政令,減輕民眾的負擔。開皇三年(公元583年),規定調絹減為二丈,成丁年齡由十八歲提高到二十一歲,每年服役期由一月減為二十天。平陳之后,江南免征十年,其他地方免征一年。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下詔:“既富而教,方知廉恥,寧積于人,無藏府庫。河北、河東今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這些優惠的政令,對安定國家秩序,促進農業與手工業生產,是很有積極意義的。然而,無論怎樣,國家政權是賴賦稅而生存的,因而,賦稅的征收是全面的、恒常的,減免只是部分的、臨時的。
要知道確切的賦稅額,其前提,必須有個確切的戶口數,也就是確切的戶籍數。可是,從南北朝以來,政府所掌握的戶籍數,與實際戶口情況極為不符,隱漏非常厲害。造成隱漏的原因,大致是:有些家庭的戶籍,僅報丈夫,不報妻子;有些家庭虛報年齡,或老或小,避開丁男年齡段;有些游手好閑者,蕩逃在外。所有的表現,癥結只有一個,即逃避賦稅力役。
在隋初,戶口隱漏相當普遍,相比較之下,數山東最嚴重:“是時山東尚承齊俗,機巧奸偽,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詐老詐小,規免租賦。”(《隋書·食貨志》)
為解決戶口隱漏問題,隋文帝在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推出了檢括戶口的運動,即“大索貌閱”。運動首先在山東進行,繼而,推廣到其他各地。
大索貌閱的具體方法是:“閱其貌以驗老小之實”,就是按照戶籍登記的年齡,來對照各家庭成員的實際形貌,以定真偽。此外,還檢查每個家庭是否在戶籍上有隱瞞、脫漏等欺詐行為。
如此大規模的戶籍普查運動,僅靠中央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行的。隋文帝對此作出的對策是,將任務下放到基層組織,并由其承擔責任。隋朝地方上的最基層組織是三長,京畿地區為保長、閭正、族正;一般地區為保長、里正、黨長。三長負責大索貌閱的具體事宜,一旦發現其負責的范圍內有戶口不實的問題,三長當被發配遠方。
此外,還開相糾之科,即讓民眾互相檢舉揭發,以使隱漏之人無處躲藏。
為進一步加強戶籍管理,政府讓堂兄弟同居一家的大家庭進行分戶,建立容易檢查的小家庭。
開皇年間大索貌閱的工作,做得相當細致、相當到位,可以說是卓有成效。最終,政府公布的成績是:增加丁男四十四萬三千,新附人口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
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在大臣裴蘊的建議下,再度大索貌閱,并立法規:凡是某地戶口有一人不實,當地長官削職;若某人檢舉出某家隱匿一個丁男,可以此被糾之家代替輸繳賦役。
此法規頒布后,共計增加丁男二十四萬三千,新附人口六十四萬一千五百。
與大索貌閱相應的,是輸籍法。若說大索貌閱是針對廣大民眾的,輸籍法則主要是針對地方豪強及其依附民的。
時輸繳賦稅,是按戶籍進行的,許多百姓想逃避賦稅,而地方豪強又想獲得勞動力,二者結合,造成了許多人口不自立戶籍,甘愿成為豪強依附民的狀況。而地方政府具體征納賦稅時,又有著極大的弊端,官吏和豪強串通一氣,恣情胡報,搞得賬目含混不清,中飽私囊,使國家損失了大量的收入。
面對這種情況,宰相高颎設計了“輸籍法”,于開皇五年(公元585年)被隋文帝采納,并推行貫徹。
輸籍法的具體方法是:由中央政府確定劃分戶等的標準,叫做“輸籍定樣”,隨后頒布到各級地方政府。其關鍵是,按照戶等高下的不同,承擔不同的賦稅量。每年正月五日,由縣令親自出查,督察百姓根據居住地點的遠近,由五黨或三黨組成一團,按照“定樣”,重新確定戶等高下,及應納賦稅量,并寫成“定簿”。
輸籍法施行后,人稱“自是奸無所容”。它將許多豪強的依附民,改造為國家的編民,以此確保并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此外,許多隱匿的戶口,或出逃在外的人口,也因此得到了澄清,或返回了家園。
隋朝的經濟繁榮,與大索貌閱和輸籍法有著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