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 成漢李氏

“八王之亂”的一個極重要的影響就是出現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八王之亂剛結束時,十六國中的兩個已經建立,即巴氐的成漢李氏和匈奴族的漢(前趙)劉氏。還有兩個建立時間較晚,而事實上已經存在,它們是漢人張氏所建的前涼和鮮卑慕容氏的前燕。

本篇單說成漢李氏的建國始末。

東漢末年,有一支原居巴西(治今四川閬中)、宕渠(治今四川渠縣東北)的氐人遷移到了漢中。曹操攻占漢中,氐人首領李氏即率眾歸附。曹操封他們的首領為將軍,把他們遷到略陽(今甘肅秦安東北)以北,從此就有了巴氐的名稱。西晉元康年間(291—299年),關中連年饑荒,發生了以齊萬年為首的起事(見第三篇)。略陽、天水(治今甘肅甘谷東)等郡各族百姓數萬戶又流入漢中。其中,巴氐李特、李庠、李流兄弟,都有英雄氣概,善于騎馬射箭,富有組織能力,流民在途中發生了疾病、貧乏等困難,李氏兄弟都幫助他們解決,因而深受愛戴,隱然成為流民的領袖。

元康八年(298年),流民因漢中地區狹小,不容易生活,就上書朝廷,希望讓他們到蜀中“就食”。朝廷派來慰勞流民的一個御史認為可行,于是大量流民進入了蜀地,李特也在其中。到了劍閣,他仔細察看了地形,不禁嘆道:“劉禪有如此之地,而束手就縛,真是庸才啊!”他不甘寂寞的心情在這話里完全泄漏出來了。

永康元年(300年)十一月,詔書召益州刺史趙廞入朝。趙廞是賈后的親戚,其時賈后已于四月被廢黜,他怕受牽連,不肯入朝,遂自稱益州牧,意欲割據蜀地。趙廞是巴西人。李氏亦祖籍巴西,李特兄弟入蜀后,結識了許多巴西同鄉,趙廞便想利用他們,李特等也借此機會,公開組織武裝力量。李庠首先組織一支有四千騎兵的隊伍,投到趙廞麾下。趙廞見他驍勇,贊他是“一時之關、張”(兩晉南北朝時,稱贊武勇之士,常以關羽、張飛作比),任命他做威寇將軍,讓他在流民中招募壯士,把部隊擴充到一萬多人,去防守從漢中入蜀的道路。

李庠訓練兵士,不用旗幟,舉矛為號,不聽號令者立斬,陣容整肅,隊列寂無聲息。趙廞本希望李庠為他出力,但見李庠有治軍的才干,便又不放心了。永寧元年(301年),趙廞借李庠勸他稱帝的機會,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把他殺了。但趙廞又不能不用他手下的兵士,而要用這六郡流民中的壯士,就不得不借重李家的人,所以他又派人去安撫李特等,說李庠是為自己才說了大逆不道的話,與兄弟們無關,并把李庠的尸體交還他們,讓他們安葬。同時,仍用李特兄弟做督將。可這些舉動完全是在自欺欺人。趙廞很快就遭到了滅頂之災。

李特、李流不愿意為趙廞所用,遂帶兵移屯綿竹(今四川綿竹東南)。不久,趙廞派費遠等領兵一萬多人去擔任原由李庠負責的防務。他們在綿竹附近宿營時,受到李特的奇襲,損失了十分之八九的兵力。李特乘勢進攻成都,趙廞無法抵御,只得坐小船逃走,在路上被隨從所殺。李特進了成都城,便聽任兵士大肆擄掠,同時上表朝廷,申訴趙廞之罪。

這時晉廷對西南邊遠地區的動亂,事實上根本過問不了。恰好梁州刺史羅尚在趙廞反后有表到洛陽,說趙廞并沒有什么能力,不受蜀人擁戴,于是廷議就拜羅尚為平西將軍、益州刺史,領兵入蜀。梁州的治所在漢中,轄境(今陜西南部和四川東部及重慶市各一部分)與蜀地(益州)是近水樓臺。羅尚來得快,李特自然害怕,便派兄弟李驤帶上貴重的禮物遠出迎接。羅尚見了那些貴重的物品,非常高興,馬上任李驤做騎督。之后,李特、李流又備下酒肉,在綿竹慰勞羅尚帶的人馬。于是羅尚進了成都,羅、李之間暫時相安無事。晉廷因李氏兄弟征討趙廞有功,即拜李特、李流做將軍,封侯爵,還讓他們為有軍功人士開列名冊,準備封官行賞。命令到了成都,羅尚左右的廣漢太守辛冉要把滅趙廞的功勞據為己有,把命令擱下,不照實際情況報告朝廷,從此羅、李雙方的關系逐漸緊張起來。

這時,朝廷要在蜀中流民回鄉。這道命令使矛盾很快激化起來。李特的長兄李輔又從略陽趕到蜀中,告訴李特等人,中原情形很亂,不宜還鄉。李特便使天水人閻式去見羅尚,請求讓流民仍留在蜀中,羅尚表示同意。但是沒過多久,他又派人催督流民,限在七月里動身。流民都在梁、益二州各地幫傭耕種,聽說要限期動身,都不知怎么辦才好。他們都沒有積蓄,當時田里的糧食還沒有收上來,一動身就要挨餓。為此李特再派閻式去見羅尚,請求寬限到冬季。辛冉和犍為太守李芯認為必須堅持原議,羅尚就拒絕了閻式的要求。

羅尚、辛冉都是貪官,尤其辛冉,竟想從遣返的流民身上發筆橫財。他和李芯稟告羅尚,說流民在趙廞亂時,曾搶到大量財物,遣返時可在路上設立關卡,一一搜括出來。這個主意正中羅尚下懷,至期他就命梓潼太守張演,在各個必經路口設卡,派人搜檢流民的財物。梓潼在劍閣以南,是出蜀北歸的必經之途。他們簡直是惟恐流民不反,想方設法逼他們造反。

這正是拱手奉送給李特的機會。李特便以流民救星的姿態出現,他在綿竹扎下營盤,一面收容流民,一面要求辛冉對流民實行寬大政策。李特是明知辛冉不會同意,故意作此姿態,是要進一步激起流民反抗的怒火。果然,辛冉不僅拒絕了他的要求,而且到處張貼文告,懸賞捉拿李特、李流兄弟。李特見了,將計就計,把它取下,改成“能送六郡酋豪李、任、閻、趙、上官及氐、叟(漢魏六朝時居今甘肅東南部及川西、滇東、黔西的少數民族,在蜀的則稱蜀叟)侯、王一首,賞百匹”,然后重新張貼出去。這一改,打擊面擴大了許多,把巴氐幾個大姓的首領和蜀叟的酋長也都包括了進去,流民見了更為恐慌,投奔到綿竹大營的人越來越多,個把月里就達兩萬多人。這時李流也糾集了好幾千人,他們整編部隊,收拾衣甲兵器,很快就作好了戰斗準備。

官方是用兩面派的手法對付李氏兄弟的。羅尚扮白臉,對李特的代表閻式,表示可以放寬期限,以作安撫;辛冉、李芯則積極準備,想用武力解決。史籍說辛、李二人認為“羅侯不足復問”,是擅自決定動武,這不見得可信。因史籍又說,辛、李派兵出發后,羅尚知道了,也派兵前往增援,可見他二人絕不是背著羅尚行事的。

辛、李二人派曾元等將校,領兵三萬,偷襲李特的綿竹大營。他們到了目的地,見對方并無戒備,便放膽沖進,不料李特早有準備,故意放他們進來,然后伏兵齊起,一舉殲敵。他們領兵的四個將校,死了三個,羅尚所派的一個也在其內。羅尚得知敗訊,無可奈何,只好怪罪辛冉過于輕敵,貿然動手,以致遭殃。

六郡流民起義由此正式爆發了。李特眾望所歸,被首領們推為行鎮北大將軍,李流也出任行鎮東將軍。之后李特又攻廣漢(今四川省射洪縣南),辛冉屢戰屢敗,只得棄城逃走。李特得了廣漢,進而威懾成都。羅尚沒有力量迎敵,只得死守城池,向鄰近的梁州等地求救。

李特的聲勢大了。他自稱使持節、大都督、鎮北大將軍,承制封拜一依竇融在河西故事(竇融據河西以擁護漢光武帝,光武給以自行封拜官吏的權力)。他封兄李輔,弟李驤,子李始、李蕩、李雄為將軍,閻式等為幕僚。蜀人恨羅尚貪污殘暴,李特即與百姓約法三章,賑濟貧苦居民,優禮賢士,整肅軍紀,因此大得人心。

這是永寧元年(301年)歲末時的形勢。

次年(太安元年),河間王颙派兵自關中入蜀,朝廷也派張微入蜀任廣漢太守。此時李特自稱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已以一方之主自居了。這年八月,張微進兵爭奪廣漢,相持了好多天后,偵察到李特營中兵力薄弱的機會,派步兵突然進攻,李特抵敵不過,形勢十分危險。李蕩得訊,引兵去救,因山路狹仄,只通得過一兩個人,兵力無法展開。李蕩發狠,披上重鎧,挺著長矛,親自當前,大聲喊殺,一連刺死十多人,沖過狹路。部下見狀也都跟著猛沖,終于把官軍一舉擊潰。李特得勝后,本想讓將士休整一下,但其部下多認為不能給張微獲得養成氣力卷土重來的可能,遂又乘勝追擊,攻殺了張微。

李特與張微相持時,曾使李驤、李流兵分兩路,以牽制成都方面的官軍。李驤幾次擊敗羅尚后,羅尚便派一名叫張興的將官,假意投降李驤,去刺探他的虛實。其時李驤軍只有兩千人,羅尚得報,即挑選一萬精兵,連夜偷襲李驤的營盤。李驤猝不及防,損失很大。幸而李流的營盤相去不遠,他就率部向李流靠攏,再合力反擊,竟又反敗為勝,將羅尚軍大部殲滅。李特兩戰告捷,成都的形勢便日益緊張了。

太安二年(303年)正月,李特親自領兵,從廣漢西進,渡過郫水向成都推進。羅尚在郫水沿線本來有兵防守,無奈這些部隊一遭攻擊便潰散了。蜀郡太守徐儉見李特主力來到,不敢抵抗,即向他投降。李特順利占據了成都少城后,羅尚只守著個太城,蜀人相聚建立的塢堡,都表示臣服李特。

這是李特聲望最高的時候。他驕傲起來了,以為“大事已定”,建元稱建初元年;又以軍中糧草不多,便把六郡流民分散到蜀人各塢堡中“就食”。李流、李雄都勸他不能喪失警惕,對新近歸降的塢堡首領,應該要求他們送子弟來做人質,主力部隊更要集中,不應該分散。他卻不以為意,說不應該懷疑降人的誠意。

朝廷見蜀中問題嚴重,即命荊州刺史宗岱等,率水軍三萬,入蜀援救羅尚。官軍的聲勢為之一振。塢堡首領服從李特,本是出于無奈,現官軍既盛,他們又準備投過去。成都城里,有個兵曹從事任叡向羅尚獻計,聯絡各塢,約定于二月十日同時發動,攻擊李特大營。羅尚就派他趁黑夜緣索出城,與各塢首領定約。他又詐降李特,騙他說城內糧食即將吃完,只剩些布帛。這樣一個人,理當把他扣下,但李特卻聽他一句“想去探家”,便放他走了。他自然不會去探家,而是篤篤定定回到城里,向羅尚匯報去了。

二月十日,羅尚出兵襲擊李特的營盤,成都附近各塢的地主武裝群起響應,李特吃了次大敗仗,他本人和李輔也同被殺害,時年約五十多歲。這是六郡流民起義遭到的重大挫折。

李特既死,其兄弟李流繼承首腦地位,稱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繼續統領義軍。李特之子李蕩、李雄,也承其父志,收拾余部,決心再戰。

三月中有一次非常激烈的戰斗。羅尚派兵反擊,起義軍中兩個氐人將校苻成、隗伯叛變,形勢十分緊張。李蕩的母親羅氏親自披甲上陣,眼睛被隗伯刺傷,仍浴血奮戰。她是起義軍中的一位女英雄。最后,羅尚軍被擊退,兩個叛將也跟著逃進了成都城。李流率部進逼城下,但李蕩在追擊時不幸中矛陣亡。

其時,荊州軍的前鋒孫阜已深入蜀中,在德陽(今遂寧東南)擊破起義軍一部,宗岱的主力也快趕到了。李流見李特、李蕩相繼陣亡,成都難打,援敵將到,心中很是擔憂。李含勸他投降,李流竟以為可行,便與李含各送一個兒子到孫阜軍中做人質。流民起義幾乎被他們斷送了。

李驤、李雄都反對投降。李含的另一個兒子李離也堅決反對投降,并與李雄商議襲擊孫阜軍。李雄擔心兩個老人不答應,李離毅然表示只有決一死戰,前途才有希望。他們勸說部下道:“我們同蜀人結怨已深,一旦投降,便要成為他人刀俎上的魚肉,只有同心協力打敗孫阜,才能取得富貴。”于是一舉大破孫阜。恰巧此時宗岱在途中去世,荊州軍就退回去了。

經過此番波折,李流很是慚愧,自覺不如李雄,不久,李雄攻克成都西北的郫城(今四川郫縣),李流就把這里做了大本營,以后義軍兵權就逐漸轉到了李雄的手中。

這時,糧食問題使起義軍陷入嚴重的困境。蜀中打了兩年半左右的仗,居民有的逃往南面的寧州(今云貴一帶),或沿長江東去荊州,留下的都是據險建立塢堡的地主武裝,城邑處處了無人煙。義軍無處籌糧,休說再戰取勝,即令維持生存都很困難。這時,天師道首領,涪陵人范長生在這緊要關頭幫了他們大忙,范長生率領一千多戶人,依青城山(在今都江堰市西南)結寨居住,積有大批糧食。他和起義軍合作,提供軍糧,部隊才恢復了活力。范長生因此成為成漢的開國元勛。

李流不久病死,享年五十六歲。病重時,他囑咐兒子們要服從李雄;又囑咐眾將,說兄弟李驤雖好,但英武不及侄兒,要求大家擁護李雄做成都王。李流死后,李雄即被擁立為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

李雄確實具有卓越的領袖氣魄。羅尚使隗伯領兵攻郫城,戰敗被俘。李雄不殺這個親手刺傷他母親的叛徒,使有過動搖變節行為的人們消除了疑懼心理。李雄尊重李流的兒子李國、李離,大小事務都商請他們決斷。李國、李離也向他盡忠竭力,堂兄弟間團結得很緊密。

同年閏十二月,羅尚兵弱糧缺,放棄成都出走,留守的將士開門迎降,李雄進占了成都城。但是,糧食問題仍未根本解決,他只得把軍隊分散到郪縣(今中江縣東南)一帶比較容易籌糧的地方去,甚至掘野生芋頭,用以果腹。

晉永興元年(304年)十月,李雄稱成都王,建元為建興元年。

李氏與羅尚的爭戰還要繼續一段時間。羅尚逃到巴郡(今重慶市),依靠荊州的支援立定腳跟后,又屢次出兵進攻蜀地。這期間蜀中李離與閻式,因部將叛變在梓潼被害,但不久內亂即歸平定。后來羅尚死去,東方的形勢才平靜下來。這是李雄建國好幾年后的事情,我只一筆帶過,不去細說了。

晉光熙元年(306年)六月,此時正當“八王之亂”結束前夕,李雄即位做皇帝,改元晏平,國號大成。此時,范長生也下山進城,做了丞相。這時他已八十多歲,做了十二年丞相后去世,享年將近一百歲。

大成建國后又相繼攻占了漢中及南中之地,疆域幾與蜀漢相同。李雄建國之初,蜀中貧困缺糧,已見上述,但這種情形很快就改變了。農業社會只要不打仗,賦役輕一點,很快就會富庶起來。李雄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規定男丁每年交三斛谷,女丁減半,有病也減半;戶調每年幾匹絹,幾兩綿。事少役輕,蜀中在中原板蕩的亂世,成為一個安定的地區。

李雄在位二十九年,于大成玉衡二十四年(晉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八月去世,享年六十一歲。后來成主李壽(李雄堂弟)改國號為漢,所以史有“成漢”之稱。晉永和三年(347年),成漢被晉桓溫所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吉县| 宁海县| 焉耆| 高要市| 永安市| 威宁| 无极县| 鹿邑县| 东乌珠穆沁旗| 荃湾区| 正阳县| 郁南县| 隆德县| 河西区| 肇州县| 平江县| 左贡县| 安岳县| 颍上县| 耿马| 唐河县| 伊春市| 肇州县| 恩平市| 塔河县| 淳化县| 西丰县| 河源市| 新民市| 宁化县| 五华县| 财经| 富裕县| 韶山市| 江城| 太原市| 临清市| 东台市| 杂多县| 渝北区| 裕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