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 匈奴劉淵的漢朝(前趙)

匈奴族的部分南遷,在東漢初年就已經開始了。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漢因南單于與北匈奴交戰失利,便將他移居西河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漢末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於扶羅做了南單于。次年,他乘天下大亂之機,攻略河東(今山西西南部)郡縣,就此便駐屯平陽(今臨汾西南)一帶。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外戚董承請右賢王幫他與李傕、郭汜作戰,匈奴騎兵乘勢在今陜、晉等地大肆擄掠,蔡邕的女兒蔡琰(蔡文姬)就是在這時候被擄去的。於扶羅死后,兄弟呼廚泉做南單于。獻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呼廚泉入朝,曹操把他留在鄴中,又把南匈奴的人眾分為五部,選拔其中的貴人做首領。五部分居并州各郡后,匈奴族的居住地已不再限于晉西南一隅,而擴至北部新興(即今山西忻州一帶)。

曹操任命的北部帥,是於扶羅的兒子劉豹,他就是本篇要說的劉淵的父親。匈奴貴族曾以匈漢和親為由,說自己是漢朝皇帝的外孫,用外祖父的姓為姓。匈奴人用劉姓,是匈奴族逐漸漢化的標志。劉豹似是第一個有史為據的采用漢姓的匈奴人。

劉淵字元海,生于魏嘉平年間(249—254年)。他師事上黨(今山西長治)名儒崔游,學習《易》、《詩》、《書》等典籍,尤其愛好《春秋左傳》、《孫子兵法》,并能熟讀成誦,同時也讀過《史記》、《漢書》和諸子百家,因此是個大知識分子。但他也長于武事,膂力過人,善于射箭。他非常自負,曾說“常鄙隨、陸無武,絳、灌無文。”隨何曾為漢高祖游說西楚九江王英布,使之降漢;陸賈曾為漢高祖說服南越趙佗,使之對漢稱臣,又以“不能于馬上治天下”的著名論點,促使高祖深思存亡之故。這兩人是漢初的著名辯士,絳侯周勃和灌嬰則是漢朝的開國名將。劉淵要兼有隨、陸、絳、灌的長處,其自負之高,可以想見。

曹魏亡國前夕,劉淵到洛陽做“任子”(人質),很受司馬昭的優待。晉武帝時,有人推薦劉淵可任滅吳的元帥,后來又有人說他可以擔當鎮壓樹機能的重任。兩次都因為是匈奴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遭到強烈的反對而作為罷論。他知道后,頗為不滿。為此,齊王司馬攸竟勸武帝殺他以除后患。其實,晉朝若不內亂,劉元海也只圖建立功名,不會別有野心。

劉淵在晉廷一直擔任左部帥、北部都尉、五部大都督等治理本族人的職務,晉廷也曾封他為將軍,但這僅是徒具名義。他實在是個投閑置散的豪杰之士。

“八王之亂”造成的混亂局面,使若干匈奴貴族想乘機崛起,劉淵的叔祖、原北部都尉劉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對“自諸王侯,降同編戶”(貴族落到了平民百姓的地位)的處境耿耿于懷,認為“司馬氏骨肉相殘”,是匈奴人“興邦復業”的大好時機。他們秘密商定,推舉劉淵為大單于,隨即派人到鄴,向劉淵匯報。其時,成都王穎正把劉淵留在鄴中,要他為自己效力。劉淵一時無法脫身,只得命使者返回,并帶信要劉宣等再糾合胡人,詐稱響應成都王,實則為起事作準備。

晉永安元年(304年),王浚與東瀛公司馬騰起兵反成都王穎。幽并二鎮聲勢浩大,成都王兵力不濟,難以應付。劉淵抓住這個機會,自告奮勇向成都王請命,愿意發匈奴五部之眾,助他平定二鎮。當時成都王穎求援不得,病急亂投醫,就放他回去了。不過,當時劉淵并不希望成都王失敗。臨行前勸他必須堅守鄴城,說“殿下一發鄴宮,示弱于人,洛陽不可得而至;雖至洛陽,威權不復在殿下也”。這不失為臨別寄語。后來成都王倉皇離鄴,果然一敗涂地,事實證明了劉淵的先見之明。

劉淵回到左國城(今山西離石東北,即匈奴左部駐地),劉宣等人立即擁護他做了大單于,建都離石,二十天工夫,便已聚眾五萬。他隨即派出五千騎兵,象征性地去支援成都王的部將王粹。但匈奴兵還沒有到,王粹已被東瀛公騰打敗,帶兵的將官劉宏就以支援不及為借口撤了回來。劉淵得知成都王放棄鄴城后,也曾表示,“我答應過他,不可以不救?!钡珓⑿炔毁澇?,他也就算了。其實,劉淵的表態,多半是做給部下看的,以示其待人誠信,意在訓導部下,對他必須忠誠。

晉永興元年(304年)十月,劉淵在左國城建庭稱漢,自稱漢王,改元元熙,并追尊蜀漢后主劉禪為孝懷皇帝。這種做法表明,劉淵與劉宣等其他匈奴貴族的觀念很不相同。

劉宣等人是一心要“復呼韓邪之業”,而劉淵卻說:“呼韓邪何足效哉!”他要做的事是,“上承漢高之業,下不失為魏氏。”他心目中的英雄是劉邦、曹操。他的頭腦很清楚,知道如是亮出匈奴旗號,“晉人未必同我”(未必會受漢人擁護),所以才決定利用曾有的匈漢和親關系,“且可稱漢,追尊后主?!彼€以臣屬口吻發表文告,從“我太祖高皇帝(劉邦)”說起,歷敘兩漢盛衰,而且為了表示尊漢,不僅痛責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曹操,也對昭烈(劉備)未能完成復興大業深表惋惜。他要重建漢朝,即是要在“宗廟不血食四十年”之后的今天,“紹修三祖(劉邦、劉秀、劉備)之業”(上述引文均見《晉書·載記一》)。由此可見劉淵是一個極有政治頭腦的高明人物。

劉淵建國之初,離石饑荒,晉并州刺史劉琨又已據有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漢要向南發展,并不容易。

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石勒、王彌、劉靈等率部來投,劉淵的實力又有所增加。在此,需要先說一說這幾個人的來歷。

公元4世紀初,天下處處發生戰亂。石勒是在“八王之亂”的末年涌現出的一位豪杰之士。他是羯人(羯,匈奴的別部),家居晉南的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西北),原名?,字世龍(這當然是發跡后起的)。他的父親和祖父據說都曾做過部落中的小頭目,這是否屬實,無法查考,但他年輕時很貧苦,倒是實情。晉太安年間(302—304年),并州饑荒,東瀛公騰為籌措軍費,抓胡人賣給人家做奴隸,三十歲左右的石勒也未能幸免。他與人合戴一枷,被押到茌平(今山東東阿西北),賣給師懽做奴隸。不久,他結識了牧馬場的頭兒汲桑,又招集桃豹、逯明等相與落草,其時共有八人,叫做“八騎”,后又增加十人,改稱“十八騎”。

永興二年(305年),成都王穎的舊將公師藩起兵,石勒和汲桑糾合數百人,帶上牧馬場的馬匹,前去投奔。石勒的名字便是公師藩為他起的。公師藩后被兗州刺史茍晞打敗殺死,石勒和汲桑流亡逃竄,再次落草,不久他們又糾合眾多亡命之徒,自己組建了一支部隊。永嘉元年(307年),他們竟打開鄴城,殺死新蔡王騰(即東瀛公,后進封為王),但很快又被茍晞打敗。他們收拾殘部,要去投奔劉淵,但途中卻被晉軍打散。此后,汲桑被“乞活”(流竄求食物的難民武裝)諸將所殺,石勒則投到了劉淵麾下,從此成為他的一員得力部將。

王彌與石勒不同。他是東萊(今山東萊州)人,其祖與父都曾官至太守。他既有謀略,也膂力過人,但在官宦之家,卻是個不肖子弟?;莸勰┠辏暑I家僮,跟著“妖賊”劉伯根造反。劉伯根失敗后,他上長廣山落草,在青州一帶,號稱飛豹。他曾糾合數萬之眾,在今山東、河南境內流竄劫掠,一旦被打得潰散了,便潛伏下來,再收亡命之徒,以期卷土重來。劉靈是陽平(今山東莘縣)人,出身貧苦,勇猛過人,力能制服奔牛,跑可與快馬爭先。公秉藩起兵后,他糾合一批人馬,自稱將軍,在河北以劫掠為生。晉永嘉元年(307年),這兩支人馬被官軍打敗后,兩人沆瀣一氣,決心投靠劉淵。派人前去聯系后,劉淵當然很愿意接受,分別給他們封了官。隨之,劉靈去了劉淵那里,王彌則仍在中原重整部伍。

在永嘉二年(劉淵元熙五年,308年)以前,劉淵的兵力并沒有較大發展,加以離石饑荒,處境極為困難。他的侍中劉殷、王育兩人認為,危困之時,應大舉出兵,攻下晉陽,消滅刺史劉琨,再南向占領河東(河東、平陽兩郡,今晉南),建立帝號;渡過黃河后,即取長安為都,再以關中之眾,東進直取洛陽。劉淵聽后認為可行,即于當年年初派劉聰等人南據太行,石勒等人東下趙、魏(即河北方面)。但半年過完后,兩路人馬都沒有什么戰績,倒是王彌在中原整頓恢復后,打得有聲有色,且攻略青、徐、兗、豫四州(相當于今山東全省,河南省的黃河以南部分、江蘇、安徽兩省的北部),破城殺官,讓有“屠伯”之稱的青州刺史茍晞十分頭疼。五月,王彌打到洛陽城外,在被晉朝援軍打敗后,逃走前還放火燒建春門,又與追兵惡戰一場,才撤到黃河以北,往晉南去和劉淵會合。

劉淵南進策略,到七月中才有所獲,即攻克了平陽郡的治所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隨即,他遷都蒲子(今山西隰縣),于十月中即位稱帝,改元熙五年為永鳳元年。次年正月,又遷都平陽,改元為河瑞元年。

現在回頭再說河北的戰況。秋冬間,石勒與王彌聯合行動,九月進至鄴,守鄴的征北將軍和郁棄城而逃。以后,石勒又與劉靈合作,攻略魏郡(治鄴,此指屬縣)、汲郡(治今河南衛輝西南)、頓丘(治今河南清豐西北)三郡,百姓五十余壘都望風而降。這幾郡在今冀南、豫北一帶,久經戰亂,成都王穎覆亡以后,晉朝的統治力量薄弱,社會秩序混亂,居民為求自保,建立了許多村寨堡壘,但若遇強敵,除了投降,別無出路,所以石勒、劉靈進展得非常順利。

漢河瑞元年(晉永嘉三年,309年),劉淵得到降將朱誕的報告,知道洛陽空虛,很想盡快攻下洛陽,但在當時,他卻不能不以上黨郡(即今晉東南地區)為其用兵重點。因上黨就在都城平陽之東,那里仍受晉并州刺史劉琨的管轄。所以劉淵必須攻占這一地區,才能保證平陽的安全。至于渡黃河南下進攻洛陽,則更須取得上黨,才能打開進兵的道路。這年上半年,他即派劉聰、王彌攻上黨。劉琨處境困難,不敢輕離重地,但也派兵去救。洛陽的東海王越也派王曠率數萬之眾,渡河北上救援。劉聰、王彌先后打敗這兩次援軍(《晉書·載記四》和《通鑒》卷八七都說石勒做劉聰的前鋒,按石勒其時已有兵十多萬,在河北的巨鹿、常山一帶,即今河北省中西部發展,恐怕不可能去做劉聰的前鋒都督),又相繼攻克屯留、長子,逼得上黨太守龐淳不得不獻出壺關投降。之后劉琨雖命張倚再領上黨太守,但其實只據襄垣一城,上黨郡的大部分都已為劉淵所有了。

可進攻洛陽就沒有這么順利。

早在上黨戰前,劉淵已有一次嘗試。他任劉景做滅晉大將軍、大都督,用降將朱誕做前鋒,要他們先在洛陽以東幾百里的黎陽(今河南??h東)突破黃河,再尋南下之機。劉景領命后,一舉攻克黎陽,又占領了黃河的重要渡口延津(在今河南延津縣西北)。他在這里犯了個大錯誤,竟把三萬多男女百姓趕到河里淹死。劉淵得訊,大為光火,說:“我要鏟除的是司馬氏,百姓有什么罪!”他立即把劉景降職,戰役也就此中止了。

上黨戰役結束后,劉淵就可以用主力攻洛陽,也無需從東面迂回了。八月,劉聰等向洛陽進軍。他走的是晉西南黃河對岸的路線(大體上相當于今隴海鐵路潼關、洛陽段),也是走最直捷的路線。劉聰開頭打得很順利,很快就推進到宜陽(今河南宜陽西)。九月,他因輕敵,被晉軍襲敗。這是一打洛陽。同年十月,他又發動第二次進攻洛陽的戰役。這時劉聰、王彌、劉曜、劉景也都趕來助陣。兵到洛陽城下,眼看大功即將告成時,部將呼延翼、呼延顥、呼延朗先后陣亡;加以由于道路狹仄,又遭晉軍阻擊,陜縣后方的糧車無法前進,劉聰無奈,只得發令退兵。兩仗如此結局,看來漢要滅晉,暫時還做不到。

劉淵等不到勝利之日,即于河瑞二年(晉永嘉四年,310年)去世,時年約六十,太子劉和嗣位。劉和沒有帶過兵打過仗,兄弟劉聰卻久握兵權,他們兩個如何能夠相處。劉淵尸骨未寒,劉和就想解決劉聰,但力量不夠,反而被劉聰殺了。劉聰奪了帝位,改元光興。他在位時,攻陷洛陽、長安,滅掉西晉(詳見第八篇)。東晉大興元年(318年),劉聰去世,其子劉粲嗣位。劉曜(劉聰堂兄弟)又奪了堂侄的帝位,還把國號改稱為趙,歷史上稱為前趙。

劉聰、劉粲、劉曜都遠不及劉淵。劉淵譴責劉景濫殺百姓的暴行。劉聰、劉粲卻都荒淫殘酷,劉曜與他們也不過五十步與百步的區別。他們憑著武力,乘晉朝衰弱的時機,能夠得逞于一時,但是無法維持較長的國祚。這些情況,本篇只簡略地作一交待,后文將另作補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沭县| 修武县| 临海市| 蓬溪县| 北辰区| 抚顺县| 旌德县| 湘阴县| 古浪县| 石河子市| 乌兰浩特市| 保山市| 清原| 宣化县| 龙江县| 林口县| 星座| 西藏| 太白县| 南投市| 静宁县| 台山市| 光泽县| 马边| 赤壁市| 盖州市| 彭山县| 石渠县| 大田县| 天祝| 永修县| 通江县| 阜宁县| 宜都市| 马边| 右玉县| 安阳市| 维西| 太仓市| 同心县| 山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