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戰國史
  • 楊寬
  • 6387字
  • 2020-04-14 16:20:59

三 糧食作物、桑、麻以及漆園、果園的分布

主要糧食作物的種類 這時主要的糧食作物有五六種至九種,有“五谷”、“六谷”、“九谷”等稱謂(“五谷”見《論語·微子篇》、《孟子》的《滕文公篇》、《告子篇》、《呂氏春秋·審時篇》、《周禮·食醫》等,“六谷”見《周禮·膳夫》,“九谷”見《周禮》的《大宰》、《倉人》)。據《禮記·月令篇》和《呂氏春秋·十二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麥、菽、稷、麻、黍五種;據《呂氏春秋·審時篇》是禾、黍、稻、麻、菽、麥六種,大體上是和西周春秋時代差不多的。現在我們分別說明如下:

(一)稷和禾 稷就是小米,是五谷中最主要的一種,即所謂“五谷之長”(《說文解字》“稷”字解說),耐干寒,生長期短,高原瘠地也可種植,它主要產在華北大平原和黃土高原,是北方人民的主要糧食。古時或稱為粟,其中比較精良的稱為粱。禾是一般糧食作物的總名稱,有時也專指稷而言。

(二)黍 黍就是黍子,去皮后叫黃米。當時在北方的糧食作物中,其重要性僅次于稷。前人對黍、稷的認識很不一致,近人已分辨清楚。詳見日本天野元之助《中國黍稷粟粱考》(收入《中國農業史研究》一書)和鄒樹文《詩經黍稷辨》(收入《農史研究集刊》第二冊)。

(三)稻 稻的生長,需要氣候溫暖,雨水多,宜于種植長江流域,是南方人民的主要糧食。稻米質量差的是赤米(《國語·吳語》)。稻在北方生產較少,較為珍貴,古人往往以稻粱連稱。

(四)麥 麥有大麥、小麥之分,大麥也稱為(《孟子·告子下篇》)。小麥有春小麥、冬小麥之分:春小麥在春季播種,到秋季收獲;冬小麥在仲秋播種,到孟夏收獲。西周晚年周的王畿種的還是春小麥《詩經·豳風·七月》說:“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后熟者)穋(先熟者),禾麻菽麥。”麥和黍稷等一起在十月收獲,可知西周晚期周的王畿還是種的春小麥。,冬小麥在春秋時代逐步推廣,春秋初期周的溫(今河南溫縣西南)已種冬小麥,春秋中期在今山西汾水流域的晉國也已種冬小麥,春秋后期在今河南東南部的陳國也已種冬小麥《左傳》隱公三年記載:四月鄭國軍隊“取溫之麥”。這個記載用的是夏歷,夏歷四月正是冬小麥成熟時節。《左傳》成公十年記載:六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六月楚國軍隊“取陳麥”。這兩個記載用的是周歷,周歷六月正是夏歷四月。《左傳》雜采各諸侯國史料編成,因而記載有用周歷的,也有用夏歷的。,到戰國時代,冬小麥就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普遍種植。

(五)菽 菽就是豆。在戰國以前,豆都稱為菽。豆的名稱是戰國時代才開始應用的,但還用得不夠普遍。菽有大菽、小菽之分(《呂氏春秋·審時篇》),大菽就是今天所謂大豆,又稱為荏菽或戎菽。戎菽是東北少數族山戎所栽培出來的一個大豆品種,春秋初期傳入中原地區而廣泛播種。《逸周書·王會篇》記載山戎向周成王貢獻特產戎菽,而《管子·戒篇》說:齊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菽,布之天下。”李長年《中國文獻上的大豆栽培和利用》(《農業遺產研究》第一冊)認為很可能中原地區原以產黑豆為主,黃豆原產山戎地區,與今日陜西、山西產黑豆為主而東北產黃豆為主的情況有些吻合。

(六)麻 麻也是古人的一種糧食。《禮記·月令篇》說:孟秋、仲秋之月“食麻與犬”。所食的麻當是一種麻所結的實,即所謂麻子,古時也稱為或苴。

上述六種農作物,是這時人民的主要糧食。古人把這些糧食煮飯來吃,或炒成干糧,在行軍和遠行時調和了水漿來吃。這種干糧古人稱為糗,攜帶時往往裝在竹筐里。調和糗來吃的水漿往往裝在瓦壺里,即所謂“簞食壺漿”(《孟子·梁惠王下篇》)。用米麥磨粉制餅,也是春秋戰國間才開始的。據說,碨(磨)就是春秋戰國間公輸般發明的(《太平御覽》卷七六二引《世本》、《說文解字》“碨”字解說)。而餅字也最早見于《墨子·耕柱篇》。戰國時代著作的《周禮》,又談到“糗餌”和“粉餈”,說明這時已開始磨粉和用粉制成食品近人有認為西漢以前沒有磨的,也有認為先秦沒有粉食,餅字初見于西漢末年揚雄《方言》。這是錯誤的。《墨子·耕柱篇》記墨子對魯陽文君說:“今有一人于此,……食不可勝食也,見人之作餅,則還然竊之,……其有竊疾乎?”

這時大豆是人民的主要糧食。《墨子》《孟子》都把菽粟連稱,把菽看得比粟還重要《墨子·尚賢中篇》說:“賢者之治邑也,蚤(早)出莫(暮)入,耕種樹藝,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孟子·盡心上篇》說:“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因為大豆可以春夏兩季播種,在不同氣候和不同土壤條件下都可生長,抗旱力強,并可以利用高地山溝和其他空隙地方播種,產量較多。漢代《氾勝之書》說:“大豆保歲易為,宜古之所以備兇年也。”(《齊民要術》卷二《大豆》引)一般窮苦人民都以大豆做飯,豆葉作羹《廣雅·釋草》說:“豆角謂之□,其葉謂之藿。”,“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戰國策·韓策一》)。春秋時人已經把貴族稱為“肉食者”,而把一般人民稱為“藿食者”(《說苑·善說篇》)。

土壤的分辨和田地的等級 農作物收成的高下,和土壤的好壞有密切的關系。戰國時人已經注意到土壤的分辨了,當時土壤已有壤、埴、墳、壚、黎、涂泥等名稱,壤又分為黃白兩種,墳分黑白赤等種,說明當時人們已能從土壤的色澤、性質和肥沃度等方面去認識和區別。戰國時代著作的《禹貢》,曾列舉各地區土壤的情況和田地的等級如下:

(一)冀州(在黃河的曲繞之內地區,有今山西、河南黃河以北及河北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角),土是白壤,田是中中等。白壤是指含有鹽分而質地疏松的土壤,即指今河北、山西平原的鹽漬土。

(二)兗州(在濟水和黃河間地區,有今山東西北部、河北南部、東部),土是黑墳,田是中下等。黑墳是指黑色腐殖質多的土壤,可能是指一種灰棕壤。

(三)青州(在泰山以東地區,有今山東東北部),土是白墳和海濱廣斥,田是上下等。這里的白壤是指腐殖較多而潤濕的灰壤,海濱廣斥是指沿海的鹽漬土。

(四)徐州(在泰山和淮水間地區,有今江蘇、安徽北部和山東南部),土是赤埴墳,田是上中等。赤埴墳是指帶有粘性的棕壤。

(五)揚州(在淮河以南地區,即長江下游平原,有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及江蘇安徽等省的南部、湖北的東部),土是涂泥,田是下下等。涂泥是指粘質濕土。

(六)荊州(從荊山南到衡山南的地區,即長江中游平原,有今湖南及湖北東南部、四川南端、貴州東部),土是涂泥,田是下中等。

(七)豫州(從黃河以南到荊山以北的地區,有今河南黃河以南地、山東西部和湖北北部),土是壤和下土墳壚,田是中上等。這里的“壤”是指石灰性沖積土,“下土”指底層,“下土墳壚”可能指分布于石灰性沖積土底層的深灰粘土和石灰結核。

(八)梁州(在華山以西和長江以北地區,有今四川、湖北西部,陜西、甘肅南部),土是青黎,田是下上等。青黎是指色黑而疏松有團粒組織的土壤,即指今成都平原的深灰色無石灰性沖積土。

(九)雍州(在黃河以東地區,有今陜西中部北部,甘肅、寧夏兩省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土是黃壤,田是上上等。黃壤是指今陜西一帶的淡栗鈣土。參考萬國鼎《中國古代對于土壤種類及其分布知識》,《南京農學院學報》一九五六年第一期。

《禹貢》對各個地區土壤的敘述,大體符合今天分布的情況。從這里,可知黃壤屬上上等,白壤屬中中等,白墳屬上下等,黑墳屬中下等。另有赤埴墳屬上中等,青黎屬下上等,涂泥屬下中等或下下等。從這里,又可知所謂九州的田的等次,雍州屬上上,徐州屬上中,青州屬上下,豫州屬中上,冀州屬中中,兗州屬中下,梁州屬下上,荊州屬下中,揚州屬下下。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那時長江流域的梁州、荊州、揚州的田都是列入下等的,這當是由于當時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地廣人稀,水利沒有很好的治理,田地未經過很好的開墾種植的緣故。

戰國時代七大強國中,最初以魏為最強。魏國地跨《禹貢》的冀州和豫州,土地屬于中中和中上等,主要占有河東(今山西黃河以東的西南部)、河內(今河南黃河以北、太行山東南地區)和河南(今河南黃河以南地區)的一部。司馬遷把河東、河內、河南稱為“三河”,認為“三河在天下之中”,“土地小狹,民人眾”,“故其俗纖儉習事”(《史記·貨殖列傳》),這是農業生產發達、人口眾多的富庶地區。戰國中期以后,以秦、齊兩國最強,秦國地處《禹貢》的雍州,土地屬上上等,主要占有渭河中下游,正如司馬遷所說:“關中自汧(今陜西隴縣南)、雍(今陜西鳳翔西南)以東,至河華(華山),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史記·貨殖列傳》)齊國地處《禹貢》的青州,土地屬上下等,僅次于雍州和徐州,司馬遷說:“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史記·貨殖列傳》)趙國地處《禹貢》的冀州,農業生產不如秦、齊、魏等國。韓國所處的上黨和河南西部多山地,農業生產較差,只有河南的中部地區農業很有發展。嵩山以東,河水、汝水之間,中年畝產二石(《管子·治國篇》),是當時畝產量最高的地區。楚國地處《禹貢》的荊州和揚州,列入下中和下下等。其實不能一概而論,在荊州和揚州有些地區農業是發達的。楚懷王時,齊使者游說越王說:“讎、龐、長沙,楚之粟也。”(《史記·越世家》,原誤作“楚威王之時”)龐在今湖南衡陽東《史記集解》引徐廣說“龐”一作“寵”,當即后來漢代長沙國的酃縣所在。“龐”、“寵”都從“龍”得聲,和“酃”是一聲之轉。酃縣在今湖南衡陽市東。,長沙即今長沙,讎也該在湘水流域。這是說湘水流域是楚國的糧倉。說明至遲到戰國后期湘水流域已成為農業發達的地區。

《禹貢》把梁州列入土地下上等,也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地處梁州的蜀國,原來就有農業基礎,并重視水利。等到秦兼并巴蜀之后,特別是建都江堰以后,蜀就成為“天府之國”。

至于《禹貢》所說土地屬上中等的徐州,戰國時分屬魯、宋、楚等國。魯國地處泗水、洙水流域,農業是比較發達的。宋國的經濟是比較繁榮的。宋國所以能成為小國中較強的,自然條件的優越也該是因素之一。

各種糧食作物的分布 由于我國領土廣大,有多種多樣的自然條件,因而各種糧食作物的分布情況,自古以來就不相同。戰國時代五種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情況,據《周禮·職方氏》說是這樣的:

一、揚州“其谷宜稻”。

二、荊州“其谷宜稻”。

三、豫州“其谷宜五種”,即黍、稷、菽、麥、稻。

四、青州“其谷宜稻、麥”。

五、兗州“其谷宜四種”,即黍、稷、稻、麥。

六、雍州“其谷宜黍、稷”。

七、幽州(跨今遼寧、河北)“其谷宜三種”,即黍、稷、稻。

八、冀州“其谷宜黍、稷”。

九、并州(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其谷宜五種”,即黍、稷、菽、麥、稻。

這里所說某州宜什么,只是說某州比較普遍適宜播種某種糧食作物,是指它的一般情況。這里說宜于種黍稷的有豫、兗、雍、冀、幽、并六州,占全國三分之二地區,包括整個黃河流域。宜于種麥的只有豫、兗、并三州,宜于種菽的只有豫、并兩州。其實這幾種糧食作物,并不以這幾州為限。菽的生長對于土壤氣候的要求不嚴格,是可以比較廣泛地種植的。

這時揚州、荊州“宜稻”,可知當時長江中下游平原已是普遍的產稻地區,和今天的情況相同。豫州、青州、兗州、幽州、并州也還兼“宜稻”,可知當時北方產稻區域遠較現在為廣。《呂氏春秋·樂成篇》載:魏襄王時鄴令史起興建了“引漳水灌鄴”的水利工程后,人民歌頌說:“終古斥鹵生稻、粱。”“斥鹵”即“舄鹵”,即今所謂鹽堿地。可知這時屬于所謂冀州范圍的漳水流域建設灌溉工程之后,也還可以成為產稻之區。《戰國策·東周策》說“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可知這時洛陽一帶也是產稻之區。在戰國時,洛陽所以能成為經濟比較繁榮的地區,成為商業大都市,其自然條件優越,也當是因素之一。

為什么戰國時代北方的產稻區域要比后世廣闊呢?主要由于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后來北方產稻地區不斷縮小,則是因為經常發生戰亂,水利工程失修,水旱災害不斷侵襲的緣故。

當時魏所建都的大梁,和韓所建都的新鄭一帶,都是農業發達之區,生產黍、稷、稻、麥的。至于韓所有上黨和河南西部山區,只產麥和豆。所謂“韓地險惡山居,五谷所生,非麥而豆”(《戰國策·韓策一》)。

蠶桑事業的發展及麻的分布 絲和麻,是古人衣著的主要原料,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從《詩經》三百篇來看,春秋前期以前,蠶桑事業的分布已很廣泛,在今陜西中部的秦、豳,在今山西西南角的唐、魏,在今河南東北部的衛、鄘,在今河南中部的鄭,在今山東西南部的曹,在今山東西南部的魯,都有蠶桑事業。特別是衛國比較興盛。到戰國時代,蠶桑事業更有發展。《禹貢》關于兗州特別提到“桑土既蠶”,兗州正是衛國所在地區。《禹貢》還講到徐州、豫州的貢品中有絲織品,青州的貢品中有檿絲(柞蠶絲)。《周禮·職方氏》又說豫州利于產絲。孟軻游說魏惠王,也說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篇》),就是因為這里蠶絲業發達。宋國以有桑林著稱,蠶絲事業也很興盛。東北的燕國和趙的代地,也還有蠶桑事業,司馬遷就曾稱道“燕代田畜而事蠶”(《史記·貨殖列傳》)。戰國時代蠶桑事業特別發展的,當推在今山東的齊、魯兩國,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地所產的縞尤其著名,魯國出產的縞也是有名的。

黃河流域的蠶桑事業是早就興盛的。長江流域的蠶桑事業是在春秋、戰國之際逐漸發展起來的。《禹貢》只說到荊州的貢品有絲織品,而沒有說到揚州有絲織品。其實揚州地區也是有絲織品的。公元前五一八年楚國邊邑卑梁(今安徽天長西北)的女子和吳國女子爭桑,引起了兩國戰爭,吳占了楚的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見《呂氏春秋·察微篇》、《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及《楚世家》、《吳世家》)。說明當時淮水以南這一帶地區蠶桑業已較發展。從近年湖北、湖南楚墓中出土絲織品來看,品種繁多,工藝精細,可知當時洞庭湖南北地區的蠶桑業和絲織業都很發達,種桑養蠶和繅絲織帛的水平都很高超。

當時桑樹已有高、矮兩種。高大的一種,需要人爬到椏枝上去采桑(見故宮博物院藏桑獵宴樂壺的采桑圖);低矮的一種,人只要立在地上就可采摘(見河南輝縣琉璃閣出土采桑紋壺蓋)。后一種就是后世所謂“地桑”。這是第一年種桑椹,待桑樹長到和成熟的黍一樣高時,齊地面割掉,第二年桑樹便從根上重新長出新枝。這樣不僅便于采桑和管理,而且枝葉肥,產量高。戰國時代這種“地桑”的栽培和推廣,適應了當時蠶桑事業蓬勃發展的需要。

圖十二 戰國銅器上的采桑圖(摹本)

左圖摹自故宮博物院藏桑獵宴樂壺,右圖摹自河南輝縣琉璃閣出土采桑紋壺蓋(《山彪鎮與琉璃閣》圖版一〇四)。

古代麻的分布是比較廣的,而以東方地區比較興盛。據《禹貢》記載,青州有枲,豫州有枲和纻。枲和纻都是麻的一種。《周禮·職方氏》也說豫州利于種枲。東方齊魯一帶直到漢代還是盛產桑麻之地。《禹貢》還談到青豫二州有,這是細的葛布。葛是一種野生的蔓草,不像農作物需要種植。

漆園和果園的經營 栽培漆樹在我國有悠久歷史。《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就講到種植漆樹及其他樹木,以供制作琴瑟之用; 《唐風·山有樞》談到“山有漆”,《秦風·車鄰》又談到“阪有漆”,說明中原的衛國、西北的晉國和西面的秦國,在春秋前期都有漆樹的栽培。戰國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漆器需要的增多,中原地區漆樹的栽培大為推廣。《禹貢》說兗州“厥貢漆絲”,豫州“厥貢漆枲纻”,在兗豫兩州的貢品中都以漆居首位。因為這時對漆的需要十分殷切,他們用大量精美漆器來代替青銅器使用。楚國西部種植有連片的漆林參見曹金柱《中國古代的漆樹地理分布》,《陜西生漆》一九七九年第三期。,近年從楚墓中出土的漆器,種類繁多,應用極廣,包括家具、臥具、容器、飾物、玩物、妝具、樂器、兵器、葬具以及鎮墓獸等,甚至陶器、銅器也附飾有漆。

這時民間已有較多的漆園,因此各國政府已開始對漆園征稅。《周禮·地官·載師》說:“凡任地,國宅無征,園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遠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一般“園廛”只征收“二十而一”的稅,只有漆園的稅較重,要征收其收獲的四分之一,該是由于漆園獲利較多的緣故。同時統治者還有直接經營漆園的。例如莊周“嘗為蒙漆園吏”(《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的漆園當是宋國政府所經營的,所謂“漆園吏”當即管理漆園的官吏。《秦律雜抄》規定,當漆園評比為下等時,漆園主管和當地縣令、丞和佐,都要處罰。可知秦國設有不少官管漆園。當時不僅漆器是市上的商品,而且漆已和絲一樣成為市場上一種主要的流通商品。“樂觀時變”的投機大商人白圭,就采用“歲熟取谷,予之絲、漆”的辦法,把漆、絲和主要農產品谷子同樣作為囤積投機的對象。

戰國時代隨著經濟生活的進步,果園也已成為一種重要生產事業。《禹貢》記載揚州“厥包橘、柚”。屬于長江下游及東方沿海的揚州地區以出產橘、柚著名。《考工記》說:“橘逾淮而北為枳。”當時淮水以南產橘,而淮水以北產枳。實際上,當時荊州地區同樣以出產橘、柚著名。縱橫家所編造的蘇秦對趙王的游說辭:“大王誠能聽臣,……楚必致橘、柚云夢之地。”(《戰國策·趙策一》。《史記·蘇秦列傳》作“楚必致橘、柚之園”)可知云夢澤(今洞庭湖以北地區)一帶有很多“橘、柚之園”,是楚國的一種重要生產事業。《呂氏春秋·本味篇》講到“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夢之柚”。正因為長江流域的橘和云夢澤的柚,是當時水果中最美味的,運銷到中原地區,因而這種果園特別受到重視,得到了發展。

這時果樹的栽培,南方主要是橘、柚,北方主要是棗、栗。縱橫家所編造蘇秦對燕君的游說辭,說燕“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食于民矣”(《戰國策·燕策一》,《史記·蘇秦列傳》同)。可知這時燕國種植棗、栗的園林很多,所出產的棗子、栗子是很豐碩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南皮县| 灵石县| 伊通| 囊谦县| 桃源县| 台前县| 达拉特旗| 浦江县| 永城市| 射洪县| 井冈山市| 洞口县| 白山市| 梨树县| 道孚县| 榆林市| 镇远县| 临沂市| 禄劝| 平昌县| 皮山县| 阳曲县| 丰城市| 金门县| 南郑县| 双流县| 奉节县| 玛曲县| 金寨县| 定陶县| 灵宝市| 成武县| 保康县| 游戏| 朔州市| 辽中县| 通州市| 资源县| 丹江口市| 华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