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戰國史
  • 楊寬
  • 5402字
  • 2020-04-14 16:20:59

二 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

春秋戰國間,各國已很注意水利的興修,或者沿河建筑堤防,或者開鑿運河。運河的開鑿,水利工程的修建,不但便利交通,而且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當時各國政府繼承過去政權的辦法,把水利的興修作為國家公共職務,設有“司空”等官職來管理(《荀子·王制篇》)。

堤防的普遍建筑 我國堤防的建筑起源很早,到春秋時代,黃河、濟水等大河流旁已筑有部分堤防,例如黃河旁邊周地有名堤上(今河南洛陽西南)的,濟水旁邊齊地有名防門(今山東平陰東北)的。戰國時代堤防的建筑,比以前更普遍了,建筑的工程比以前更完固了。他們對于防止堤防的潰決,已有重要的經驗,或者說“巨防容螻,而漂邑殺人”(《呂氏春秋·慎小篇》);或者說“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韓非子·喻老篇》)。魏國魏惠王時有個著名的大臣白圭(名丹),他不僅是個投機取巧的大商人,而且是個防止堤防潰決的專家。據說他經常巡視堤防,“塞其(螻蟻的)穴”(《韓非子·喻老篇》),因為螞蟻(特別是白蟻)在堤防作巢穴,經歷一二十年后,巢穴擴大,堤防有空腔,就會被大水潰決,必須經常進行檢查,挖塞所有的螻蟻巢穴。白圭自己也曾夸言:“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告子下篇》)

戰國時代所建筑的堤防,規模也較前為大,在許多大河流上都已建筑有比較長的堤防。但是,戰國時代已形成了七大國割據并列的局面,大國建筑大規模的堤防只是為了本國的利益,所謂“蓋堤防之作,近起戰國,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當時齊和趙魏是以黃河為界的,趙魏兩國的地勢較高,齊國的地勢低下,黃河泛濫時齊國所遭受的災害就較嚴重,因而齊國首先沿著黃河建筑了一條離河二十五里地的長堤防,以防止黃河的泛濫。自從齊國沿黃河筑了長堤防,“河水東抵齊堤,則西迄趙魏”,使得黃河泛濫的水流沖向趙魏兩國去,于是趙魏兩國也沿著黃河建筑了一條離河二十五里地長堤防。從此,在黃河兩岸,堤防間五十里寬闊地帶,河水也就時來時去。當時黃河兩岸,據說河水“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無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時至,漂沒,則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澤而居之”(《漢書·溝洫志》載賈讓奏言)。

戰國時代各國大規模的建筑堤防,雖然“各以自利”,不免產生像孟子批評白圭“以鄰國為壑”那樣的弊害,但是對于本國人民生命財產的保障,對于農業生產的發展,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因為堤防可以防止水災,保護農業生產,還可以與水爭地,開辟耕地。

《管子·度地篇》載有筑堤方法:“今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下,小其上,隨水而行。地有不生草者,必為之囊。大者為之堤,小者為之防。夾水四周(“周”原誤作“道”),禾稼不傷。歲埤增之,樹以荊棘,以固其地。雜之以柏楊,以備決水,民得其饒,是謂流膏?!边@是一段有韻的經驗之談,被假托為管仲所說的。很明顯這是春秋戰國期間齊國沿黃河筑堤的經驗。所說“地有不生草者,必為之囊”,是說遇到不生草的沙灘,筑堤防就得把泥土裝在麻袋里堆積,用以防止堤防的泥土流失。所說“夾水四周,禾稼不傷”,是說堤防以內的耕田,四周要掘有水道間隔,使莊稼不受積水的傷害。因為黃河夾帶泥沙,河底不斷積泥而升高,因而堤防要逐年增高,即所謂“歲埤增之”。堤上還要種植荊棘,夾種柏楊,使堤防牢固而不被沖決?!抖鹊仄愤€講到了常年保養堤防的方法,冬天要巡視,春天待農暇加以修補;遇大雨要設法防護,見到水的沖擊要加固擋住。因為“濁水蒙壤,自塞其行”,“歲高其堤,所以不沒也。春冬取土于中,秋夏取土于外,濁水入之不能敗”。所說“濁水”即指黃河之水,春冬雨季河水旱淺,可以從河中取土筑堤,使河底加深,堤防加高;等到秋夏河水上漲,濁水流入就不致造成禍害。這可以說是齊國長期治理黃河的主要經驗。

特別值得我們提出的,就是當時所有沿大河的農民作了極艱苦的防泛工作,像我們前面所舉的黃河沿岸農民就是例子。在這樣艱苦的斗爭中,在“起堤防”和“排水澤”方面,都取得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使得水利工程的建筑技術不斷提高。

運河的開鑿和水利工程的興辦 公元前四八六年,吳國曾在邗(今江蘇揚州西北)筑城,在長江淮河間開鑿運河,稱為邗溝。從今揚州向東北穿鑿到射陽湖(在今江蘇淮安東南),再經射陽湖到末口(在今淮安北五里)入淮(《漢書·地理志》江都縣注、《左傳》哀公九年杜預注)。這是運河最早開鑿的一段。公元前四八二年,吳國又從淮河繼續開一條運河通到宋魯兩國間,北面通沂水,西面通濟水(《國語·吳語》)。這條運河該即《禹貢》和《漢書·地理志》的菏水,它溝通了濟水和泗水,而泗水下流注入淮水,越淮水可以和邗溝相連接。這樣就把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連結了起來。春秋末年吳國開鑿這些運河,固然為了便于爭霸,有其政治上軍事上的目的,但客觀上也便利了交通和農業灌溉。

到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就開始專為農業灌溉而開鑿運河。魏國在魏文侯時,鄴(今河北磁縣東南鄴鎮)縣令西門豹曾興建“引漳水溉鄴”的水利工程,開了十二條渠,利用灌溉沖洗,使得含有過多的鹽堿成分的“惡田”變為能種稻粱的良田,成為改良土壤的典范《史記·河渠書》曾說:“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瘪疑賹O所補《史記·滑稽列傳》說:“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薄秴问洗呵铩烦善穭t說這個工程是魏襄王時鄴令史起修建的。建成之后,“民大得其利,相與歌之曰:‘鄴有圣令時為史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之稻粱?!? class=。魏國有個大湖泊叫圃田(在今河南中牟西),是古代著名的大湖泊之一。公元前三六〇年(魏惠王十年),魏國曾在黃河、圃田間開鑿了一條大溝(運河),使黃河的水流入圃田,又從圃田開鑿運河。公元前三三九年(魏惠王三十一年),魏國又從大梁的北郭開鑿大溝(運河)來引圃田的水(《水經·渠水注》引《竹書紀年》),這是魏遷都大梁以后,在大梁周圍開始興修水利,就是鴻溝最早開鑿的一段。鴻溝是戰國時代陸續開鑿成功的,是當時中原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鴻溝的主干,從今河南滎陽以北,和濟水一起分黃河的水東流,經過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折而向東南流,經過陳的舊都(今河南淮陽),在今沈丘附近注入潁水,而潁水下流注入淮水。這樣就溝通了黃河和淮水的交通。另有丹水成為鴻溝的分支,從大梁東流直到彭城(今江蘇徐州)注入泗水。又有睢水從大梁以南從鴻溝分出東南流,經過宋都睢陽(今河南商丘東南),經今安徽宿縣、江蘇睢寧以北,注入泗水。更有水也從大梁以南從鴻溝分出東南流,經過蘄(今宿縣南)而注入淮水。這些河流的設計開鑿疏通,顯示了當時水利工程技術水平的進步。它充分利用了這片平原東南比較低下的地勢,構成了濟、汝、淮、泗之間一套水道交通網。這是戰國前期魏國大興水利的結果,既便利中原地區的交通,又利于發展農業生產和商業交換。此外,其他中原諸侯國所開鑿的運河也很多。《史記·河渠書》說:“自是之后,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云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于齊則通菑、濟之間?!边@些溝渠都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國先后所開鑿的。

圖九 邗溝、菏水、鴻溝位置圖

這時不僅中原和南方地區,從關中到巴蜀,比較大型的水利工程也興辦起來了。公元前三六〇年,魏國瑕陽(今山西臨猗西)人曾從岷山(即蒙山,在今四川蘆山北)開導羌地的青衣水,使東和沫水(今大渡河)相合,到今四川樂山入于岷江(《水經·青衣水注》引《竹書紀年》)。這是受到魏國興修水利的影響,蜀國聘請魏國水利專家前往進行水利建設,因而魏國史官特為記載。

最著名的水利工程,要算是岷江水利工程了。岷江沿途高山深谷,水流湍急,每年夏秋,水量驟增,灌縣以下常要泛濫成災。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據《史記正義》引《風俗通》,李冰為秦昭王時人;而《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認為李冰是秦孝文王時人;《水經·江水注》從《風俗通》之說。據《史記·河渠書》和《華陽國志》,李冰尚有“解沫水之害”的水利工程;據《華陽國志》,李冰更有疏通文井江(即今邛水)和洛水的工程。,是個杰出的水利專家,他總結了過去治水的經驗,因勢利導,興修了這個把水害改變成為水利的工程。相傳在李冰主持下,在今灌縣西邊的岷江中鑿開了與虎頭山相連的離堆,在離堆上游修筑了分水堤和湃水壩,把岷江分為郫江(即內江)和檢江(即外江)兩支,并筑有水門調節兩江水量宋人《堤堰志》說:“蜀守李冰鑿離堆、虎頭,于江中設鼻七十余丈,……指水一十二座,大小釣魚護岸一百八十余丈,橫潴洪流,以分岷江之水?!币姟妒裰袕V記》、《灌江備考》等書所引。,從此把岷江的水流分散,既可免除泛濫的水災,又便利了航運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由于堤岸修筑在沙和卵石沖積很深的河床上,不容易修筑永久性的堤岸,于是因地制宜,創造了用竹籠裝滿卵石、累疊成分水堤的方法,使堤岸能夠經受洪水沖擊的考驗。據《元和郡縣志》記載:犍尾堰(即都江堰)“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作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之,累而壅水?!? class=這個“穿二江成都中”的水利工程(《史記·河渠書》、《華陽國志·蜀志》、《水經·江水注》),就是目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開端,二千二百多年以來一直有著巨大的灌溉效益。

其次要數到秦的鄭國渠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韓國企圖減輕秦國的軍事壓力,派了水工名叫鄭國的,進說秦國使用人力,修建引涇水灌溉的水利工程。從仲山(今陜西涇陽西北)引涇水向西到瓠口(即焦穫澤)作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的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東伸展,經今三原、富平等縣,穿過許多縱流的小河,從今大荔東南鄭國渠故道久已淤塞,關于它的流經路線,存在不同的說法。楊守敬《嬴秦郡縣圖》和《前漢地理圖》所畫鄭國渠,從今涇陽、三原、高陵以北,轉而折向東北,過蒲城、白水以西,從白水縣以北進入洛水。這是不符合地理形勢的。蒲城、白水地勢遠比涇陽、三原、高陵為高,渠水不可能由低處流向高處。《史記集解》引徐廣說:“出馮翊懷德縣?!睉训驴h在今大荔東南。這樣渠水由西北流向東南,是比較合理的。,注入洛水(即北洛水),稱為鄭國渠。這樣把許多縱流的小河如冶谷水、清水等截斷,引向灌溉總渠中,小河的水就成為灌溉的水源(詳見《水經·沮水注》)。鄭國渠全長三百多里,灌溉田畝四萬余頃。相傳人們利用涇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點,在一段平坦河床下游,利用木料筑成圓廩,填進巨石,成為“石囷”,用大量“石囷”排列成堰骨《重修涇陽縣志·水利志》說:鄭國“來至秦北山之下,視涇河巨石磷磷,約三四里許,涇水流注其中,湛以作堰。于是立石囷以壅水,每行用一百余囷,凡一百二十行,借天生眾石之力,以為堰骨;又恃三四里許眾石之多,以堰勢,故涇水至此不甚激,亦不甚濁”。,使涇水到此減低流速,沉淀部分粗沙,引進細沙入渠,既可用來灌溉,又可沖壓、降低耕土層中的鹽堿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果,從而使每畝(相當于今零點七四畝)增產到一鐘,即六石四斗(每斗相當于今二升)。從此關中成為沃野,常獲豐收。

圖十 都江堰圖

這是四川省灌縣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圖。目前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是以灌縣西北岷江中的都江魚嘴為起點的。都江魚嘴是用竹篾編成竹籠,里面裝滿巨大的鵝卵石,一層層堆砌筑成的。它把岷江水流分成兩支,使水害改變成了水利。

圖十一 鄭國渠位置圖

戰國前期的魏國和戰國后期的秦國,開鑿運河,興修水利,主要用以灌溉農田,同時也有助于促進水上運輸,這對生產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魏國在戰國初期、秦國在戰國后期所以會富強,這也是原因之一。

運河開鑿工程技術的進步 春秋戰國間運河開鑿工程的發展,是和當時開鑿運河工程技術的進步分不開的。這時運河開鑿工程技術的進步,一方面由于冶鐵技術的進步,出現了比較鋒利的鐵工具。這些鐵工具既然提高了開鑿河道的工作效率,也便利了開鑿技術的改進,不僅可以大規模地挖掘泥土,開鑿運河,而且可以把阻礙水流的小山的巖石鑿平。一方面由于農民在水田的水利灌溉上取得了不少的治水經驗,并且已經創造了調節水利的方法。

春秋戰國間著作的《考工記》,曾經列舉出當時農田大小溝渠不同的名目,有所謂“澮”(大溝)、“洫”(中溝)、“遂”(小溝)、“”(田間小溝)等(《考工記·匠人》)。人們不僅知道修筑溝渠和堤防都必須依據地勢,而且懂得采取一再改變水流方向的方法,可以增加水速,把靜水輸送到遠地;水流方向改變,增加水速,水的沖擊力量加強,可以利用這個原理作深淵。《考工記》:“凡行奠水,磬折以參伍。”鄭注引鄭司農云:“‘奠’讀為‘?!?,謂行停水溝,形當如磬,直行三,折以五,以引水者疾焉?!薄犊脊び洝罚骸坝麨闇Y,則句于短。”鄭注:“大曲則流轉,流轉則其下成淵。”這時運用溝渠來調節水利的方法已相當進步,人們不但注意水的流通、水的蓄藏,還注意及時地調節水量?!盾髯印吩浿赋觥八究铡边@個官職的具體任務就是“修堤梁,通溝澮,行水潦,安水藏,以時決塞”,要做到“歲雖有兇敗水旱,使民有所耕耘”(《荀子·王制篇》)。當時對于農田水利的調節是采用了這樣的方法:用潴(池塘)來蓄水,用防(堤防)來防泛濫,用溝來流通水,用遂來均勻各塊田間的水,用列(即)來留住必要的水,用澮來瀉去多余的水,即所謂“以豬(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瀉)水”(《周禮·稻人》)。這些水田的水利工程和調節水利的方法,大規模地運用起來,也就發展了大規模的運河開鑿工程技術。這時運河開鑿工程的技術,和堤防建筑工程的技術一樣,是人民由于生產和生活上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

這時運河開鑿工程的技術,總的說來,不外乎下列四項:

第一,利用附近原有的湖泊作為水庫。從春秋末年起一直到戰國時代,多數運河的開鑿都利用附近原有的湖泊作為水庫。吳國所開鑿的邗溝,是利用射陽湖作為其水庫的。吳國所開鑿的菏水,又是利用菏澤作為水庫的。魏國所開鑿的鴻溝,是利用圃田澤作為其水庫的。秦國所開鑿的鄭國渠,是利用焦穫澤作為其水庫的。這樣的利用附近原有的湖泊作為水庫來開鑿的方法,在不能用人力大規模興建水庫前,應該是水利工程中比較進步的方法。

第二,調節水量的“水門”的建設?!度A陽國志》載李冰所建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這類水門的建設,在當時已很普遍。當時所開鑿的運河和湖泊的接連處,都設有水門來“安水藏,以時決塞”。所以《荀子》把“安水藏,以時決塞”作為“司空之事”。當漢代汴渠決口時,據說其“水門故處皆在河中”(《后漢書·王景傳》),可知鴻溝原來也是設有水門的。水門的建設,對于水量的調節起著重大的作用,這也是治水工程中的一大進步。

第三,在中流作“堰”方法的運用。李冰在興建都江堰工程時,曾經在今灌縣西的岷江中流建筑大堰,扼住了岷江的咽喉,使水分向左右流,即《華陽國志》所謂“壅江作堋”,《水經·江水注》所謂“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謂之湔堋”。就是現在都江堰的內外金剛堤,使岷江經此分為內江、外江,從而提高水位,并使內外江水量相當穩定。還設有內外江縱橫的“馬槎”,用以控制內外江的水量。當時采用這種“中流作堰”方法的,不止都江堰一處,所有溝渠工程常常采用這個方法。孟子曾說,“今夫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篇》),正是由于當時治水有作堰“激而行之”的方法,孟子才會這樣說的。而且作堰的方法,能夠因地制宜,都江堰用竹籠裝滿卵石筑分水堤,鄭國渠用“石囷”列成堰骨,取材不同,方法一致。

第四,淤灌壓堿方法的創造。鄭國引用涇水作渠,“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漢書·溝洫志》)《漢書·溝洫志》顏注:“注,引也。‘閼’讀與‘淤’同,……填閼,謂壅泥也。言引淤濁之水,灌堿鹵之田,更令肥美?!? class=。就是利用“石囷”作堰,使涇水流速變慢,沉淀部分粗沙,引進具有肥效的細沙入渠,用來灌溉含有鹽堿的耕土,可以起沖壓、降低耕土中鹽堿含量,改良土壤和增加肥力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泉州市| 丰县| 蒲江县| 无棣县| 阳信县| 伊川县| 伊川县| 繁峙县| 饶阳县| 安新县| 瓮安县| 西昌市| 衡阳市| 松滋市| 兴国县| 赤峰市| 伽师县| 玉林市| 松江区| 山阴县| 灌阳县| 兴城市| 桂东县| 搜索| 新津县| 中阳县| 莱芜市| 高淳县| 信宜市| 河曲县| 建湖县| 内江市| 凤城市| 乌兰县| 汾西县| 勃利县| 宜黄县| 高州市| 河池市| 永仁县| 孝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