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古人”時期的文化發展
猿人階段的人類經歷了大約幾十萬年的漫長歲月,就逐漸發展到了“古人”階段。在考古學上相當于舊石器時代中期。
一、古人時期人類化石的發現及其體質特征
這個階段的原始人類化石和文化,在我國分布較廣,已發現的有:
馬壩人 1958年在廣東省曲江馬壩獅子山石灰巖洞中發現了馬壩人化石。化石是一個頭蓋骨,包括額骨、部分頂骨、右眼眶骨和鼻骨。頭蓋骨的特征是:頭骨粗壯,表面較粗澀,眉骨明顯突出,幾乎連成一條橫線,眉部上方逐漸與額部、顳骨鄰部相連結,額骨后傾明顯收縮,但高于北京猿人。頭骨最寬處在上脊稍上處,眼眶上緣為圓弧形,鼻骨寬闊。從以上特征看,似為一個男性個體。伴出物有鬣狗、熊貓、虎、象、犀牛和劍齒象等。時代為中更新世中晚期。
長陽人 1957年在湖北省長陽縣下鐘家灣附近一個洞穴中發現了長陽人化石。化石為一塊帶有兩顆牙齒的人的上頜骨碎塊和單獨的一顆臼齒。其特征是吻部不甚向前突出,上頜骨的傾斜度沒有北京猿人明顯,但還有一些原始性。臼齒相當大,咬合面有許多皺紋,構造較復雜。1980年又在該縣果酒巖發現了古人類的頭骨和肢骨化石。頭骨包括額骨、左右頂骨、顳骨、蝶骨、顴骨、枕骨等。其骨骼特點是:頭骨壁較厚,肢骨髓較小,臼齒較粗壯。長陽人化石的伴出物有劍齒象、中國犀、中國鬣狗、虎和熊貓等動物化石。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期。
丁村人 1954年在山西省襄汾丁村附近的汾河兩岸約20多個地點發現了丁村人化石。其中有約兩歲小孩的一塊右頂骨和十二三歲兒童的三顆牙齒。小孩頭骨的骨壁較薄,門齒舌面底部有明顯的底結節和指狀突起,明顯比北京猿人進步。丁村人的伴出物主要是動物化石,達26種之多,有梅氏犀、納瑪象、扁角鹿、野馬、野驢、斑鹿、羚羊等及魚和蚌、蝸牛等軟體動物化石。從地質年代和打制石器來看,丁村人時代相當于舊石器時代中期。
許家窯人 1976年在山西陽高古城許家窯村梨益溝發現了許家窯人化石。這里是出土這一時期人類化石最多的一處遺址。化石計有頂骨11塊(其中兩塊完整),枕骨兩塊,左上頜骨一塊并附連四顆牙齒,右側下頜枝一塊,單個牙齒兩顆,代表10多個男女老幼不同的個體,從7歲幼兒到年過半百的老人,其平均壽命大約30歲左右。頭骨壁厚,頂骨內面腦膜中動脈分支不像北京猿人那樣粗大和分叉簡單,顱頂較高。頭骨最寬處位置靠上,枕骨圓枕不及北京猿人寬突,吻部不大突出,牙齒粗大,齒冠嘴面比較復雜。伴出文化遺物很多,石器達1萬多件,還有不少人工制造的骨器。動物化石很多,主要有中華鼢鼠、田鼠、野馬、披毛犀、赤鹿、普氏羚羊、原始牛等。時代屬晚更新世早期或中更新世晚期。
大荔人 1978年在陜西省大荔解放村甜水溝中發現了大荔人化石。化石為一較完好的人頭骨化石,唯失缺全部牙齒和下頜骨,為男性青年個體。頭頂低矮,眉脊粗壯,骨壁頗厚,這與北京猿人接近;其頂骨相對較大,枕骨隆凸下移,頂枕部較高,吻部不很突出,腦量稍大,這比北京猿人進步。大荔人介于直立人與早期智人之間,屬早期智人中的古老類型。大荔人伴出物有腫骨鹿、大角鹿、古菱齒象、犀牛等哺乳動物化石和一些石制品。時代屬于中更新世早期。
另外,1976年在北京周口店新洞(第四地點)、1972年在貴州桐梓縣云峰巖灰洞
分別發現了這一階段的古人類牙齒化石。
這些古人階段的人類的體質,雖然還殘留著不少的原始性,但比猿人進步多了。如馬壩人的頭骨已比猿人薄,前額也比猿人高。丁村人的牙齒特征和體質的發展也比猿人進步,較接近于現代人。據專家研究,認為丁村人的兩枚上門齒的舌面都呈明顯的鏟形,這是現代蒙古人種上門齒較為明顯的特點。
二、古人階段人類的勞動工具和石器
這時的人類經過了幾十萬年的勞動實踐,積累了相當多的勞動經驗,勞動工具的制作技術有了很大改進。他們的勞動工具比猿人時期有了更多的類型,加工也比以前精細。從數量和打制技術上看,都比猿人時期有了顯著的提高。他們不僅繼續使用北京猿人的直接打擊方法打制石器,而且還常常用交互打擊的方法,制造各種砍砸石器,這種砍砸石器有單邊刃的,也有多邊刃的。并且,有許多石器經過了第二步加工。
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物,以石器為代表。以丁村人遺址為例,所發現的石器連同人工打制的石片和石核在內,一共有2000多件。石器是用角頁巖的礫石制成的,大部分是石片,經過第二步加工的真正石器雖少,但可以分出尖狀器、多邊器和石球等類型(見圖12)。這些石片雖然沒有經過第二步加工,但用放大鏡觀察,大部分石片的邊緣都有使用的痕跡,從制作的技術觀察,無疑比猿人文化進步。其文化年代約屬舊石器時代中期。

圖12 山西襄汾丁村的石器文化遺物:1第二步加工的石器,2多邊形石器,3、4砍砸器,5三棱大尖狀器,6石球。
三、古人時期人類的生存環境
古人的生活環境與現代有很大差異。馬壩人和長陽人生活在江南的時候,氣候溫熱濕潤。山間是濃密的森林,丘陵地帶則長滿了灌木和茂草,虎、熊、野豬、鬣狗和劍齒象等獸類出沒其間。馬壩人和長陽人天天在這里獵取各種動物作為食物。
丁村人生活在太行山西邊的汾河流域,那時氣候比現在溫暖。這一帶山林里有豺、狼、狐、熊等野獸。山前有丘陵和廣闊的草原,生活著披毛犀、梅氏雙角犀、大型的馬、納瑪象等等。那時的汾河河谷要比現在寬闊,汾河里有青魚、鯉魚,河岸的泥沙里有各種河蚌。河岸附近生活著原始牛、水牛和河貍。這些都是丁村人的漁獵對象。
四、古人時期的原始社會關系
此時的社會關系主要表現為原始人的婚姻關系,大概已從雜亂的兩性關系進入血緣群婚。就是婚姻按輩分劃分,只限于在同一行輩的兄弟姊妹之間建立婚姻關系。這種血緣家庭據恩格斯說,“是家庭的第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