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國歷史的序幕——中國猿人

人類是從古猿逐漸過渡來的,這個過渡期長達一兩千萬年以上。從真正的人類產生到現在大概只有兩三百萬年。

我國是人類產生、發展的地區之一。1956到1957年,我國云南開遠縣小龍潭村發現了10枚古猿的牙齒化石。1978年云南祿豐縣又發現了祿豐古猿頭骨化石。這些古猿距今約有1000多萬年。他們大概就是現代人和現代猿的共同祖先。這種古猿已經在生活中本能地學會使用石塊、木棒等天然工具,但還不會制造工具。他們在發展進程中已經達到兩足直立行走的質變,恩格斯說:“這就完成了從猿轉變到人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08頁。但是,由于他們的生產活動至多是搜集,恩格斯說,這還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13頁。。制造工具的勞動是區別人和猿的唯一標志。只要古猿第一次利用石塊把另一石塊打制成工具,不論這種工具多么原始、粗糙,就應承認進入了人的范疇,因為“沒有一只猿手曾經制造過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09頁。。所以,我們應把開遠小龍潭所發現的古猿劃入猿類,至多是正在形成中的人,還不是完全形成的人。

人的祖先古猿從學會制造工具時才開始變成人類。在最初的階段,他們的形態還很像猿,低低的前額,高高的眉骨,嘴巴向前突出,以及不完全直立的身軀等等。所以,這種從古猿剛剛過渡到人的原始人類,處在人的新質不斷克服猿的舊質的階段,雖然由于已會制造工具而進入了人的范圍,但是還具有亦猿亦人的性質,所以被稱為“猿人”。

一、元謀猿人

我國科學工作者在我國境內廣大的國土上,發現過中國猿人的骨化石和他們活動的遺跡,證明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在一兩百萬年到四五十萬年前就已經勞動、生息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之上。其中以1965年在云南元謀縣發現的“元謀猿人”(Homoerectus Yuanmouensis)年代為最古。科學工作者認為元謀猿人化石地層是地質時代新生代的第四紀、早更新世,元謀猿人的絕對年代采用古地磁方法測出是距今170萬年左右見馬醒華、錢方:《古地磁與舊石器時代考古》,《考古》1978年第5期。

圖1 元謀猿人上中門齒化石,1965年云南元謀大那烏出土。

元謀猿人本身的化石,目前只發現同一個體的兩顆上中門齒(見圖1)。石化程度很深,除齒根稍有缺失外,其他部分保存較好。將元謀猿人從形態上與北京猿人作比較,可以看出元謀猿人更具有原始性。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期類型的直立人的代表。

元謀猿人的文化遺物,有原始的粗糙石器、帶有人工痕跡的動物骨片以及可能為人工用火的遺跡(見圖2、3)。由于發現的石器材料不多,對于當時石器的全貌以及與我國其他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關系,還有待今后的深入考察。但這時的人確已發明了人造工具,學會了用火。這就進一步證實了元謀猿人已離開動物類而邁進真人的門檻見張興水、周國興:《元謀人及其文化》,《文物》1978年第10期;《光明日報》1976年7月26日。。恩格斯說:“有了人,我們就開始有了歷史。”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57頁。所以,我們可以說,至少在170萬年以前,中國歷史的序幕便正式揭開了。

圖2 元謀猿人的石器:刮削器,1973年云南元謀大那烏出土。

圖3 元謀猿人用火遺跡。

二、藍田猿人

比元謀猿人時代稍晚的是藍田猿人。1964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在陜西省藍田縣陳家窩附近和公王嶺兩個地點,發現了猿人類型的人化石,被稱為“藍田猿人”(Sinanthropus Lantianensis,見圖4)見吳汝康:《藍田猿人頭骨的特征及其在人類進化系統上的地位》,《光明日報》1965年6月6日;《人民日報》1965年6月8日。

圖4 藍田猿人頭蓋骨化石。

公王嶺出土的頭骨化石大約屬于一個30歲左右的女性。其特征是頭骨壁極厚,額部明顯后斜,前額低平,沒有額竇,眼眶圓孔碩大,眼眶上方幾乎形成一條橫行的眉脊。圓枕兩側向外延展,向后明顯縮窄。頭骨高度較小,腦容量為778毫升。

陳家窩出土的下頜骨化石大概屬于一個老年女性,其特征是具有多個頦孔,有明顯的聯合部突起和聯合棘,下頜明顯向后傾斜并有明顯的頦三角。從整體上看比北京人原始,但比公王嶺的頭骨要稍進步一些。盡管如此,由于兩者的主要特征所顯示的階段性相似,故可定為同一類型,稱為藍田直立人(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見吳汝康:《陜西藍田發現的猿人頭骨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6年第1期。

藍田猿人的時代,過去根據地層、古生物、地貌以及化石本身的形態特征,一般估計約在50萬年前。通過古地磁研究,把藍田人生活的年代重新測定為:陳家窩猿人下頜骨化石的年代為距今65萬年左右,公王嶺猿人頭骨化石的年代為距今75萬至80萬年之間。總之,把藍田猿人的生活年代定為距今65萬至80萬年比較合理見馬醒華、錢方、李普、鞠石強:《“藍田人”年代的古地磁學研究》,《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8年第4期。。藍田猿人頭骨的發現擴大了早期猿人的分布范圍,增加了我們對早期人類的了解,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根據。

藍田猿人的石器盡管分布得相當廣泛,但所采集到的材料卻不夠典型,數量也不多(見圖5)。在陳家窩猿人地層中及其附近有石片、小型砍斫器等。在公王嶺猿人頭蓋骨化石地點沒有找到石器,只在附近地表拾到幾件。所以,藍田猿人的物質文化是不夠清楚的。

圖5 藍田猿人使用的三棱尖狀器,陜西藍田出土。這是人類以石塊制作的原始工具,利用它的刃與尖來切割、刮削和砸砍。

猿人活動的史跡,截止到現在,材料最豐富的,仍首推舉世聞名的“北京猿人”。

圖6 陜西省藍田縣公王嶺遠景。

三、北京猿人的發現及其體質特征

北京猿人化石發現于北京市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里。從1927年開始發掘,所發現的北京猿人的骨骼化石,有頭蓋骨、面骨、下頜骨、牙齒、股骨、脛骨、肱骨、鎖骨、肢骨等,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認為是四五十萬年以前的原始人類見《周口店新發現的北京猿人化石及文化遺物》,《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3年第2期。。1976年學者用古地磁方法對北京猿人洞穴堆積物進行研究,從而得出北京猿人的年代不早于距今69萬年的結論見馬醒華、錢方:《古地磁與舊石器時代考古》,《考古》1978年第5期。。周口店所發現的這些北京猿人的骨骼屬于40多個男女個體,學者定其學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Sinanthropus Pekinen-sis),簡稱“北京猿人”或“北京人”。

北京猿人的體質結構已具備了人的基本特征,但仍殘存著現代類人猿的一些特點。和現代人比較起來,身材較矮,男性平均高162厘米,女性平均高152厘米;其面部較現代人稍短而向前伸出;前額低平,不像現代人那樣隆起;腦殼大約比現代人要厚一倍;鼻子寬扁,顴骨高突;眼眶上緣有兩個互相連接的粗大眉骨,像屋檐一樣遮著兩眼;牙齒粗大,臼齒咀嚼面比現代人復雜得多,齒面上具有許多皺脊;上下腭骨向前突出,沒有下頦(見圖7、8);腦容量平均為1075毫升,比年代更早的藍田猿人(腦容量780毫升)大得多,比現代類人猿(腦容量平均為415毫升)則大一倍以上,但是如果與現代人相比,只等于現代人(腦容量平均為1400毫升)的80%。

圖7 北京猿人的頭骨比猿高,前額比猿隆起,眉脊比猿稍低,嘴部向前伸的程度不如猿大。

圖8 北京猿人頭骨的三面觀察。

北京猿人的下肢骨基本上具備了現代人的形態,只是骨壁厚、髓腔小。雖然可以肯定已能直立行走,但多少還具有若干原始性質。至于上肢骨則發展得幾乎與現代人極為相似了。這是由于北京猿人在長期的勞動中促使手、足發生顯著分化,尤其是雙手適應著各種需要,進行著復雜的動作,便日益變得靈巧,距離猿類就更遠了。

由此可見,北京猿人身體各部分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其進化的先后次序是,上肢骨發展得最先進,較早地進化到與現代人相近的程度,下肢骨次之,而頭骨則最后。這主要是由于北京猿人經常利用前肢制造和使用工具,前肢的勞動較多,因而這部分最早發達起來。前后肢的分工越來越明確,后肢要單獨負擔走路,腿和腳也就跟著發展了。人直立行走以后,頸椎支持著腦袋,頭部才逐漸穩定下來,促進了腦量的發展。所以,頭骨是隨著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勞動而發展的,因而其發展落在四肢的后面,保留著較多的原始性。可見人類體質各部分的變化是由勞動決定的。這為人類的起源和恩格斯所說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08頁。的結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四、北京猿人的石器和用火

北京猿人自從在周口店生活時起,就進行著艱巨的勞動。當時他們已經掌握了兩種征服自然的知識:一是制造石器,一是用火。最初的原始人類大概只會利用天然石塊或木棒作為生活用具,到了猿人時代才逐漸學會揀取河邊上的礫石或任何其他的砂巖、燧石、石英巖石塊,打制成粗笨的石頭用具。北京猿人制造的石器已有大量發現,原料以脈石英和砂巖為主,也有少量的燧石和水晶。他們制作石器的方法是用另外一塊石頭砸打,打去圓邊,現出薄刃,就可以用來切割獸皮、獸肉,也可以作為武器。有的是從山地采集一種脈巖,把它們砸成碎片,使露出鋒利的薄刃。石英巖石片很堅硬,不易打碎,石片上打擊的痕跡多不清楚。這種石片多為細長形,有使用過的痕跡。用燧石和水晶做原料的石器,因原料稀少,所以遺留下的很少(見圖9、10)。

圖9 北京猿人使用的兩塊礫石石器。

圖10 北京猿人使用的石英石器1和燧石石器2以及由厚燧石石片的兩側邊緣向器身一面加工的尖狀器3。

考古學家把北京猿人的石器勉強分為:錘狀器、砍伐器、平圓器(或名盤狀器)、尖狀器和刮削器等。

北京猿人雖然能制造工具,但這些石器都很粗糙,帶有很大的原始性。最主要的特征,據學者歸納不外三個:

一是各種工具的用途未十分“分化”,一件工具既可以用于刮削與切割,又可以用于鉆鑿。

二是彼此均有“個性”,即每件工具有每件工具的式樣。這是由于技術幼稚,不能打成一定的形狀,用途相同的工具器形尚未規格化。

三是使用時不加第二步工作,任選一片即行使用。

這種粗糙的用打制的方式制造的原始工具,考古學家稱之為“舊石器”,使用這種石器的時代便稱為“舊石器時代”。

在北京猿人住過的山洞中,不但發現了大批石器,而且還發現了火燒過的成層、成堆的灰燼和一塊塊顏色不一的經火燒過的獸骨、石頭(見圖11),還有被火燒過的樸樹籽以及紫荊樹木炭塊。這許多燒過的東西,并不是分散在地層里,而是堆積在一起。這就清楚地說明,這不是天然的野火所留下的痕跡,而是經人類有意識地使用過的火的痕跡。

圖11 燒石與燒骨,北京周口店出土。

我們現在還不能夠證明北京猿人已經發明人工取火的方法,很可能他們只知道利用和保管天然發生的火。從元謀猿人到北京猿人,在長期勞動中,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從認識火到利用火和控制火,必然有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他們可能把火帶到洞中,經年累月地保存著火種,以便隨時利用。火的使用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溫暖,擴大了生活領域;火使人類能夠熟食,結束了過去“茹毛飲血”的時代,熟食縮短了消化過程,有利于攝取食物的營養,促進人類體質,尤其是大腦的發展和健康;火還可以驅逐猛獸,增強了人類自衛的能力。所以,火的發現和使用,確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巨大飛躍。

五、北京猿人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組織

北京猿人當時的生活環境和現在是大不相同的。50萬年以前,周口店一帶的氣候還相當溫暖、濕潤見裴文中:《中國原始人類的生活環境》,《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0年第1期。。從所發現的動、植物化石看,這里的高山和丘陵上長滿了松樹、樺樹、樸樹和紫荊,是一個灌木叢生的地區。兇猛的劍齒虎、龐大的納瑪象以及犀牛、熊、豹、狼等野獸出沒在山野間,經常威脅著北京猿人的安全。周口店的東南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成群的梅花鹿、腫骨鹿、羚羊、三門馬到處奔馳。在山下,河澤湖沼中有水牛、水獺和游魚等。

北京猿人就是生活在這種高山密林、禽獸遍野的環境里。他們每個單獨的個人幾乎無力量抵御野獸,根本不可能生存下去。為了生存的需要,必須結合成群體,以群體的聯合力量來彌補個人力量的不足。這種原始群大約是以十幾個人到幾十個人為一個單位,這就是人類最早的社會組織。這種群體內部很松散,不很穩定,群與群之間也沒有多少經濟聯系。他們之間的兩性關系是一種雜亂的關系,各對配偶只是臨時的結合,在習俗上這種兩性關系和禽獸一樣,不可能有任何限制。

在原始群里,所有成員共同協作,共同制造和使用工具,共同防御野獸和獵取食物。由于一切產品都是集體創造的,所以產品也平均分配,共同享用。北京猿人住過的山洞中留下了大批打碎或被燒過的鹿骨,可以說明他們大概靠群力獵取各種野鹿作食品,也捕捉其他小動物,或采集各種野生植物的果實和根、莖作為補充食物。

北京猿人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他們靠著集體力量,集體勞動,使用簡陋的工具和武器,和大自然及兇猛的野獸作著艱苦卓絕的斗爭。在這種艱險的環境里,有時因為獵取不到食品而挨餓,有時還會被野獸吃掉。困難的生活折磨著他們,使他們的壽命一般都比較短,在周口店發現的40多個個體中,約有三分之一活不到14歲就死去了。但是,他們由于發明了群體的組織,有了簡單的石器并已知用火,通過集體的勞動和斗爭,頑強地改造著自然,也改造著自己的體質,終于克服了一切困難,向現代人繼續邁進。

六、其他地區猿人化石的發現

除了上述的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和北京猿人外,在中國境內其他地區也發現有猿人化石,為研究人類起源和人類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料。

湖北鄖陽猿人化石 1975年、1976年分別在湖北鄖縣和鄖西縣出土了猿人牙齒骨化石。鄖縣猿人出土于鄖縣梅鋪的龍骨洞,發現三顆猿人牙齒化石。門齒比較大,齒冠兩側緣向內卷起,使舌面呈鏟形,舌面有明顯的底結節,臼齒粗壯。這些特征與北京猿人基本相似。伴出物有劍齒虎、大熊貓、乳齒象、劍齒象、桑氏鬣狗等動物化石和人工打制石核形石器。鄖西縣猿人出土于鄖西縣神霧嶺白龍洞,發現兩顆猿人牙齒化石。其特點和鄖縣出土的猿人化石相似。伴出物有人工打制石片20余件見王善才:《鄖縣猿人化石發現經過簡記》,《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6年第3期;湘江:《湖北鄖西縣發現猿人牙齒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7年第2期;《湖北鄖縣猿人化石地點的發掘》,《古人類學論文集》。

河南南召猿人化石 1978年在河南南召縣云陽鎮杏花山的中更新世紅色黏土層中,發現了一顆青年個體的第二前臼齒化石,被定名為“云陽猿人”。齒冠碩大,溝紋明顯,具有早期猿人的牙齒特征,時代與北京猿人大致相當。伴出物有劍齒象、劍齒虎、腫骨鹿和中國鬣狗等動物化石。附近還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見《光明日報》1979年2月6日《河南省南召縣發現猿人牙齒化石》;《南召縣發現的人類和哺乳類化石》,《人類學學報》1981年第2期。

安徽和縣猿人化石 1980年于安徽省和縣陶店鎮汪家山龍潭澗棕紅色砂質黏土層中,發現了一個較完整的頭蓋骨、一塊左下頜骨和五顆單個牙齒,代表著三個不同的個體。頭骨的特征是:頭蓋骨低平,顱骨壁寬厚,額部后傾,頭頂有矢狀脊,圓枕特別粗壯,眉脊高而連在一起,下頜粗壯,其厚度大于藍田猿人和北京猿人。經鑒定,此頭骨為一男性個體。和縣猿人的總體特征有些像北京猿人,又有些像爪哇猿人,被命名為“和縣直立人”(Homo Erectus Hexianensis)。伴出物有華南類型的東方劍齒象、大熊貓、小型豬、中國獏和華北類型的腫骨鹿、大河貍、劍齒虎、中國鬣狗以及華東特有的四不像、揚子鱷等動物化石和一些人工打制石器、骨器及火燒骨頭與灰燼見《光明日報》1980年11月13日《和縣發掘出我國迄今最完好的猿人頭蓋骨化石》;《安徽和縣猿人化石的初步研究》,《人類學學報》1982年第1期。

遼寧金牛山猿人化石 1974年在遼寧省營口大石橋西南的金牛山發現猿人居住洞穴遺址。在此后的多次發掘中,于第六層中發現猿人化石。化石有頭骨、脊椎骨、肋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髕骨、臗骨、跗骨和趾骨等,全部骨骼化石屬于一個個體。根據髖骨較窄、三角形閉孔和髂骨窩較深等特征,應為一男性個體,年齡約25—30歲。金牛山猿人頭骨特征與北京猿人極為相似,但眉脊沒有北京猿人那么粗壯,骨壁也較薄。這表明金牛山猿人比北京猿人要稍進化些。伴出遺物有腫骨鹿、田鼠等動物化石和人工打制石器、骨器以及用火灰燼。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中期,距今約30萬年見《遼寧營口金牛山發現的第四紀哺乳動物群及其意義》,《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6年第2期;呂遵諤:《金牛山猿人的發現和意義》,《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

另外,在山東沂源縣騎子鞍山也發現猿人化石;在安徽巢縣銀山村也曾發現枕骨化石;在河南淅川也曾收集到牙齒化石多枚,等等。這些都屬于直立人階段的人類學標本。

由此可知,大約在中更新世,猿人(直立人)在我國境內已有廣泛的分布。這些猿人化石資料,必將對人類起源、直立人種族及體質劃分等問題的研究,產生積極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酉阳| 龙口市| 泾阳县| 岳普湖县| 宜君县| 新密市| 中牟县| 清流县| 洛川县| 元阳县| 玛曲县| 石台县| 耒阳市| 日土县| 开远市| 比如县| 四平市| 西畴县| 滁州市| 德化县| 吴川市| 清徐县| 商丘市| 岳池县| 湘阴县| 台北市| 侯马市| 建湖县| 老河口市| 开江县| 双辽市| 西和县| 丁青县| 晋城| 锡林郭勒盟| 灵川县| 昌宁县| 肇州县| 德令哈市| 洛浦县| 仪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