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我國古文獻上有關母系氏族社會的史影

中華民族的歷史,最晚在夏以前,還是原始公社的歷史。那時,生產資料為社會所公有,工具僅僅是石器以及后來出現的弓箭,生產力是非常低下的。部落酋長由大家公選,沒有什么特權。沒有階級,沒有剝削,完全是集體共同生產、共同分配。這一切適應著集體共同所有制。《禮記·禮運》所描述的夏以前的社會便是如此: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酋長公選),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生產品共同所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不欺詐),盜竊亂賊而不作(不掠奪),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在氏族社會從事采集經濟之時,婦女負責采集植物果實及可食的根、莖,以及監守氏族財產,教養子女等,她們的勞動在公社生活里起主要作用,據說農業即為那時的婦女所發明。男子以漁獵為主要行業,漁獵在經濟上不占最重要的地位。所以,那時是以女子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會。在淺耕農業社會,糧食不足,男子仍須出外狩獵,社會經濟的經營管理權還是掌握在久居田園的婦女手中。直到畜牧經濟普遍,發明了深耕農業,男子在氏族中才占主要地位。因為深耕必用笨重的農具掘松土地,這不是婦女之力所能勝任,于是男子漸漸擴大其經營范圍。更進一步,男子掌握了農業生產,婦女變為輔助者。于是男子長期居家經理財富,男子地位躍居首位;婦女反而退到第二位,父系氏族社會因而發生。大體言之,畜牧經濟標志著母系社會衰替的開始,而深耕農業則結束了整個母系制度。

氏族社會是社會發展所必經的階段,世界各民族都曾普遍地經歷過。我國黃河流域的氏族部落,由于這一帶是平原沃野,很容易定居下來,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從而由淺耕農業逐漸過渡到深耕農業,可能始終沒有經過一個純畜牧時期。中原人自古不食牛羊乳酪,這就充分地暗示著不曾有過嚴格的牧畜生活的鍛煉,理應有過長時間逗留于母系氏族社會階段的可能。

所謂母系氏族社會,就是財產由婦女經營,世系按婦女系統傳遞,子女隨母而姓,子長則出嫁,女長則居家招夫。這個時期的婚姻即摩爾根與恩格斯所說的“普那路亞”群婚。很自然的,社會就成為母系的了。

中國的古籍上有不少關于氏族社會,特別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痕跡,現列舉下面七點來闡述:

一、“知母不知父”

《呂氏春秋·恃君》:

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無衣服履帶宮室畜積之便,無器械舟車城郭險阻之備。

《莊子·盜跖》也說神農時“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又如商的始祖契,史稱其母為簡狄;周的始祖棄,史稱其母為姜嫄,都不知道他們的父親是誰,這正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明證。

二、族外婚

《國語·晉語四》:

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這一段關于黃帝之子的傳說,內容有矛盾,也有許多附會之處。但其中暗示的一種“族外婚”,是符合氏族社會的特征的。就是本族的男子一定要出嫁給他族的女子;同樣,本族的女子也一定要招外族的男子來自己族內為夫。黃帝之子須出嫁,嫁到哪一氏族,所生的子女便以他所嫁的那一氏族的姓氏為姓氏。“同姓者二人”是因為兄弟中有兩個人嫁給同一個氏族的緣故。

我國古代曾有過這種族外婚現象,還可以從古代親屬稱謂上看出來。《爾雅·釋親》說:“男子謂姊妹之子為出;女子謂晜弟之子為侄。謂出之子為離孫;謂侄之子為歸孫。”在母系氏族社會里,姊妹的兒子須出嫁與外族女子結婚,所以叫“出”,猶如今日女子出嫁一樣。兄弟的兒子生于外氏族,可以與姊妹的女兒為婚,夫從妻居,至姊妹族而居,故謂之“侄”,“侄”是“至”的意思。“出”的兒子雖不生于本族,然血統為“孫”,故謂之“離孫”;“侄”之子由歸子而生,生于本族,故謂之“歸孫”(參看下表)。

母系氏族社會通婚表

三、婿稱岳父為舅,稱岳母曰姑;婦稱丈夫之父為舅,稱丈夫之母曰姑

《爾雅·釋親·妻黨》:“妻之父為外舅,妻之母為外姑。”《禮記·坊記》也說:“婿親迎,見于舅姑。”鄭玄注:“舅姑,妻之父母也。”《爾雅·釋親·婚姻》又說:“婦稱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這種稱岳父母為舅姑與稱公婆為舅姑的現象,實際上也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殘余。我們看一看上表,姬男(2)為姬女(1)之子,而姬男(1)為姬女(1)之兄弟,則姬男(1)乃姬男(2)之“舅”;姬男(2)的岳父又是姬男(1)。那就是說,姬男(1)既是姬男(2)的舅,又是岳父。同樣,姬女(1)既是姜男(2)之姑,又是岳母。這就是所以稱岳父母為舅姑的原故。婦稱丈夫之父母為舅姑,就是由于丈夫的父母既是她的公婆,又是她的舅姑。

像以上這種稱謂,只有用母系氏族社會的現象去解釋。所以我們說中國上古曾有過母系氏族社會的階段。

四、父子不相續相處,而祖孫相續相處

氏族社會的一個根本規則,就是氏族成員不得在氏族內娶妻,只能和本部落以內其他氏族的女子結婚。這樣,以氏族單位來說,是嚴格的族外婚;若以一個包括各氏族的部落來說,便是同樣嚴格的族內婚了。所以每個部落必須至少包括兩個氏族,以期獨立存在。例如某一部落內,有姜與姬兩個氏族。姜氏族男子,只能娶姬氏族女子;姬氏族男子,也只能娶姜氏族女子。但由于母系社會子女都從母姓,奉母親氏族的圖騰,所以姜男娶姬女所生之子女為姬男姬女,而姬男娶姜女所生的子女為姜男姜女。但又由于稍后漸變為婦從夫居(最初是丈夫至妻氏族住),所生之子女也養育于夫家,所以第二代居地互易,即居某氏族地者并不奉某氏族的圖騰;至第三代居地始回原地,即居某氏族地者又即奉某氏族圖騰之人,與第一代同;至第四代,居某氏族地者又不再系奉某氏族圖騰者,但與第二代同。這樣就成了相連兩代不相同,隔一代后又回復原狀(參看下表)。

氏族社會內女子出嫁表

照此表看來,就是祖孫同圖騰(姓),而父子則否。在我國古文獻上所載的祭祀,實含有這種痕跡。《禮記·曲禮上》:“禮曰:君子抱孫不抱子。此言孫可以為王父尸(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子不可為父尸。”《曾子問》:“祭成喪者必有尸,尸必以孫,孫幼則使人抱之。”《祭統》也說:“夫祭之道,孫為王父尸。”為什么行祭祀的時候,“尸必以孫”,而子反而不能為父尸呢?這正是氏族社會的遺存。因為祖孫是同一圖騰,而父子不屬同一個圖騰,這是祖孫相續之義。以往的經學家不知道這種社會制度,當然沒法解釋清楚。

此外如周人宗廟昭穆之制,祖昭父穆,子昭孫穆,也是孫承祖而子不承父的氏族社會遺存的殘跡。

五、古帝王稱“毓”稱“后”

甲骨卜辭中有“自上甲至于多毓”的辭句,這是說自上甲以來的許多先王。“毓”為什么是先王呢?我們可以從文字上去分析,“毓”為《說文》“育”字之或體,所以“毓”即生育的意思。“毓”字甲骨文作(《甲》818)、(《甲》842)或(《后》1.20.11),像一倒子形在母或人之下,而有水液之點滴。王國維說像婦人產子之形,即生育的育字初文。“毓”字有的可以厘定為“居”(此非居住之居),訛變為“后”。毓、居是一個字的繁簡之異,而居住之居,古文字作“”(凥),像人之坐形。“后”為“居”(毓)字的訛刻,中國古文獻上往往以“后”字代表古帝王,《尚書·盤庚》屢稱“我前后”、“我古后”、“高后”、“先后”,《詩經·商頌·玄鳥》也說“商之先后”,又《詩經·大雅·下武》以太王、王季、文王為“三后”,《尚書·呂刑》以伯夷、禹、稷為“三后”。以含女性字義的毓或后稱古帝王,實暗示遠古母系社會之酋長為女性,故以母之最高屬德之生育尊稱之。又如傳說中的女媧氏是女酋,西王母也是女酋,其他乃至簡狄、姜嫄可能都是女酋。這不都是古時母系氏族社會的孑遺嗎?中國古時有女子稱姓的習慣,而所有古姓,大半從女偏旁,如媯、姚、姬、姜、嬴、姞、好、匽等幾個最普通的姓都從女。這也暗示我國古代社會有過一個女性為中心的時期。

六、圖騰痕跡

原始的社會單位,系依動植物或自然物的名稱而區分,即以這種動植物為本族的族徽。屬于各社會單位的氏族,相信其本身與同名之動植物保有親密的關系;或認為他們的祖先是由作為他們族名的動植物轉變來的。這種動植物的名字或圖畫即名“圖騰”(totem,此語源于印第安人的土語,義為“他的親族”)。這樣,圖騰便成了氏族的標志,被認為可起到保護和庇佑的作用。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繪有蛙、鳥,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有人首蟲身的圖像,有些可能就是當時一些氏族的圖騰。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圖騰的痕跡不少。如《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語曰:“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這里所謂云、火、水、龍、鳥都是當時氏族社會的圖騰。此外如《詩經·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可能就是商氏族的圖騰。《國語·周語下》云“我姬氏出自天黿”,周之圖騰可能為黿。這種圖騰崇拜是上古氏族社會的特征之一。所以從這一方面看,我國古時也必定經過氏族社會階段。

七、姓的性質

最后我們再從姓的性質來看看。姓的特征有六:一是姓是出自同一祖先的團體;二是姓有母系的形跡(如多從女);三是姓為不能自相通婚的團體;四是姓有圖騰形跡(如風姓即鳳,卜辭尚假鳳為風;姜姓乃以羊為圖騰);五是姓可能有部分的共同墓地與祭典;六是同姓相互支持。我們若拿這六點與美洲易洛魁人的氏族制度諸特征比較一下,就可以感覺到,中國的姓實即氏族制的具體而微。這可以使我們理解到“姓”大概是氏族制度的殘余。

把以上七點綜合起來觀察,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在遠古時候,一定有過一個以女性為中心的氏族社會時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 山阳县| 上高县| 进贤县| 田东县| 广宁县| 楚雄市| 墨竹工卡县| 安阳市| 潮安县| 晴隆县| 汕尾市| 金湖县| 高州市| 邵阳县| 柳州市| 康平县| 历史| 达日县| 丹东市| 临泽县| 蒙山县| 黄骅市| 平昌县| 千阳县| 新野县| 台中市| 龙山县| 天镇县| 株洲市| 平山县| 株洲市| 永靖县| 河间市| 兰溪市| 泸西县| 山阴县| 晋江市| 武平县| 乡宁县| 无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