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世紀:最初二十年

或許,冷戰后國家間政治的最大變化是恐怖主義的升級。恐怖主義曾經是相對較小的威脅,現在已從執法問題升級為事關致命的國家安全利益的安全問題(因此也是一個軍事問題)。2001年9月11日,世界目睹了恐怖分子在“基地”組織的組織和資助下對紐約和華盛頓發動的致命的、心理上摧毀性的和經濟上破壞性的恐怖主義襲擊。這些襲擊由奧薩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策劃,激發了美國領導的全球反恐戰爭。美國獲得了全世界的巨大支持,北約盟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啟用《北約憲章》第五條款,該條款宣稱對北約任一成員的襲擊是對北約全體成員的襲擊。在此鼓舞下,美國著手領導一個特別的聯盟,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恐怖主義組織開戰。正如將在第八章討論的,這場新的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ism)將很多因素融合為在不同國家具有不同重點的多重戰爭。很多國家逮捕了已知的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并凍結了他們的財產。2011年10月,美國在阿富汗進行了一場戰爭,驅逐了塔利班政權,這個政權為本·拉登的“基地”組織提供安全港,并為它自由地計劃、組織、訓練和實施針對美國及其盟國的全球恐怖活動提供基地。

阿富汗戰爭——被稱作“持久自由行動”——在2001年和2002年以恐怖主義分子及其支持者為打擊目標,試圖為該國舉行人民選舉鋪平道路,并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是隨后,美國便同自己的盟國分道揚鑣了。美國確信伊拉克維持著一個秘密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WMD)計劃,并通過支持恐怖主義組織構成了一種持續的威脅,因此美國試圖在聯合國尋求支持,以便獲得授權用武力將薩達姆趕下臺,并找到隱藏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當聯合國拒絕支持美國的請求時,美國就同英國建立了自己的聯盟,于2003年摧毀了伊拉克的軍事力量,推翻了伊拉克政府。結果,在伊拉克沒有發現任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美國于是提出其他理由為戰爭辯護,包括促使伊拉克的三大群體——庫爾德人、遜尼派阿拉伯人和什葉派阿拉伯人——在一國之內實現民主。盡管薩達姆本人2006年就被處決了,美國軍隊也逐漸撤出了,但伊拉克的戰爭今天仍在繼續。伊拉克被宗派沖突所撕裂,經美國組建和訓練的軍隊自2011年美國撤出以來不斷遭遇失敗和挫折。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現在遇到一個新的野蠻團體,自稱“伊斯蘭國”。因此,未來伊拉克的穩定及其長期受苦受難的人民的命運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持久自由行動”以某種非常重要的方式樹立了一個非危險的先例。如果美國及其盟國能夠入侵阿富汗,對恐怖主義進行懲罰或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那么它們為什么不能入侵其他任何一個也窩藏恐怖分子的國家呢?2001年塔利班被擊敗之后,大多數塔利班領導人都通過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北部地區之間管理松散的邊界出逃。但巴基斯坦是美國的正式盟友,對于任何對其主權的輕視都非常敏感。這種情形促成了一種對于美國—巴基斯坦關系來說并非獨特的困境。如果美國現在想要在阿富汗成功實現穩定,就必須贏得巴基斯坦的支持,以根除它為支持被美國及其盟國認定為恐怖分子的團體而提供的庇護所。但巴基斯坦現在沒有能力,可能也沒有意愿,或者關閉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之間的邊界,或者阻止其領土上的這些團體攻擊阿富汗范圍內的阿富汗軍隊。如果美國想要使用其自己的資源來實現目標,那么巴基斯坦會強烈抵制。因此,“反恐戰爭”使美國的外交政策制定者陷入了非常棘手的困境。

“9·11”恐怖主義襲擊和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了經濟低迷,但即便在此之后,美國的軍事和經濟仍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盡管擁有優勢地位,但是,美國人民并沒有免遭襲擊的安全感。全球反恐戰爭遠遠沒有結束,好像也沒有進一步向勝利靠近。美國權力是否將被新興權力(或大國聯盟)制衡的問題也遠遠沒有得到解決。盡管美國軍事力量在國內依然備受尊重,但阿富汗戰爭(2014年美國撤軍,只留下部分軍事顧問)卻非常不得人心。

聚焦

新世界最初二十年的關鍵發展

● “基地”組織恐怖主義網絡對美國本土和美國海外利益發動恐怖襲擊;美國和盟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進行軍事回應。

● 沙特阿拉伯、西班牙、英國、尼日利亞和法國發生恐怖襲擊。

● 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對本國經濟造成破壞,并迅速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

● 2011年春,從突尼斯開始,一系列阿拉伯國家發生民眾推翻長期獨裁者的運動。這次所謂的“阿拉伯之春”運動的結果,依然很不明朗。

● 2014年,中國增加軍事開支,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軍事支出國。中國還開始挖掘行動以支持其在南海雄心勃勃的領土聲索。中國與鄰國和美國的緊張關系有所升級。

● 2014年2月,身著無國籍標識軍裝的士兵在克里米亞開始占領關鍵的政府機關和通信部門。3月,克里米亞通過投票以壓倒性的多數決定重新加入俄羅斯,這個舉動讓歐洲各國和俄羅斯的鄰國深感不安。

● 2014年6月,“伊斯蘭國”宣稱自己是世界范圍內以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為哈里發的哈里發國,領土范圍包括伊拉克和敘利亞居住著1000萬人的地方。美國和阿拉伯伙伴國聯盟迄今未能擊敗“伊斯蘭國”,或嚴重破壞其領土控制。

當代的國際事件繼續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發生。2010年12月,突尼斯一個單人的當地抗議事件引燃了反對突尼斯長期獨裁者本·阿里(Zine al-Abidine Ben Ali)暴政和腐敗的大規模社會抗議活動。2011年1月,本·阿里被推翻,并逃亡到沙特阿拉伯。但反對腐敗和暴虐的阿拉伯領導人的抗議并沒有因此停止。群眾抗議很快在埃及、利比亞、也門、巴林,并隨后在敘利亞爆發。埃及領導人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措手不及,只能面臨一個兩難選擇,要么大規模屠殺抗議者,要么自己下臺。由于埃及軍方拒絕屠殺抗議者,穆巴拉克只能被迫下臺。利比亞獨裁者卡扎菲(Muammar Qaddafi)的命運更為糟糕。他不僅被得到法國和美國積極支持的反叛者趕下臺,而且被逮捕,隨后被殺害。

2011年1月,突尼斯抗議者用突尼斯國旗裹著的棺材襲擊總理辦公室。在“阿拉伯之春”運動中,中東很多專制政府都面臨群眾的抗議。

現在回想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其最終命運依然是不明朗的。在巴林,抗議者被殘酷鎮壓了。在敘利亞,阿薩德(Bashar al Assad)為保住政權,反對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指使其軍隊屠殺了7萬多敘利亞公民,并造成大范圍的難民危機。在埃及,穆巴拉克下臺,取而代之的是穆爾西(Muhammad Morsi)(宗教黨領袖)當選,后者不久又被埃及軍隊趕下臺,現在的臨時政府實際上由埃及軍方操縱,因此,“民主”被證明是很不靠譜的。但是,“阿拉伯之春”是重要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它證明那些極端、好戰的伊斯蘭主義者(如“基地”組織)宣稱,只有通過伊斯蘭革命,對“西方”進行恐怖襲擊,以及重建嚴格的伊斯蘭法,阿拉伯獨裁者才能被推翻,這樣的說法是不成立的。二是情報機關和軍隊的合力也無法抵擋用手機、勇氣和信念武裝起來的年輕人的力量。

此外,還有四個最新發展值得一提。第一,自2014年起,中國以非常快的步伐加速發展軍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軍事支出國。另外,2014年,中國還開始在南沙群島有爭議的水域進行挖掘行動,用大量的沙子填補脆弱的珊瑚礁。2015年10月,美國海軍派遣巡航導彈驅逐艦拉森號航行到其中一個人工島12海里范圍之內以示抗議,該地區的緊張關系在持續上升——這里不僅包括重要的航運路線,而且據說還有大量的能源資源。

第二,2014年,俄羅斯聯邦入侵烏克蘭——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并進而“吞并”烏克蘭的克里米亞省(以及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塞瓦斯托波爾港)。這次行動并不是由身著俄羅斯軍裝的俄羅斯聯邦的士兵進行的,而是由身著無國籍標識軍裝的俄羅斯士兵(通常是特種兵)進行的[這種行動現在被稱作“混合戰爭”(hybrid warfare)]。該戰術使俄羅斯政府,還有北約和歐盟的代表,能夠支持這樣的看法,即國際法事實上并沒有遭到破壞,盡管在俄羅斯之外,沒有一個講信用的行政當局相信這個說法。或許,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外交政策最危險的地方不在于“吞并”克里米亞本身,而在于這次“吞并”所確立的先例。俄羅斯仿照1938年德國有關蘇臺德日耳曼人的聲明提出,克里米亞和烏克蘭的俄羅斯公民在合法的烏克蘭政府被政變推翻之后受到生命威脅。北約成員國波蘭、斯洛伐克、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所擔心的是,俄羅斯可能會用相似的詭計搞垮它們的政府,并兼并它們的大部分領土。

第三,德國一向是歐盟最可靠的經濟生產和增長的引擎,但2009年以來,歐元區的經濟健康,甚至長期的可持續性,都已經成為問題。歐盟成員國希臘、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和塞浦路斯沒有能力償還政府貸款或進行再融資。這使德國和“北線”的歐元區國家陷入嚴重的政治緊張。較富裕的國家承受著減免債務的壓力。而債務國卻宣稱,不管它們的經濟問題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讓這些國家破產都會損害歐盟,甚至會進而損害歐洲人預期的相對和平。這些問題,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移民和難民問題,將在第七章、第九章和第十章進行更詳細的討論。

第四,在“阿拉伯之春”中強大的獨裁者受到削弱,為“伊斯蘭國”(有時也被稱作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伊斯蘭國”或伊拉克和黎凡特的“伊斯蘭國”)的崛起提供了可能,它不僅影響到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而且影響到伊朗,甚至歐洲(來自該地區的很多難民到歐洲尋求庇護)。“伊斯蘭國”推行赤裸裸的暴政(包括在占領區蓄意和系統地強奸非穆斯林婦女)和宗教保守主義(基于對《古蘭經》和先知的語錄進行非常狹隘的、對于大多數伊斯蘭學者來說不正確的詮釋)。此外,“伊斯蘭國”還獲取并占領了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大片領土,并在占領區系統地破壞文化古跡,宣稱這些古跡代表的是偶像崇拜。我們會在第八章進一步討論“伊斯蘭國”。

在新世紀,對于所有國家來說,老套的實力政治沖突再度上演。此外,還有兩個重大問題會繼續發展。一是,第一個十年的跨國問題——跨國的(transnational)重大問題,如宗教、有組織犯罪、傳染病、環境、網絡安全和恐怖主義——會變得更好解決還是更難解決?二是,我們應該為了什么目標來使用我們的國家力量,包括軍事、經濟、文化、外交和政治力量?遏制或鏟除恐怖主義會成為各國新的國家目標嗎?國家目標會是阻止全球氣候災難嗎?國家的目標會是找到一種方式,以克服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嚴重的收入不平等嗎?依然不清楚的是,隨著21世紀繼續向前發展,哪些國家或國際目標將主導政治格局,以及誰將發揮領導作用。

新聞背后

像日本這樣的強國為什么不能在海外使用武裝力量?

2015年初,兩名日本記者被“伊斯蘭國”斬首。“伊斯蘭國”拍攝并在互聯網上公布了行刑即斬首的詳細畫面,這讓日本和整個世界都感到震驚和憤怒。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內的很多人都呼吁日本使用軍事力量進行回應。但是,相關的新聞分析,如《斬首事件引發有關限制日本使用軍事力量的新辯論》Martin Fackler, “Beheadings Frame a New Debate about Restraints on Japan's Military,”New York Times, February 3, 2015.,卻讓我們注意到日本使用軍事力量所受“限制”的問題。究竟有哪些限制?這些限制是如何形成的?這些限制為什么重要?

日本現在是一個憲政民主國家,但它并非一向如此。日本憲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憲法的翻版,因為美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要戰勝國和日本投降后的占領國。盡管日本曾經并依然是強大的先進工業化國家,擁有高技術人口,是國內生產總值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它的戰后憲法卻包含幾條非比尋常的條款和限制。其中最首要的是,禁止日本在海外使用武裝力量(憲法第九條)。因此,除了進行人道主義行動,日本的防衛力量被禁止到海外部署。

日本海上自衛隊依然是今日日本的核心軍事力量。像另一個先進工業化島國,即現代英國一樣,日本擁有規模很小的陸軍,卻維持相當強大的海軍力量,以便出于商業目的守衛海上交通線。有關日本是否應該擴大陸軍規模并允許向海外部署的討論,依然是極富爭議的。

日本的歷史經驗限制了它的當代行動。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敵人和日本軍事侵略的受害者認識到,日本的侵略和戰時占領期間的野蠻行徑具有國家性或種族性,而不是源于糟糕的領導。本章開篇描寫的南京大屠殺是那個時期日本犯下的眾多恐怖罪行之一。這段歷史說明了,1945年對日本在海外使用武裝力量加以憲法限制為什么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合乎情理的。這跟德國第三帝國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后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另一個主要侵略者。對第三帝國的指責在很大程度上都指向德國領導人希特勒,盡管很多人認為,日耳曼文化中的某種東西讓日耳曼人作為一個民族變得更好戰、更殘暴。新憲法對德國軍事力量也施加了限制。這些限制現在還在起效嗎?

時間在變,規范在變。憲法是否也應隨之改變?如果是,那么應如何改變?應該多快改變?關于這個問題,在日本和德國都有持續的辯論。在日本,問題在于,限制在海外使用武裝力量,還是保護日本公民在日本之外免遭恐怖主義襲擊或其他人權踐踏行為的有效方式嗎?這種對使用軍事力量的限制會不會在更一般的意義上削弱日本的權力?什么時候日本才能再次成為“正常”國家——能像其他國家那樣保護自己的國家利益?

評析思考題

1. 今天能否信任日本向海外派遣武裝力量?為什么能或不能?

2. 歷史事件的后果會在多長時間內影響當下政治決策和制度?

3. 哪些因素可以促使一個民族吸取歷史教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泉县| 遂平县| 麻城市| 济南市| 突泉县| 保靖县| 威信县| 海原县| 横峰县| 宜阳县| 聂荣县| 崇阳县| 扬州市| 五原县| 焦作市| 桑植县| 宜昌市| 特克斯县| 上饶县| 武宁县| 固始县| 阿城市| 额济纳旗| 紫阳县| 错那县| 建昌县| 青铜峡市| 丹江口市| 阿鲁科尔沁旗| 河间市| 镇雄县| 鸡泽县| 宾川县| 肥西县| 祁阳县| 晴隆县| 文安县| 济宁市| 资兴市| 册亨县|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