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領袖們,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在戰爭期間就已經為戰后秩序進行安排了。實際上,1941年8月14日的《大西洋憲章》提出,各國要在經濟問題上協作,并準備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安全體系。這些計劃在1943年和1944年得到進一步確定,結果在1945年成立了聯合國。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幾個方面的后果卻有助于說明現在我們所稱的冷戰何以形成。

冷戰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后果是,出現了兩個超級大國(superpowers),美國和蘇聯成為國際體系的首要行為體,同時,西歐衰退,不再是國際政治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二個后果是,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在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上根本不相容的狀況進一步加劇了。在地緣政治的國家利益方面,分歧馬上就顯現出來了。俄國由于數次,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從西部遭到外敵入侵,因此它使用新興權力在東歐緩沖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鞏固自己的勢力范圍。蘇聯領導人認為,在西部邊界確保鄰國友好(或至少是虛弱)對于蘇聯的國家利益來說是生死攸關的。在美國,有人主張更具進攻性的推回(rollback)戰略——將蘇聯推回到它自己的邊界,有人主張進攻性略少的遏制(containment)戰略,二者之間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美國外交官和歷史學家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在《外交》雜志上以“X”為筆名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文章中,凱南提出,由于蘇聯一直覺得軍事上是不安全的,因此蘇聯一定會采取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凱南因此寫道,遏制蘇聯應該成為美國戰后外交政策的基石。George F. Kennan[“X”], “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Foreign Affairs 25 (July 1947), 566—582.

美國在1947年的杜魯門主義中將遏制觀念付諸實踐。為了證明在希臘提供具體支持以反對共產主義的做法是正確的,杜魯門總統聲稱:“我認為,美國的政策必須支持那些抵制武裝少數民族或外部壓力使其免遭征服的自由人民。我認為,我們必須幫助自由人民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掌握自己的命運。”轉引自Charles W.Kegley, Jr., and Eugene R.Wittkopf, World Politics: Trend and Transformation (5th ed.; New York: St. Martin's, 1995), 94。作為政策的遏制——實質上就是使用諜報、經濟壓力、軍事資源前沿部署——源于歐洲各種勢力的相對不均衡。第三帝國投降后,美國和英國軍隊很快解散回家,但蘇聯軍隊沒有。1948年,蘇聯人封鎖了從西部通往柏林的交通走廊。柏林是德國首都,被1945年波茨坦會議分割為幾個區。于是,美國認識到,盡管美國是唯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但卻沒有力量迫使蘇聯回撤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邊界。而且,1949年8月,蘇聯人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核彈試驗。因此,鑒于美國的地緣戰略利益,以及美國越來越認識到推行推回戰略只會導致另一場世界大戰,遏制便成了冷戰期間美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則。

美國和蘇聯之間還存在重大的意識形態分歧。美國民主自由主義的基礎是,尊重個人價值和價值觀的社會制度;依靠選舉過程中個人參與的政治制度;以及為個人提供機遇,使其在很少或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追求理性經濟目標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經濟制度。在國際層次上,這種構想的邏輯延伸是,支持其他民主自由政體,支持資本主義制度和進程,最關鍵的是,包括自由貿易。

蘇聯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也影響著該國關于國際體系和國家實踐的構想。1848年革命的失敗使馬克思主義理論陷入危機。馬克思主義認為,農民和工人會同時起來推翻資本主義的主人,但這并沒有發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這種危機在一定程度上被列寧提出的“無產階級先鋒隊”的說法所解決。列寧認為,大眾必須被充分理解社會主義(socialism)的知識分子領導或“發動”。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形成這樣一種體制:實現共產主義——有關國家將隨貧困、戰爭、性別歧視等消亡的一種烏托邦構想——的任何希望都只能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領導。對于美國及其自由主義盟國來說,蘇聯的體制看上去就像是專制,并注定要在世界性社會主義革命的幌子下向其他國家推廣其專制制度。在任何一個與蘇聯結盟的國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波蘭等),人民主權都消亡了。而對于蘇聯領導人來說,他們感到自己被一個敵對的資本主義陣營包圍,認為蘇聯“一定不能被削弱,相反無論如何必須加強它的國家、國家機構、情報機構和軍隊,如果這個國家不想被資本主義環境擊垮的話”Josef Stalin, “Reply to Comrades,”Pravda, August 2, 1950.

這種“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分歧因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相互誤解而加劇。一旦不信任,雙方都傾向于認為對方的政策必然是威脅性的。例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約(NATO)]的成立就是一個極富爭議的世界性問題。對于西方來說,北約代表了西方國家為了防御難以防御的西歐免遭全面動員的蘇聯軍隊的入侵而采取的不得已之舉。但從蘇聯的視角來看,北約顯然是一種進攻性的軍事聯盟,旨在剝奪蘇聯在戰勝第三帝國中獲取的勝利果實。當蘇聯采取防御性的反應時,英國和美國卻把這些行為看作危險的升級。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第三個后果是,殖民體系的瓦解。這個后果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日本和德國的戰敗導致了其各自帝國的隨即解體。其他殖民主義者,面對自身經濟和政治地位遭到削弱的現實,以及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沖擊,受到《聯合國憲章》支持民族自決原則的鞭策。這些獨立運動用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小武器進行武裝,由使用間接防御戰略如“革命性”游擊戰的天才指揮官來領導,并受到民族主義鼓舞不惜做出更大的犧牲。受制于當地的抵抗、自身的衰落,以及美國的壓力,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勝利的殖民國家分別對各自的前殖民地給予了獨立地位,這個過程始于1947年英國準許印度獨立。法國20世紀50年代初在印度支那的軍事失敗給該地區帶來了去殖民化。非洲國家也在1957年到1963年間獲得了獨立。

圖2.6 冷戰中的歐洲

第四個后果是,人們認識到,兩個新興超級大國之間的分歧將間接地、在第三方舞臺上展現,而不是通過兩個對手之間的直接對抗展現。兩個對手都認為,發生直接軍事對抗的危險太大。“喪失”任何一個潛在的盟友,不論它多窮多遠,都可能引發一個累積的進程,最終導致均勢的極大改變。這樣,冷戰導致了沖突的全球化,波及了所有大陸。國際關系變為真正全球性的了。

世界其他地區并不僅僅限于對冷戰作出機械反應。它們以能夠說明自身經驗的方式,提出新的意識形態或重塑歐洲的主導話語。戰后政治的全球化因此意味著新的權力競爭者已經崛起。盡管美國和蘇聯維持著它們的主導地位,但新的替代意識形態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獨立的發展中國家中卻成為吸引人民的有力磁場。后來在20世紀70年代,這些國家提出了一種新的經濟意識形態,集中體現在國際經濟新秩序計劃中(參見第九章)。

聚焦

冷戰中的關鍵發展

● 出現了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它們在國家利益、意識形態和相互誤解方面彼此對立。它們之間的分歧被投射到不同地理區域。

● 發生了一系列危機——柏林封鎖(1948—1949年)、朝鮮戰爭(1950—1953年)、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越南戰爭(1965—1973年)、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干涉(1979—1989年)。

● 相互威懾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維持了一種長和平。

作為一系列沖突的冷戰

冷戰(1945—1989年)本身可以界定為,超級大國之間長達45年的、全面的、高層次的緊張關系和激烈競爭,但沒有直接軍事沖突。核武器的出現締造了一種威懾(deterrence)僵局,其中每一方都謹慎行事,盡管有時候并不情愿。隨著核技術的發展,雙方越來越清楚地知道,在一場核戰爭中每一方都會被徹底消滅,絕無恢復的希望。這種事態被稱作“相互確保摧毀”——其含義非常恰當地得到了其簡稱的揭示,那就是“瘋狂”。或者因為其國家利益沒有重要到冒險進行核對抗的程度,或者因為其意識形態方面的決心在軍事現實面前動搖了,每個國家都在具體對抗中作出了讓步,但有幾次雙方幾乎走到了直接戰爭的邊緣。

于是,冷戰變成了直接或間接導致超級大國彼此對峙的一系列事件。大多數事件是代理人之間的較量(朝鮮與韓國、北越與南越、埃塞俄比亞與索馬里),在代理人的較量中,無論如何,美國和蘇聯都不是有意將沖突升級的。因此,冷戰不僅包括超級大國之間的對抗,還包括兩大陣營之間的較量:美國,加上加拿大、澳大利亞、西歐大部分國家(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國)、韓國、日本、菲律賓組成一個陣營;蘇聯,加上其東歐華沙條約組織(Warsaw Pact)盟國、朝鮮、越南、中國、古巴組成另一個陣營。在冷戰過程中,這些陣營是松散的,國家有時采取的立場有別于本陣營的主導國。但是,大多數時候,陣營政治是有效運轉的。表2.1是與冷戰有關的大事記。

表2.1 冷戰大事記

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一次高水平的直接對抗發生在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隨即被分割為幾個占領區。美國、法國和英國治理西區,蘇聯治理東區。德國首都柏林也被相應地分割了,但它主要位于蘇聯控制的德國東部。1948年,蘇聯封鎖了從陸地進入柏林的通道,促使美國和英國向柏林空運物資長達13個月。1949年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宣布成為兩個獨立國家。1961年,民主德國圍著柏林的聯邦德國部分樹起了柏林墻,為的是阻止民主德國人離開這個國家。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訪問柏林,用“我是一個柏林人”進行回應,并承諾美國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聯邦德國的安全。毫不意外,正是1989年11月同樣這道柏林墻的拆除標志著冷戰的結束。

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冷戰

在亞洲,中國、印度支那各國,尤其是朝鮮成為冷戰的象征。1946年,經過多年艱苦和英勇的抗日斗爭,整個亞洲的共產主義者都在日本投降之后接管了他們各自的國家。在中國,國民黨與毛澤東人民解放軍之間的戰時同盟蛻變為新的內戰。在這場內戰中,美國試圖支持國民黨,為其運送了大批武器和軍事裝備。然而,1949年,國民黨還是被打敗了,它的領導人逃到臺灣。隨著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加入到共產主義陣營,美國在日本和菲律賓的利益似乎受到了直接威脅。

1946年,在當時的法屬印度支那(即當今柬埔寨、老撾和越南的統稱),胡志明在河內舉起了共產主義大旗,宣布越南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法國很快卷土重來奪回了印度支那,但盡管法國軍隊勇猛善戰,他們還是無法鏟除共產主義(即越盟)。1954年,法國在要塞城市奠邊府為越盟設置了包圍圈,但法國卻陷入了越盟的包圍圈并被徹底擊敗。法國放棄了印度支那,同年的巴黎和平條約將印度支那分裂為幾個政治實體:老撾、柬埔寨和越南,其中越南又被分為兩個區:北越和南越。

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多年來一直尋求蘇聯支持,想要統一朝鮮半島,將其置于共產主義統治之下。他終于說服斯大林為其提供坦克、大炮和作戰支援飛機。同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韓國和美國軍隊退往釜山港外圍。之后,美國突襲部隊在仁川登陸。這是美國第一次在聯合國庇護下進行戰斗(因為聯合國宣稱朝鮮是“沒有正當理由的入侵”,并違反了國際法)。幾天之內他們便切斷朝鮮軍隊的后路,將其擊敗。10月中旬,聯合國軍隊就攻陷了朝鮮首都平壤,月底則幾乎完全摧毀了朝鮮武裝力量。但是,戰爭并沒有就此結束。麥克阿瑟將軍有違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想法,命令他已經取勝的軍隊——此時的部署已經比較分散了——徹底消滅戰敗的朝鮮軍隊,后者此時在非常接近共產主義中國的邊界地區扎營。中國已經提出過警告,如果敵人過于接近中國領土,中國將會介入。11月,中國果然介入了。裝備落后但數量占優和士氣高昂的中國士兵襲擊聯合國軍隊,迫使美國軍隊后撤,這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一次撤退。隨后交戰雙方陷入了三年的僵持狀態。戰斗最終于1953年結束,雙方達成停火協議。但是,就像柏林危機一樣,與朝鮮危機相伴隨的也是無數次的外交摩擦——關于美國在韓國的駐軍問題,關于南北之間非軍事區的使用問題,以及關于朝鮮試圖成為核國家的問題,甚至在冷戰結束之后,這最后一個問題至今仍是沖突的根源。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在世界另外一個地區的一次高水平的直接對抗。美國把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看作對其領土的直接威脅: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強敵的任何武器被部署得離美國海岸線這么近。危機得以解決的方式無可爭議地說明,任何一方都不想發生直接沖突,但一旦危機公開化,任何一方都不想后退,一場全球熱核戰爭真的極有可能發生。美國選擇封鎖古巴——遏制戰略在實踐中的又一個例子,以防止蘇聯進一步運送導彈;美國總統肯尼迪沒有選擇美國軍方喜歡的更具侵略性的手段,如對古巴進行登陸進攻或空襲導彈發射場。通過在華盛頓的幕后非正式接觸和肯尼迪與赫魯曉夫之間的直接交流,蘇聯同意把導彈從古巴撤出,美國則同意從土耳其撤出相似能力的導彈。危機得以化解,戰爭得以避免。

越南提出的是另一類考驗。冷戰在越南不是通過一次戲劇性的危機,而是通過一次長期的內戰展開的,內戰中的對立雙方一方是共產主義北越及其中國和蘇聯盟友,另一方是“自由世界”——南越及其盟友法國、美國以及包括韓國、菲律賓和泰國在內的各種各樣的支持者。但是,對于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大多數美國決策者來說,越南代表的是對遏制原則的另一種考驗。他們提出,在共產主義的影響像一連串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一樣向東南亞其他地區以及該地區以外擴散之前[“多米諾效應”(domino effect)這個術語由此而來],必須予以制止。因此,美國支持南越的獨裁者吳庭艷(Ngo Dinh Diem)和阮文紹(Nguyen Van Thieu),反對北越胡志明與南方對峙的共產主義政權,后者得到了中國和蘇聯的支持。但是,隨著南越政府和軍隊自身變得實力不支,美國便加速提升了它的軍事支持,不斷增加美國地面部隊的數量,并升級了對北越的空襲。

對于美國來說,越南成了其亞洲冷戰對手的標志。在越南戰爭中,美國支持南越軍隊對抗北越的共產主義政權。圖中所示為一名女越共游擊戰士在1968年春節攻勢中準備發射反坦克導彈。

戰爭初期,美國對于取勝是相當有信心的,畢竟,美國是一個超級大國,借助其全部軍事硬件和技術熟練的勞動力,它肯定能夠打敗一個缺乏訓練的越共游擊隊。然而,美國決策者很快就醒悟了。共產主義軍隊善于躲避美軍大規模技術炮火的攻擊,南越的腐敗領導人中飽私囊,貪污了很多重要資源,這些資源在更關鍵的爭取民眾合法性的斗爭中是急需的。隨著美國傷亡人數不斷增加,取勝希望越來越渺茫,美國公眾的祛魅情緒日益上升。美國應該使用其全部常規軍事力量以阻止南越“陷落”,并避免多米諾效應嗎?美國應該戰斗,直到確保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勝利嗎?抑或,美國應該主動從令人討厭的泥潭中脫身嗎?美國應該向意識形態的共產主義力量投降嗎?這些既用地緣戰略術語也用意識形態術語提出的問題,決定了冷戰中期的發展,從越南戰爭于20世紀50年代末慢慢開始直到1975年美國官員從西貢戲劇性地撤離。美國撤離的戲劇性場面是,隨著美國直升機離開美國大使館,一大群越南人試圖強行登機,與他們一同逃離。

美國試圖阻止共產主義者接管南越的嘗試失敗了,但是,與其預期相反的是,多米諾效應并沒有發生。雙方的冷戰聯盟都遭到了動搖。蘇聯和中國的友好關系早已退化為地緣政治沖突,特別是兩國還為在第三世界國家誰代表正統共產主義而爭斗。但是,相對而言,蘇聯陣營并沒有因越南戰爭而動搖。美國領導的西方聯盟卻遭到了嚴重破壞,好幾個美國盟友(包括加拿大)強烈反對美國的對越政策。冷戰國際體系的兩極結構走向分崩離析。在美國,對軍事手段的自信受到打擊,并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削弱了美國采取軍事行動的能力。美國權力向來被假定為一種正義的權力,但是,在越南戰爭中,美國在結果方面沒有沒有勝利可言,在影響方面則沒有正義可言。

“冷戰”真的“冷”嗎?

當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一個采取行動時,并不總是能夠激起另外一個作出反應。在有些情況下,另外一方會選擇不回應,或者至少不以同樣的程度作出回應,盡管這可能使沖突升級。這通常源于它們都擔心沖突會升級為一場大戰。例如,蘇聯1956年入侵匈牙利和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者都是主權國家,都是華沙條約組織的同盟國。美國口頭上譴責了蘇聯人的這些侵略行徑,這些行為在其他情況下可能會遭到抗衡,但是實際上它們卻沒有受到任何制約。1956年,美國的注意力主要是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上,因此美國對蘇聯的入侵保持了沉默,知道自己并沒有作好進行軍事回應的準備工作。1968年,美國身陷越戰泥潭,并困擾于國內動蕩和總統大選。當蘇聯人1979年入侵阿富汗時,美國盡管很生氣,但也是同樣地反應相對平靜。與此相似,對于美國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采取的侵略行為——1983年入侵格林納達,1989年入侵巴拿馬——蘇聯人也保持了沉默。這樣,在冷戰中,甚至一個超級大國露骨的侵略行為都并不總是導致另一個超級大國作出回應。

冷戰中很多事件只是間接地牽涉到了美國和蘇聯,代理人代表它們進行了斗爭。這一點,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中東更明顯。對于美國和蘇聯來說,中東是一個極端重要的地區,因為這里擁有大量的自然資源(包括大約世界三分之一的石油),擁有作為歐亞之間交通樞紐的戰略地位,擁有作為世界三大主要宗教發源地的文化重要性。毫不意外,在以色列于1948年建國并首先得到美國外交承認之后,這個地區就成了超級大國通過代理人進行較量的場所。沖突發生在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和蘇聯支持的敘利亞、伊拉克和埃及等阿拉伯國家之間。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在短短的六天之內就擊敗了由蘇聯裝備起來的阿拉伯國家,占領了戈蘭高地、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等戰略地區。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埃及人原本計劃的就是一場有限戰爭,以色列并沒有取得如此壓倒性的勝利,因為在可能造成更大的破壞之前美國和蘇聯達成了一個停火協議。但是,在整個冷戰過程中,這些“熱戰”之后都出現了由所有各方支持的游擊行動。只要以色列(和美國)與阿拉伯國家(和蘇聯)雙方之間的基本均勢得以維持不變,它們就不會干涉這個地區。一旦這個均勢受到威脅,超級大國就會通過代理人采取行動維持均勢。還有其他爭端令這個地區麻煩不斷,這在冷戰后的很多事件中都有所反映。

在戰略重要性較小的世界其他地區,通過代理人進行的較量甚至更是冷戰期間的家常便飯。非洲和拉丁美洲發生的事件提供了無數這方面的例證。當1960年比利時殖民者突然離開剛果時,那里出現了權力真空。內戰隨即爆發,因為各個爭斗中的派別都尋求掌握權力,結束動亂,恢復秩序。作為競爭者之一的剛果總理盧蒙巴(Patrice Lumumba,1925—1961年)求助于蘇聯人幫他戰勝西方支持的叛亂,并接受了蘇聯的外交支持和軍事供給。然而,盧蒙巴卻被剛果總統卡薩武布(Joseph Kasavubu)解職了,后者是美國的盟友。還有其他人,如富藏銅礦的加丹加省領袖沖伯(Moise Tshombe),此人也十分認同西方利益,他也為獲取控制權而參與了斗爭。三年內戰可能成為美國和蘇聯為在這塊新大陸競爭影響力而展開的又一次漫長的代理人戰爭。然而,聯合國通過派遣所謂中立的維和部隊避免了代理人沖突,維和部隊的首要目的是填補權力真空,阻止超級大國把剛果變為另一個冷戰區。

在拉丁美洲,內戰的參戰方也能夠將他們之間的斗爭轉變為通過代理人進行的冷戰對抗,分別從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一個獲取軍事裝備和技術專長。在大多數情況下,拉丁美洲國家的政府都被控制在富有的精英手里,他們維持著對本國財富(如薩爾瓦多的咖啡工業)的實質性壟斷。當民眾對腐敗和不公的抗議升級為暴力沖突時,古巴通常被邀請支持他們的武裝運動,因此,作為回應,美國傾向于支持現任政府,盡管其侵犯本國公民人權的記錄眾所周知。例如,1979年在尼加拉瓜,當共產主義者——即桑地諾的支持者——從獨裁者手中奪取政府之后,里根政府支持所謂的“反抗軍”發動叛亂,以阻止美國擔心的在拉丁美洲出現一個“共產主義據點”。這種代理人戰爭使超級大國得以發揮影響力,并支持其地緣戰略利益(如安哥拉的石油、繞過非洲之角的交通航道、在拉丁美洲的門羅主義)和意識形態,而不用相互直接對抗,也不必冒大戰或核戰的危險。

總之,冷戰只有在歐洲地區真的是相對比較冷的,但在其他地方卻是很溫甚至很熱的。在亞洲、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從1946年到1990年,超過4000萬人死于超級大國之間的代理人戰爭。

但是,冷戰還通過言辭、峰會(summits,領導人之間的會見)和條約等形式展開與緩和。某些冷戰峰會是相對成功的,如1967年(美國和蘇聯領導人之間的)葛拉斯堡羅峰會使緊張關系開始松動,即國際關系緩和(détente),但是,其他峰會卻沒有產生結果。雙方達成的條約為核武器設置了自我施加的限制。譬如,1972年《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對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部署核彈頭的數量、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飛行器的數量設置了絕對上限,并對每個超級大國維持的反彈道導彈發射點的數量進行了限制。因此,當能夠在原則上和政策上達成一致時,超級大國之間的確享受到了一段時間的共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寿光市| 苏尼特左旗| 宽城| 岳西县| 边坝县| 工布江达县| 盐亭县| 中牟县| 沙坪坝区| 辛集市| 临高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宜城市| 桃源县| 漳州市| 军事| 漳州市| 上杭县| 玉门市| 宜春市| 克东县| 华阴市| 淳化县| 枝江市| 关岭| 集安市| 宁南县| 天祝| 湖南省| 宁波市| 西峡县| 禄丰县| 塘沽区| 乌拉特中旗| 靖远县| 两当县| 长沙县| 乐昌市| 武宁县| 曲麻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