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談父母與子女
- 培根論人生
- (英)弗蘭西斯·培根
- 1218字
- 2020-03-09 13:17:13
做父母的人經常把歡快和痛苦都隱藏在心底,因為有些感受是不能向子女吐露的,而有些卻是他們不愿意說出口的。子女的成長可以使得父母的辛苦勞作看到希望,得到回報,于是父母感到雖然辛苦,但很快樂;但是為了使得子女有更好的前程而過度奔波,也可以使父母的辛苦加重。子女的各種問題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日益增加,這也會促使父母對生活感到擔憂,但是也會減輕他們對死亡的恐懼。動物都能繁衍后代,并不斷延續下去,但是能夠在生前留下聲明、榮譽和事業,卻是人類所獨有的。正如人們經常見到的那樣,最偉大的功業從古至今都是由一些沒有后嗣的人最先開創,這些人由于沒有后嗣延續他們的肉體,就倍加努力實現他們精神的再現,所以沒有后嗣的人往往最為關心死后的情況了。還沒有建功立業就先成家的人大都十分寵愛他們的孩子,他們不僅把孩子看成是種族的繁衍,肉體的再現,而且把孩子當作是他們未完成的事業的繼續,因此孩子在他們的眼里,就如同他們所創造的事物一樣。
父母對子女之間的關心呵護往往是不平均的,而且有時是不合理的,尤其是母親的愛更是這樣。就像所羅門所說的那樣:“兒子的聰明使得他的父親歡樂,兒子的愚笨使得他的母親蒙羞。”[28]人們可以清楚地看見,如果一戶人家中有很多子女,那他們當中總是最年長的人受到重視,最年幼的人受到縱容,居于中間的人往往受到父母的忽略,然而往往都是這些居中的子女最有出息。有些父母在給孩子日常生活的零花錢上過分謹慎,這是一個危害不淺的錯誤,因為那樣會使孩子慢慢地變得卑劣,學會欺詐哄騙,甚至結交一些狐朋狗友,而且等到將來他們有錢的時候也會大度揮霍。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父母應該對他們的子女在管理上嚴格要求,而在日常的零花錢上則給予寬松的待遇。人們(無論是父母、教師還是家仆)有一種不明智的習慣,就是當孩子們在童年的時候,就鼓勵兄弟之間相互競爭。這種做法的結果往往使得孩子們在成年的時候,兄弟之間的關系不和,并且擾亂家庭,從而破壞家庭的和睦。意大利人對待兒子、侄甥或其他近親晚輩就比較平等,幾乎不分什么遠疏親近,只要他們是本家族的晚輩,即使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也一視同仁。說真的,實際上這些孩子們也差不多是一回事,因為我們經常看見某個外甥或者侄子有時候更像他的叔叔、舅舅或另一位近親長輩,而不像他的父親,這是家族之間的血脈相通造成的。做父母的應當盡早決定孩子們今后要從事的職業或者學習的相關專業,因為孩子越小,他們的潛在能力發揮的空間就越大;同時父母不要過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以為孩子現在想做的事情他們將來也會喜歡做。不可否認,如果孩子的愛好或者天賦很不一般的話,那當然是不能阻攔孩子去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這是值得欣賞和比較明智的做法。不過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這句諺語倒是更加符合實際情況,那就是:“選擇最好的生活道路,習慣慢慢會使那條路成為合適的,而且走起來心情愉快。”兄弟中的年幼者通常是比較幸運的,可是假如兄長被剝奪了繼承權,那么這種幸運恐怕也將難以維持下去了。[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