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力行改革
- 天下永明
- 令狐蒜
- 3476字
- 2020-03-27 08:44:27
李廷棟這幾日一直窩在書房之內撰寫太和縣衙門的改革方案,到前廳的次數就少了一些。
正埋頭奮筆疾書之時,忽然聽到門房請示道:“稟告大人,丁大人在外求見。”
“快請丁大人進來。”李廷棟立即吩咐道。
不消片刻,一臉笑意的丁樂和出現在李廷棟面前,原來自從杜桑林伏法以后,丁樂和也大大的松了一口氣,看來這次豪賭總算是賭贏了。
況且李廷棟雖然年輕,可不似杜桑林那般行事霸道,日常的政務也會征詢一下丁樂和的意見,兩人搭檔起來還算愉快。
見丁樂和進屋,李廷棟隨即起身招呼道:“丁大人來了,快快請坐,給丁大人上茶。”
“有勞大人了。”丁樂和一聽李廷棟如此客氣,俯身告饒道。
“丁大人過來找我有事嗎?”李廷棟微微笑著問道。
“還真有幾樣大事想和大人商議一下。”丁樂和收起笑意,一臉嚴肅的說道。
“哦,但說無妨。”李廷棟見丁樂和臉色正經,想必是真有要事和自己商議,當即坐直了身子。
“杜賊伏法雖然大快人心,但還有不少衙門里的同僚也牽涉其中,如今整個衙門是人心惶惶,眼看著秋糧馬上要下來了,也到了該收稅的時節了。”
“大人應該知道,收繳稅銀乃是衙門里重中之重的工作,這些稅銀都需靠這些衙門里的小吏們去辦理,一旦收繳不利,不但影響到大人的前程,這縣衙里百余口人的生計恐怕都成問題啊。”丁樂和說完臉色浮起一絲憂慮。
“哦,有這么嚴重?”李廷棟一聽也是眉頭緊鎖,如果沒錢那確實是個大事。
“大人有所不知啊,杜賊這些年在太和結交權貴豪門,將收繳賦稅的任務派發給那些豪門大族,杜賊只問賦稅收繳是否及時,不問這些地方權貴們手段如何殘酷。”
“我大明立國兩百余年,土地兼并成風,權貴們家中良田無數,草民們僅靠幾畝薄田度日。朝廷的賦稅一年比一年重,種類一年比一年多,只是這些賦稅加不到這些地方權貴上,反而全部加到普通百姓身上去了,百姓以薄田養重賦,實在是不堪重負啊。”丁樂和久在地方為官,對地方上的政務甚是熟悉,如今杜桑林倒臺,李廷棟對他也算尊重有加,丁樂和自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如今我初來乍到,得罪了這太和最大的權貴,沒有這些地方權貴的支持,地方上的百姓自然不會這么輕易的把秋糧交上來,賦稅收不上來,我這縣令自然難以為繼。”李廷棟一聽立即明白了這期中的關鍵所在。
“那丁大人所說關系到這縣衙里百余口人的生計,這是何解?”李廷棟繼續追問道。
“咱們縣衙百余口人,真正有朝廷俸祿的不過縣令、縣丞、主薄三人而已,其余諸人皆靠火耗和孝敬過活,所以地方上的小吏無不以盤剝為要事,一方面是人心不足,好財貪貨所致,可另一方面確實是小吏們生活無所著落,若無外財根本無法養家糊口。”
“以前杜賊掌握縣衙時,時常將所貪財物抽出一小部分分與眾小吏以收買人心,這太和縣的眾小吏無不稱贊杜賊的恩德。如今大人以雷霆手段整治杜賊,眾小吏唯恐杜賊牽連到自己,自然對杜賊是避之不及。”
“可時過境遷,若今年的秋糧收不上來,則火耗孝敬全無,莫說發財就連養家糊口都是問題,到時候眾小吏們反倒思念如今的杜賊,一旦眾小吏們與大人離心離德,大人在這太和將如何自處呢?”丁樂和小心翼翼的問道。
“外有豪強,內有奸吏,還真的是內憂外患,一時間我倒想不出好的辦法來,丁大人可否指教一二?”李廷棟知道丁樂和既然來找自己商議,想必是有解決的法子,當即問道。
“指教不敢當,只是有幾個小小建議而已,杜賊當政期間,對待當地豪強多以安撫寬容為主,故而太和縣的豪強多有欺壓百姓,縱橫鄉里的舉動,民怨甚大。大人再寬厚仁慈也無法與杜賊相比,而且大人初來乍到,若一味寬容,則豪強難免生出輕視之心,對于日后的秋糧繳納也會多番推諉,所以大人對于這些地方豪強不妨待之以嚴,借著此次審查杜賊的案子,好好殺一殺這些豪強的威風。”丁樂和的聲音不大,可卻條理清晰,讓人耳目一新。
“那對這些小吏們呢,丁大人有何見解?”李廷棟見丁樂和停頓后立即追問道。
“對小吏們不妨待之以誠,杜賊在任時,多以財帛籠絡人心,所謂上行下效,小吏們的提拔不以平常公務的優劣為標準,而多以賄賂的多寡做參考,甚至有的職位明碼標價、價格者得。如此行事,太和縣的屬吏們俱無心公務,只以日常鉆營為要事,這么多年下來,太和縣的屬吏人員冗余不說,還個個人浮于事。大人不妨對這些小吏們開誠布公的談一次,剔除冗余的屬吏,完善提拔的規矩,那些能干事而且想干事的小吏們自然脫穎而出,有了這批人,大人何愁大事不濟?”
丁樂和的話語剛落,李廷棟大喜過望道:“丁大人和我想一塊去了,咱們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大人也有此意?”丁樂和一聽驚訝的問道。
李廷棟從自己的書案上抽出這幾日編寫的改革方案遞給了丁樂和。
“這是?”丁樂和一臉疑惑的接過紙張,略讀之下發現紙上內容文筆不通,簡直是不知所謂。
李廷棟看到一臉懵逼的丁樂和,頓時心里打鼓,自己的一手毛筆字雖然不漂亮,不過也沒丑到無法閱讀的地步啊,難不成自己寫的內容太過現代化,讓這個時代的讀書人無法適應。
“丁大人,可是有問題?”李廷棟不自信的問道。
“哦,大人的字雖然獨具一格,倒也不難相認,只是我通讀了幾遍,這文理確實不通啊,大人能金榜題名,胸中錦繡自然是極好的,可能是小老兒學問未到家吧。”丁樂和不敢直接說李廷棟的文字狗屁不通,只能自謙道。
李廷棟不會自信到自己的文字功夫能高過刀筆吏出身的丁樂和,看到丁樂和伸出右手食指,在自己的紙張上從上至下,從右至左的比劃,李廷棟不禁恍然大悟,這個時代的書寫習慣是從上之下,從左至右,自己按五百年后的書寫習慣來書寫,丁樂和能看懂就見鬼了。
“丁大人不妨從左至右,一行一行的閱讀。”李廷棟低聲提醒道。
丁樂和聞言方才調整自己的閱讀方式,舉人出身的丁樂和自詡也是讀書人,對于金榜題名的李廷棟寫出如此文章內心不乏鄙視之情,僅僅是語句通順而已,若論文采實在有辱進士這二字。
可文章越讀到后面,丁樂和漸漸收起了自己的這份鄙視,到后來甚至是生出了許多敬佩來,丁樂和在這太和縣蹉跎了十幾年,對于基層的弊病自然是了如指掌,可李廷棟年紀輕輕且初來乍到,怎么會對太和基層的弊病如此熟悉,有些問題看的甚至比自己這個老官僚還老辣。
丁樂和如此高看李廷棟,著實是冤枉了他,太和縣的人浮于事,人員臃腫對于五百年后的華夏不過是小巫見大巫,這些問題對于一個初入官場的新科進士來說比較困難,可對于一個常年混跡于華夏官場的人員來說,不過是普通的再普通的問題,至于這些改革的措施,李廷棟壓根就是拿來主義,只是結合了太和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修改而已。
五百年后獲取知識的途徑和速度,是這個時代的讀書人所無法想象的,如今的大明朝是知識匱乏的年代,而五百年后的華夏則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
如果說李廷棟能與這個時代的精英一較長短,不是說李廷棟的腦子有多聰明,而是他所接受的知識有多豐富,李廷棟能比這個時代的讀書人看的更遠,只因他站在這五百年內無數大師先賢的肩膀上。
丁樂和看著眼前的文書,越看越覺得頭皮發麻,對于官場上的一些頑癥和痼疾,他心中自然是知曉的,可越久歷官場越知道這里面改革的難度,官場上牽一發而動全身,要想改革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
如果說李廷棟的這個方案一定能解決太和縣的所有難題,那也太言過其實,可李廷棟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提出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實屬不易。
“丁大人以為如何?”李廷棟見丁樂和看的仔細,試探著問道。
“雖不能說盡善盡美,可卻是能解決一些問題,如果能與太和縣的實際情況結合的再緊密一點,想必改革時遇到的阻力會小很多。”丁樂和看完小心的建議道。
“那就有勞丁大人將這方案帶回去好好修改,待修改完成之后你我二人再商討一番,而且丁大人比我熟悉太和的實際情況,日后的改革還望丁大人多多操心。”李廷棟見丁樂和贊成自己的方案,立即建議道。
“李大人的意思是讓我也參與此次的改革?”丁樂和詫異道,李廷棟好不容易將太和的大權從杜桑林手里奪回來,怎么會讓自己參與此次的改革?
所謂改革,不過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如果自己能參與到此次的改革當中,分到的利益自然很可觀。
“難不成丁大人不樂意嗎?”李廷棟若有深意的問道。
李廷棟自然知道一旦拉丁樂和入局,必然會分出一部分利益,除去感謝丁樂和對自己的救命之恩,李廷棟也想要在這次改革中拉攏一部分本土勢力。
不管是官場和商場,吃獨食可不是個好習慣,李廷棟為了自己的改革能成功,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年老體衰,恐怕誤了李大人的大事,不過今日與大人交談了一番,興許是沾染了大人身上的幾分豪氣,我這身子骨啊可是利索多了,既然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我丁樂和自當竭盡全力。”丁樂和一聽立即應承道。
“好,既然如此就有勞丁大人了。”李廷棟將手中的方案遞了過去。
丁樂和接過紙張后躬身告退,而就在此時,吳為不知何時已經來到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