刳魂之美
只看陶瓷器不會懂美。看懂所有物事之美,通過那些美,也就能看懂陶瓷器之美。而只有真正癡迷該物事,才能對該物事之美真正理解。
對該物事是否真能癡迷,這才是問題之所在。即使一般的東西,只要自己癡迷其中,差不多也能搞懂其特有的美。但大部分人都是被動的,基本上都是受他人意見的影響。更有甚者,看不到美,只看到錢。也有人一半看美,一半看錢。
每個人的眼光也不同。每人都只可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理解。因此一百個人中只要有一個人具有偉大的審美能力,那么其他九十九個人的審美能力就浪費了。總之社會上充斥著胡說八道的人。他自己即使不那么想,也要那么胡說八道來騙人。
看一個東西的美丑,是單從是否悅目出發,還是把那個東西當作自己的交心摯友來看?要作為交心摯友來看,不進行靈魂之間的交流不行。只有進行觸動靈魂的交流,審美的態度才是真實的,才能進入極樂世界。正像最近那些為了取悅觀客和入選展覽的繪畫作品那樣,沒有美感。當今的繪畫,總之就是不能刺激人的心靈。
作品應該是無心之作,只有在無我的心境下制作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心。但是人們很難進入無我的境地。這就需要修行。大部分人都是受虛榮心的驅動才做事,那怎么可能做出好東西呢?成為人們信仰對象的佛畫,當初都沒有落款。落款都是后來才開始的。
開始署名落款了,佛畫就失去了崇高的信仰,變成了人們的玩物。我如此口干舌燥想說的,就是要逆社會上的潮流而行。美術界有“淘到寶貝”一說,大家都想低價淘到珍品。搞挖掘的人很多都是只看出能值多少錢,很少分辨出美丑。這是不行的。
另外,在只收藏好東西的店鋪里尋找好東西比較容易。在便宜貨中還要砍價的人,秉性骯臟,不可能收集到好東西。
鍋島、柿右衛門具有工藝美術之美,但缺乏精神之美。到那一帶去看,古九谷
還是很多,也有藝術性。在忘我狀態下做的東西有靈魂。古九谷和鍋島的區別相當于町人
和武士的區別。町人喜歡的東西有著意想不到的味道。
就是說我希望有刳魂之美,僅此而已。
(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