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窯后知道的事情
如果仔細考慮制作技術以及制作過程,可以說自己筑窯后幾乎知道了未知世界的無數事情。
但是那些都太專業,在此僅拿出一般性的事情來說也許是最為合理的。所以那些太專業的這里就都省略了,我們只說說其他的感受。
個人作家的權威——首先說一下有關個人署名作品的權威一事。要樹立自己作品的權威,如果沒有如下條件就沒有這個資格。我完全明白,并且堅信,首先,從泥胎開始,到最后燒制成一件作品為止的工作,比如在轆轤轉盤上的拉坯成型工作、泥胎上的繪圖工作、雕鑲工作、施釉工作、裝窯工作、觀察窯內火候工作、認為燒制成功最后下定停火的決斷等,諸如此類各種工作不是自己一個人完成,就很難稱作是自己的作品。
縱觀現今世上,經常能看到有些人雇用工匠,修筑窯廠,令工匠按自己的喜好制作陶瓷器,然后即稱作自己作品。但如此制作而成的作品,只不過是悄悄加進了自己的喜好和想法而已。用這種做法創作的作品,沒有精髓,只有精巧的形骸,當然不會有任何魅力。換言之,缺乏內在精神,所謂始于精巧名器的外形,而終于卑鄙惡器之內涵。所以說,既然你是一個愛陶家,而且你要自己開窯制陶,號稱個人作家,我覺得理所當然所有事情都不應該讓別人做,事無巨細都應該出自自己之手。
第二關于釉料制法。與上述制作技術不能都讓別人做一樣,此事也不能任由別人來做。要在釉料色調上發揮自己的色彩,除了自己配合調制釉料以外別無他法。
第三點,陶土也需要自己挑選。此時最應該注意的一點是,一種陶土不應該與另外一種陶土混合。比如說,一定要小心避免把織部的陶土和信樂
的陶土混到一起制作器物。
今日制陶家之間偶爾有人這樣做,但混雜陶土雖然也許有某種方便,但卻犧牲了陶土的原味,減少了該陶器本來應有的味道。產于某個地方的陶土單獨的特征,最能表現并提高那種陶器的味道,這點我們是很難否定的。因此,越是對古陶感興趣,對古人的作品深銘肺腑的人,在制作陶器的時候,越要注意這點,絕不能輕率。
換句話說,要想制作織部燒風格的作品,就不能用信樂燒或唐津燒的陶土代替。織部燒用瀨戶的陶土,信樂燒用信樂的陶土最為合適,如果用信樂陶土制作織部燒,絕不可能做出織部燒應有的味道。
不僅陶土,包括用于描繪紋飾圖案的鐵粉、織部燒用的膽礬和其他所有材料都不能用別的地方的。中國的青瓷、朝鮮的刷毛目,或者五彩瓷、青花瓷,還有其他許多外來陶瓷,歷代許多日本人模仿制作,但從未成功,究其原因就是所用材料根本就不對。
窯也是伊賀有伊賀窯的構造,古志野有古志野窯的構造,所有的窯都要按原來的構造建造,不研究一次兩次是不可能的。
回過頭再來看現在的陶瓷器,特別是個人作家的作品,在我看來,這些作品都來路不明,就是說是黑人黑戶。這些東西完全就是一堆莫名其妙的雜念的堆砌,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缺乏單純的美,而只有復雜的丑。古陶中的精品,因為形狀簡單而具美感,給人一種魅力的壓迫感,但這些今日的陶瓷作家似乎都沒有意識到。
第四,雖然還是重復,但我想說的還是,沒有素養,只是憑自己的感覺隨手亂捏,胡亂制作,是做不出好陶器的。重要的是必須多看古代精品,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素養,而且應該把這種態度作為首要的修業行為。不用說這便是我的制陶態度。我收集古陶,是因為我覺得為了學習,必須收集。不看古代名器精品做陶,等于不讀書的人做學問。
第五,老老實實制作陶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出來的作品,開始一定不能以販賣為目的。實際上如果認真制作陶器,以制陶作為謀生手段的話,絕對虧本。現代許多制陶家因為經濟上窮困,所以雖然也想賦予作品自己的藝術性,但卻做出許多自己也不喜歡的拙劣作品,究其原因,就是最初便有想把自己作品賣個好價錢的小心眼。
作為個人作家,最為需要的是不媚眾俗,認真探求,不論東西土洋,也不論古今,只虛心學習名品,以謙虛謹慎的態度構建自己的作品。
直到在自家院子筑窯為止,我從來沒有考慮過上述各條,但我現在能明確認識到上述各條。不管怎么說,上述各條都是歷經五載歲月在自家窯燒制陶器而得出的體會。
(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