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睿周報·第3輯(第13-18期)
- 北京信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 2503字
- 2020-02-21 20:10:50

基因重構序列1號

盧煜明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他基于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楊千
當代藝術家,從他回國后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隨后的“動態繪畫”、“雙重繪畫”和“紙屑繪畫”都反映出他的創新精神。近年來,他把探索逐步轉向了多媒體和裝置方面的實驗。


楊千,《基因重構序列1號》作品細節圖(2019),綜合材料裝置,熒光材料、玻璃、宣紙、墨、紫光燈、木平臺,尺寸可變,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作品闡述
染色體承載的DNA是生命的基因,也可以說是生命的源泉。關于22對常染色體,美國著名學者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在《宇宙密碼》(The Cosmic Code)一書中做了驚人的論述,他發現了希伯來語的22個字母跟22個常染色體的神秘關系,從字母的書寫和形狀來比較都有種種關聯。希伯來語是人類最古老的字母文字,可謂是文明的基因。我的作品把象征生命基因的22對染色體和象征文明基因的22個希伯來語字母對應、綜合、重構,以探討生命、文明以及歷史密碼的意義,并給我們當今社會提供種種思考。(作品方案闡述來自藝術家楊千)
楊千:盧教授您好,我了解到您是在一個充滿科學以及藝術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這一點我們非常相似。我覺得科學、藝術一直都是有關聯的,我們可以展開深入的討論,產生很多想法,并將創作出非常好的作品。
盧煜明:是的,我很認同您的觀點,科學和藝術非常相似,都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您的藝術創作主要是裝置藝術、雕塑還是繪畫?
楊千:我之前主要是做一些繪畫創作,現在也涉及裝置藝術以及雕塑、錄像藝術等。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藝術創作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繪畫和雕塑,會用到各種媒介,包括科技等手段,從而更好地表達藝術觀點和想法。近幾年我也開始做一些科技和藝術結合的實驗,比如利用運動App的衛星定位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種有意味的圖像。
盧煜明:非常有意思,我雖然不創作藝術作品,但很享受它們給我帶來的快樂,前段時間我還去參觀了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
楊千:非常棒,我在想自己是否可以去拜訪您的辦公室或實驗室,詳細了解一下您的工作環境以及科研成果,從中尋找一些創作的靈感。
盧煜明:當然,我覺得面對面的溝通非常重要,我可以給您介紹我最近的研究領域和成果,以及遺傳學和DNA檢測方面的一些概念。
楊千:太好了,我們面對面的交流可能給創作帶來更多的靈感。我希望在作品創作方面能用到一些新的方法和材料,而不是傳統的方法,否則就失去這次合作的意義了。
>>>> >>>>
盧煜明:1997年,我發現母親懷孕過程中胎兒的DNA會流入母親的血漿。研究并了解該現象的細節(比如胎兒的DNA何時開始流入血漿、DNA在血漿中的濃度是多少、胎兒出生后DNA被清除的狀況)之后,我們便研發出了一系列的技術,以分析胎兒的基因組信息及胎兒的患病情況。一方面,利用這項技術能夠檢查出胎兒的血型和性別。這很有用,因為很多遺傳病都和性別存在關聯(比如血友病),通過這一技術可以提前確認胎兒有沒有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檢測唐氏綜合征,唐氏綜合征就是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的問題。攻克這項檢測是非常困難的,傳統的“唐篩”需要檢測細胞里面有多少條染色體,是23對還是多了一條變成了47條,但是我所用的技術是沒利用細胞的。DNA游離在細胞外面,我就想如果能知道每一條DNA是從哪一條染色體出來的話,就可以知道每一條染色體的比例是多少。如果胎兒有唐氏綜合征,那么第21號染色體在胎兒體內的比例就會高出50%。我們用了十年來攻克這一研究,檢測的準確度超過了99%,現在全世界已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應用這一技術。除了“唐篩”以外,如果能把這個領域推到極致還可以做什么呢?我在想可不可能把胎兒的整個基因圖譜也推斷出來。胎兒的DNA有一半來自爸爸,有一半來自媽媽。判斷游離在血漿里面的DNA是否是胎兒的,來自爸爸那邊的相對比較容易找到,只要是爸爸那邊獨有的就是。來自媽媽那邊的相對困難一些,我的方法是檢查媽媽的血漿里邊比例多了一點點的部分,多了一點點的就是遺傳給胎兒的那一半。這樣就可以把胎兒的DNA排序做出來了,我在媽媽的血漿里面做了40億個不同的DNA分子的排序。
楊千:排序里的紅色、藍色、黃色有沒有什么特殊意義?
盧煜明:因為DNA是用來存儲我們的遺傳密碼的,剛才您見到的中間的那個代號是密碼。好比計算機可以識別1和0這兩種可能性,我們的DNA密碼有4個——A、C、T、G,每個顏色就是一種密碼。胎兒的DNA排序做出來之后,我們就可以看到不同基因的問題,可以篩查胎兒可能攜帶的更多種的疾病,比如乙型地中海貧血癥等。
楊千:聽您做完這樣一個科普介紹,我覺得我們合作的作品可能跟您剛才講的幾個關鍵詞,比如血漿、DNA有關。我現在在想,有可能找一些跟您研究方向有直接關系的媒介來創作藝術作品,這個藝術品如果是用傳統的材料去做,跟我們合作的關系就不是那么大,我在想您用的這些東西可不可以拿過來做材料。我們用一種新的材料來做,可能會無限放大您研究領域的某一個點。
盧煜明:我在實驗室內的確有一臺比較有紀念價值的DNA排序儀。我們就是利用它在2008年研發出了無創性產前唐氏綜合征的檢測方法。
楊千:謝謝!說不定可以把這臺機器變為一個永久性的藝術品,這樣就更有文獻和永恒價值了。這臺排序儀在通電后還能正常工作嗎?經過改裝,它就會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集科學和藝術為一體的作品啦!
盧煜明:這臺儀器已經很久沒有維修,因此最好不要期待它在變成藝術品后還會“正常”運作。儀器中間的位置是可以打開的。此外,儀器左邊的那些管子在運作時是有液體流過的,在創作藝術品時如果變成熒光的可能會很好看。
楊千:可以在這上面做很多文章!還可以把管子外接出來,接熒光人造血漿等,可以接很多管子并讓里面的液體循環流動,閃爍發光!
盧煜明:對,如果是動態的會非常好。
楊千:我想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于您的這些研究成果,但它同時又是一個獨立的作品,它有它自己的一種精神,這個對我們來說都是一項挑戰,因為我們要用一些新材料,然后能跟您的科學研究有一個緊密的聯系。
(本對話基于楊千和盧煜明2019年5月28日和6月10日的視頻會議、在香港的對話以及后續的在線交流整理而成,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