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一本書學會記賬核算、報表編制、納稅申報作者名: 陳梅桂 陳春潔本章字數: 5029字更新時間: 2020-02-20 18:22:24
第3章 如何核算采購成本
企業開展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除了要購建固定資產外,還必須采購相應的原材料(或商品)。在原材料或商品的采購過程中,會發生相應的成本費用,并與供應單位發生貨款結算關系。
3.1 材料采購(實際成本法)的核算
原材料是指直接用于產品生產并構成產品實體的原料及主要材料、輔助材料、外購半成品(外購件)、修理用備件(備品備件)、燃料以及包裝物等。
顧名思義,實際成本法核算就是原材料在核算時,按照其取得與發出的實際成本進行計價。對于規模較小、存貨品種簡單的中小型企業來說,采用實際成本法核算會比較簡單。
3.1.1 主要賬戶設置
為了核算材料成本的增減變動情況,企業應設置“原材料”“在途物資”等科目。
1.“原材料”科目
“原材料”科目用于核算企業庫存的各種材料,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輔助材料、外購半成品(外購件)、修理用備件(備品備件)、包裝材料以及燃料等的實際成本或計劃成本。
在實際成本法下,“原材料”科目的賬戶設置如下所示。

“原材料”科目應按照材料的保管地點(倉庫)、類別、品種和規格等進行明細核算。購入的工程用材料在“工程物資”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2.“在途物資”科目
“在途物資”科目用于核算企業已支付貨款但尚未運抵驗收入庫的材料或商品的實際成本,賬戶設置如下所示。

“在途物資”科目應按照供應單位和物資品種進行明細核算。企業(批發業、零售業)在購買商品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包括運輸費、裝卸費、包裝費、保險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和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等)在“銷售費用”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3.1.2 外購材料的賬務處理
企業外購材料時,由于結算方式和采購地點不同,因此材料入庫和貨款的支付在時間上無法完全同步,相應地,其賬務處理也會有所不同,具體如表3-1所示。
表3-1 外購材料的賬務處理

【例3-1】某企業購入A材料一批,已經驗收入庫,同時收到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材料價款500000元,增值稅稅額65000元??铐椧呀浲ㄟ^銀行轉賬支付。該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賬務處理如下:
借:原材料——A材料 5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65000
貸:銀行存款 565000
【例3-2】某企業購入B材料一批,發票及賬單已經收到,但材料尚未到達。收到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材料價款400000元,增值稅52000元。貨款已經通過銀行轉賬支付。該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收到發票及賬單時:
借:在途物資——B材料 4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52000
貸:銀行存款 452000
(2)材料到達并驗收入庫時:
借:原材料——B材料 400000
貸:在途物資——B材料 400000
如果材料已經到達并已經驗收入庫,但發票賬單等結算憑證未到,貨款尚未支付,則根據以下程序進行處理:
第一步,在沒有收到發票賬單等結算憑證前先不做賬務處理;
第二步,如果在月末,發票等結算憑證仍未收到,則須按材料的暫估價值,借記“原材料”科目,貸記“應付賬款——暫估應付賬款”科目;
第三步,下月初先用紅字做同樣的記賬憑證予以沖回;
第四步,待收到發票賬單等結算憑證后,再按實際金額,借記“原材料”“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科目。
【例3-3】某企業購入C材料一批,于10月28日收到材料并驗收入庫,但是發票等結算憑證直到11月6日才收到,上面注明材料價款200000元,增值稅26000元。收到發票的當日,企業以銀行轉賬的方式支付了該筆款項。該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10月28日,收到材料時,由于尚未收到發票等結算憑證,可先不做賬務處理。
(2)10月31日(月末),由于仍未收到發票等結算憑證,先將該批材料估價入賬(假設暫估價200000元):
借:原材料——C材料 200000
貸:應付賬款——暫估應付賬款 200000
(3)11月初,用紅字(以方框表示)將上述分錄原賬沖回:
借:原材料——C材料 200000
貸:應付賬款——暫估應付賬款 200000
(4)11月6日,收到發票并支付貨款時:
借:原材料——C材料 2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26000
貸:銀行存款 226000
3.1.3 其他途徑取得的材料
其他途徑取得的材料的賬務處理如表3-2所示。
表3-2 其他途徑取得的材料的賬務處理業務描述

【例3-4】某企業自制并驗收入庫一批材料,其實際成本為330000元。賬務處理如下:
借:原材料 330000
貸:生產成本 330000
【例3-5】乙企業看中甲企業的經營前景,經過協商,乙企業同意以一批材料作價投入甲企業,換取甲企業10%的股份(計450000元)。該批材料的評估價值為500000元,經稅務部門認定應交增值稅稅額為65000元。甲企業同時收到乙企業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賬務處理如下:
借:原材料 5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65000
貸:實收資本——乙企業 450000
資本公積 115000
【例3-6】10月11日,某企業向甲公司購入100件材料,收到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材料款500000元,增值稅65000元。10月17日,材料運抵企業,經驗收發現短缺了10件(50000元)。經交涉,甲公司同意賠償。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購入材料時:
借:在途物資 5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65000
貸:應付賬款——甲公司 565000
(2)驗收入庫時:
借:原材料 450000
貸:在途物資 450000
(3)索賠時:
借:在途物資 50000
貸:應付賬款——甲公司 50000
【例3-7】10月9日,某企業向甲公司購入100件材料,收到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材料款500000元,增值稅65000元。10月15日,材料運抵企業,經驗收發現短缺了10件(50000元),原因尚未查明。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購入材料時:
借:在途物資 5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65000
貸:應付賬款——甲公司 565000
(2)驗收入庫時:
借:原材料 450000
貸:在途物資 450000
同時,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50000
貸:在途物資 50000
3.2 材料采購(計劃成本法)的核算
計劃成本法是指企業存貨的收入、發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異”科目,登記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
采用計劃成本法的前提是制定每一品種規格存貨的計劃單價。存貨計劃成本的組成內容應與其實際成本的構成一致,包括買價、運雜費和有關的稅金等。存貨的計劃成本一般由企業采購部門會同財務等相關部門共同制定,制定的計劃成本應盡可能接近實際。
計劃成本法只能對存貨進行日常的會計核算。在會計期末,企業需要通過“材料成本差異”賬戶,將發出的存貨和期末結余的存貨調整為實際成本。
3.2.1 主要賬戶設置
存貨采用計劃成本法核算,除需要設置“原材料”“周轉材料”“委托加工物資”等實際成本法核算運用的科目外,還需要增加設置“材料采購”“材料成本差異”科目。
1.“材料采購”科目
“材料采購”科目用來核算企業采用計劃成本進行材料日常核算、購入材料的采購成本,賬戶設置如下所示。

“材料采購”科目應按供應單位和材料品種進行明細核算。采用實際成本進行材料日常核算的,購入材料的采購成本在“在途物資”科目核算。委托外單位加工材料、商品的加工成本,在“委托加工物資”科目核算。
2.“材料成本差異”科目
“材料成本差異”科目用來核算企業采用計劃成本進行日常核算的材料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額,賬戶設置如下所示。

“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可以分別按照原材料、周轉材料等,依據類別或品種進行明細核算。此外,企業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單獨設置本科目,也可以不設置本科目,而在“原材料”“周轉材料”等科目內分別設置“成本差異”明細科目核算。
3.2.2 主要賬務處理
在計劃成本法下,取得材料的實際成本要先通過“材料采購”科目進行核算,待材料驗收入庫后,再將已經驗收入庫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科目核算。
為簡化總分類核算工作,外購材料入庫時不必逐筆按計劃成本結轉,可于月末匯總結轉,即月末將本月收到結算憑證的收料憑證按材料類別分別匯總其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計算成本差異額,據以編制結轉入庫材料計劃成本和結轉成本差異額的會計分錄。主要賬務處理如表3-3所示。
表3-3 計劃成本法下材料采購的賬務處理

【例3-8】企業存貨核算采用計劃成本法。企業購入A材料一批,收到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原材料價款500000元,增值稅稅額65000元。貨款已經通過銀行轉賬支付。該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賬務處理如下:
借:材料采購 5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65000
貸:銀行存款 565000
【例3-9】某企業購入B材料一批(計劃成本300000元),于10月28日收到材料并驗收入庫,但是發票等結算憑證直到11月6日才收到,上面注明材料價款300000元,增值稅39000元,運雜費1090元(含增值稅90元)。收到發票的當日,企業以銀行轉賬的方式支付了該筆款項。該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10月28日,收到材料時,由于尚未收到發票等結算憑證,可先不做賬務處理。
(2)10月31日(月末),由于仍未收到發票等結算憑證,因此先將該批材料的計劃成本估價入賬:
借:原材料——B材料 300000
貸:應付賬款——暫估應付賬款 300000
(3)11月初,用紅字(以方框表示)將上述分錄原賬沖回:
借:原材料——B材料 300000
貸:應付賬款——暫估應付賬款 300000
(4)11月6日,收到發票并支付貨款時:
借:材料采購——B材料 301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9090
貸:銀行存款 340090
【例3-10】某企業存貨核算采用計劃成本法。10月8日,企業向甲公司購入100件材料,收到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材料款300000元,增值稅39000元。10月15日,材料運抵企業,經驗收發現短缺了10件(30000元),經交涉,甲公司同意賠償。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購入材料時:
借:材料采購 3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9000
貸:應付賬款——甲公司 339000
(2)索賠時:
借:應付賬款——甲公司 30000
貸:材料采購 30000
【例3-11】某企業存貨核算采用計劃成本法。10月10日,企業向甲公司購入100件材料,收到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材料款500000元,增值稅65000元。10月16日,材料運抵企業,經驗收發現短缺了10件(50000元),原因尚未查明。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購入材料時:
借:材料采購 5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65000
貸:應付賬款——甲公司 565000
(2)發現損耗時: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50000
貸:材料采購 50000
【例3-12】某企業存貨核算采用計劃成本法。月末,倉庫轉來的外購收料憑證表明,本月外購A材料的實際成本為750000元,計劃成本為800000元;外購B材料的實際成本為560000元,計劃成本為500000元;外購周轉材料的實際成本為200000元,計劃成本為210000元。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結轉A材料成本差異:
借:原材料——A材料 800000
貸:材料采購——A材料 750000
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A材料) 50000
(2)結轉B材料成本差異:
借:原材料——B材料 500000
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B材料) 60000
貸:材料采購——B材料 560000
(3)結轉周轉材料成本差異:
借:周轉材料 210000
貸:材料采購——周轉材料 200000
材料成本差異——周轉材料 10000
3.3 周轉材料采購的核算
周轉材料是指企業能夠多次使用、逐漸轉移其價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態且不確認為固定資產的材料,包括包裝物、低值易耗品、企業(建筑業)的鋼模板、木模板、腳手架等。
3.3.1 主要賬戶設置
為了反映和監督企業各種周轉材料的收發和結存情況,企業應設置“周轉材料”科目進行總分類核算。其賬戶設置如下所示。

“周轉材料”科目應按照周轉材料的種類,分別按“在庫”“在用”和“攤銷”進行明細核算。各種包裝材料,如紙、繩、鐵絲、鐵皮等,應在“原材料”科目內核算;用于儲存和保管產品、材料而不對外出售的包裝物,應按照價值大小和使用年限長短,分別在“固定資產”科目或本科目核算。
企業的包裝物、低值易耗品,也可以單獨設置“包裝物”“低值易耗品”科目。包裝物數量不多的企業,也可以不設置本科目,將包裝物并入“原材料”科目核算。
3.3.2 主要賬務處理
企業購入、自制、委托外單位加工完成并驗收入庫的周轉材料,以及對周轉材料的清查盤點,參照“原材料”科目的相關規定進行賬務處理。
借:周轉材料(周轉材料的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按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增值稅稅額)
貸:銀行存款
應付賬款
應付票據等(按實際支付的款項或應付的賬款)
【例3-13】甲企業購入一批生產工具,已經驗收入庫,同時收到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價款50000元,增值稅稅額6500元??铐椧呀浲ㄟ^銀行轉賬支付。該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賬務處理如下:
借:周轉材料——生產工具 5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6500
貸:銀行存款 56500
【例3-14】甲企業購入一批辦公用品,發票及賬單已經收到,但該批辦公用品尚未到達。收到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價款10000元,增值稅1300元。貨款已經通過銀行轉賬支付。該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收到發票及賬單時:
借:在途物資——辦公用品 1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300
貸:銀行存款 11300
(2)材料到達并驗收入庫時:
借:周轉材料——辦公用品 10000
貸:在途物資——辦公用品 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