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學會記賬核算、報表編制、納稅申報
- 陳梅桂 陳春潔
- 17885字
- 2020-02-20 18:22:25
第4章 如何核算生產成本
在會計實際工作中,產品成本通常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三個部分。
4.1 產品成本的計算方法與賬戶設置
4.1.1 計算方法
企業應根據生產經營特點、生產經營組織類型和成本管理要求確定成本計算方法。成本計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種。
1.品種法
品種法是指以產品品種為成本核算對象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成本核算對象一般只是企業的最終完工產品;成本計算期與每月的會計報告期一致;生產費用全部由完工產品負擔。
品種法適用于單步驟的大量生產(如發電、供水、水泥、采掘等)企業,或者是按流水線組織生產,管理上不要求按生產步驟計算半成品成本的大量、多步驟生產(如糖果、餅干和造紙等)企業。另外,企業內的供水、供氣等輔助車間提供給基本生產車間和其他輔助生產車間使用的水電氣勞務成本,也可以按品種法計算成品成本。
2.分批法
分批法是指以產品批別為成本核算對象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成本核算對象是工作號所列的一件或一批產品;成本計算期是生產周期;一般不需分配在產品成本。
分批法主要適用于單件小批類型的生產,如造船業、重型機械制造業等,也適用于一般工業企業中的新產品試制、設備修理作業等。
3.分步法
分步法是指以產品的生產步驟為成本核算對象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成本核算對象是最終完工產品及其所經過的各加工步驟,除了按品種計算結轉產品成本外,還需要計算和結轉產品的各步驟成本。
分步法主要適用于連續加工式生產(如冶金、紡織等)的企業和車間。
4.1.2 主要賬戶設置
為了按照用途歸集各項成本、劃清有關成本的界限,正確計算產品成本,企業通常應設置“生產成本”“制造費用”等科目。
1.生產成本
“生產成本”科目屬于成本類科目,專門核算企業進行工業性生產所發生的各項生產成本,包括生產各種產品(產成品、自制半成品等)、自制材料、自制工具以及自制設備等。其賬戶設置如下所示。

為了分別核算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企業還應在“生產成本”科目下分別設置“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兩個明細科目。
(1)“基本生產成本”明細科目核算企業基本生產車間為達到生產目的而進行的產品生產所發生的生產費用,用以計算基本生產的產品成本。
(2)“輔助生產成本”明細科目核算企業輔助生產車間為基本生產服務而進行的產品生產和勞務供應所發生的生產費用,用以計算輔助生產產品和勞務成本。
“生產成本”科目還應當分別按照基本生產車間和成本核算對象(如產品的品種、類別、定單、批別、生產階段等)設置明細賬(或成本計算單,下同),并按規定的成本項目設置專欄。
2.制造費用
“制造費用”科目核算企業生產車間(部門)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包括生產車間管理人員的工資等職工薪酬、折舊費、修理費、辦公費、水電費、機物料消耗、季節性和修理期間的停工損失等?!爸圃熨M用”科目應按不同的生產車間、部門和費用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企業經過1年期以上的制造才能達到預定可銷售狀態的產品發生的借款費用,也在本科目核算。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管理費用,應當作為期間費用,記入“管理費用”科目,不在本科目核算。其賬戶設置如下所示。

4.2 材料費用的核算
在生產過程中,企業總是會不可避免地消耗一些材料,尤其是制造企業。材料費用是構成產品成本的主要內容之一。
4.2.1 發出材料的計價方法
《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采用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或者加權平均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計價方法一經選用,不得隨意變更。
1.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也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分批實際法。在這種計價法下,企業每次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實際成本分別計價,即按每一種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基礎。
個別計價法的成本計算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在存貨收發頻繁的情況下,其發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較大。因此,個別計價法主要適用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制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
2.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應先發出(銷售或耗用)為假設,按照貨物購入的先后順序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結存存貨實際成本的方法。其具體做法是在收入存貨時,逐筆登記收入存貨的數量、單價和金額;在發出存貨時,按照先購入的存貨先發出的原則逐筆登記存貨的發出成本和結存金額。
先進先出法的優點是可以隨時結轉存貨的發出成本,并且期末庫存存貨成本是按最近收貨成本確定的,期末存貨成本比較接近現行的市場價值。其缺點有以下兩點。
(1)工作量較大,尤其是對于那些存貨收發頻繁且單價不穩定的企業。
(2)在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而在物價下跌時,則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例4-1】某企業2019年7月份發生下列與A材料有關的業務:1日,期初庫存100件,每件10元;5日,購入200件,每件11元;11日,發出200件;16日,購入300件,每件12元;21日,發出200件;25日,購入100件,每件11元。
按先進先出法核算的A材料的材料明細賬如下所示。
材料明細賬

3.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也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月初存貨數量和當月全部進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月初存貨成本和當月全部進貨成本,計算出當月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從而確定當月發出存貨和結存存貨實際成本的一種方法。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月初結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月初存貨數量+本月收入存貨數量)
本月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發出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月末庫存材料成本=月末結存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月初結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采用加權平均法,只需在月末一次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有利于簡化成本計算工作,而且在市場價格上漲或下跌時所計算出來的單位成本平均化,對存貨成本的分攤較為折中。但是,這種方法平時無法從賬上提供發出和結存存貨的單價及金額,不利于加強對存貨的實物管理。
【例4-2】仍以例4-1業務為例,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其材料成本。
A材料加權平均單位成本=(1000+2200+3600+1100)÷(100+200+300+100)=11.285(元)
本月發出材料成本=400×11.285=4514(元)
月末庫存材料成本=300×11.285=3386(元)
按加權平均法核算的A材料的材料明細賬如下所示。
材料明細賬

4.移動平均法
移動平均法也稱移動加權平均法,它是指在每次進貨以后,立即為存貨計算出新的平均單位成本,并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也就是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除以每次進貨數量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作為對下次進貨前計算各次發出存貨成本的依據。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存貨單位成本=(本次購貨成本+原有庫存成本)÷(本次購貨數量+原有庫存數量)
本次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次發出存貨的數量×本次發出存貨前存貨的單位成本
本月月末庫存材料成本=月末庫存存貨的數量×本月月末存貨單位成本
移動加權平均法的優點在于能夠使管理當局及時了解存貨的結存情況,而且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以及發出和結存的存貨成本比較客觀。但采用這種方法,每次收貨都要計算一次平均單價,計算工作量較大,對收發貨頻繁的企業不適用。
【例4-3】仍以例4-1業務為例,采用移動平均法計算其材料成本(為使數字相符,相應地調整四舍五入):
第一批收貨后的平均單位成本=(1000+2200)÷(100+200)=10.67(元)
第一批發出材料的成本=200×10.67=2133(元)
當時結存的材料成本=100×10.67=1067(元)
第二批收貨后的平均單位成本=(1067+3600)÷(100+300)=11.67(元)
第二批發出材料的成本=200×11.67=2334(元)
當時結存的材料成本=200×11.67=2333(元)
第三批收貨后的平均單位成本=(2333+1100)÷(200+100)=11.44(元)
月末結存的材料成本=300×11.44=3432(元)
按移動平均法核算的A材料的材料明細賬如下所示。
材料明細賬

4.2.2 材料費用的賬務處理
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耗用的材料,不管是外購材料,還是自制材料,都應當以審核合格的領料憑證作為原始依據,按照材料的具體用途進行匯總,并根據領用部門和用途做出賬務處理:
(1)按生產耗用的材料費用,借記“生產成本”科目;
(2)按生產管理部門耗用的材料費用,借記“制造費用”科目;
(3)按企業行政管理部門耗用的材料費用,借記“管理費用”科目;
(4)按企業營銷部門耗用的材料費用,借記“銷售費用”科目;
(5)按發出材料的費用總額,貸記“原材料”等科目。
【例4-4】某企業10月份A材料的“發料憑證匯總表”列明:基本生產車間生產產品領用450000元,輔助生產車間領用15000元,車間一般消耗領用70000元,管理部門領用5000元,銷售部門領用3000元。賬務處理如下: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450000
——輔助生產成本 15000
制造費用 70000
管理費用 5000
銷售費用 3000
貸:原材料——A材料 543000
【例4-5】某企業11月份的“發出材料使用情況表”如下所示。
發出材料使用情況表

根據上述經濟業務,該企業應做如下賬務處理。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甲產品 1000000
——基本生產成本——乙產品 600000
——輔助生產成本 100000
制造費用 50000
管理費用 50000
貸:原材料——A材料 530000
——B材料 620000
——C材料 320000
——D材料 330000
4.3 人工費用的核算
人工費用是指企業應計入生產費用的職工薪酬等,主要通過“應付職工薪酬”科目進行核算。應付職工薪酬是指企業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而應付給職工的各種形式的報酬以及其他相關支出,具體包括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職工福利費;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非貨幣性福利;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的補償;其他與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相關的支出等。
企業應當在職工為其提供服務的會計期間,將應付的職工薪酬確認為負債。
4.3.1 主要賬戶設置
為了核算企業根據有關規定應付給職工的各種薪酬,企業應設置“應付職工薪酬”科目,賬戶設置如下所示。

“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應按照“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職工福利費”“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非貨幣性福利”“辭退福利”等進行明細核算。企業(外商投資)按照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的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也通過本科目核算。
4.3.2 人工費用的分配方法
由于薪酬制度不同,生產工人的職工薪酬計入產品成本的方法也不同。在計件工資制下,生產工人的職工薪酬通常是根據產量憑證計算工資并直接計入產品成本;在計時工資制下,如果只生產一種產品,生產人員的職工薪酬屬于直接費用,可直接計入該種產品成本;如果生產多種產品,就需要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在各種產品之間進行分配。
職工薪酬的分配通常采用按各種產品實際生產工時或定額生產工時的消耗比例,在各種產品之間進行分配,計算公式如下:
人工費用分配率=應分配的人工費用÷各種產品實際(定額)工時總數
某種產品應分配的工資費用=該種產品實際(定額)工時×工資費用分配率
在會計實務中,人工費用的分配一般是根據結算憑證,通過編制“人工費用分配表”進行的?!叭斯べM用分配表”應在月末分車間、部門進行編制。企業財會部門根據各車間、各部門編制的“人工費用分配表”編制全企業的“人工費用分配匯總表”。
【例4-6】某企業生產甲、乙兩種產品,甲產品的定額工時為20000小時,乙產品的定額工時為30000小時,本月實際發生的生產工人人工費用為600000元,則人工費用分配如下:
人工費用分配率=600000÷(20000+30000)=12(元/小時)
甲產品應分配的工資費用=20000×12=240000(元)
乙產品應分配的工資費用=30000×12=360000(元)
4.3.3 賬務處理
企業首先應按照勞動工資制度的規定,根據考勤記錄、工時記錄、工資標準等編制工資單(亦稱工資結算單、工資表、工資計算表等),計算各種職工薪酬;然后財會部門再將工資單進行匯總,編制“工資匯總表”與“職工薪酬匯總表”,按規定手續向銀行提取現金并向職工發放(或由銀行代發)。月末,在進行賬務處理時,應對企業當月發生的應付職工薪酬按其用途進行分配。
企業應當在職工為其提供服務的會計期間,將應付的職工薪酬確認為負債,并根據職工提供服務的受益對象,對應付的職工薪酬進行分配。計提職工薪酬的賬務處理如表4-1所示。
表4-1 計提職工薪酬的賬務處理

【例4-7】某企業本月應付職工薪酬總額為230000元,職工薪酬分配匯總表中列示的生產人員職工薪酬為170000元,車間管理人員職工薪酬為15000元,企業行政管理人員職工薪酬為45000元。賬務處理如下:
借:生產成本 170000
制造費用 15000
管理費用 45000
貸:應付職工薪酬 230000
【例4-8】某企業本月應付職工薪酬總額為250000元,根據職工薪酬費用分配匯總表列示:生產人員職工薪酬為110000元(其中,基本生產車間生產甲產品工人職工薪酬50000元,生產乙產品工人職工薪酬45000元,輔助生產車間生產工人職工薪酬15000元),車間管理人員職工薪酬為25000元,企業行政管理人員職工薪酬為85000元,在建工程人員職工薪酬為30000元。賬務處理如下: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甲產品 50000
——基本生產成本——乙產品 45000
——輔助生產成本 15000
制造費用 25000
管理費用 85000
在建工程 30000
貸:應付職工薪酬 250000
4.4 固定資產折舊的核算
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逐漸損耗而消失的那部分價值。固定資產損耗的這部分價值,應當在固定資產的有效使用年限內進行分攤,形成折舊費用,計入各期成本。企業只有正確地計算折舊,才能保證營業成本正確,從而確定企業利潤。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其折舊年限和凈殘值,作為計提折舊的依據。
注意
根據《小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企業應當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但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和單獨計價入賬的土地不得計提折舊。
4.4.1 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固定資產不同的折舊方法,實質上涉及固定資產的成本在它的折舊年限內如何分配的問題?!缎∑髽I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按照年限平均法(即直線法,下同)計提折舊。企業的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等原因,確需加速折舊的,可以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
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結合稅法的規定,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預計凈殘值是指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壽命已滿,企業從該項固定資產處置中獲得的扣除預計處置費用后的凈額。應當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的原價(成本)扣除其預計凈殘值后的金額為“應計折舊總額”。用公式表示如下所示:
應計折舊總額=原始價值-(預計殘值-預計處置費用)=原始價值-預計凈殘值
由于,
預計凈殘值率=預計凈殘值÷原始價值×100%
因此,
應計折舊總額=原始價值×(1-預計凈殘值率)
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
1.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也稱直線法,是指將固定資產的應計折舊額在固定資產整個預計使用年限內平均分攤的一種方法。采用這種方法計提的每期折舊額都是相等的。其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使用年限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月折舊率
固定資產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凈殘值)÷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
折舊率按計算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個別折舊率、分類折舊率和綜合折舊率三種。
(1)個別折舊率是按單項固定資產計算的折舊率,即某項固定資產在一定期間的折舊額與該項固定資產原價的比率。按個別折舊率計算折舊,工作量會比較大。
(2)分類折舊率是按各類固定資產分別計算的折舊率,即某類固定資產折舊額與該類固定資產原價的比率。采用這種方法,應先把性質、結構和使用年限接近的固定資產歸為一類,再按類計算平均折舊率,用該類折舊率對該類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如將房屋建筑物劃分為一類,將機械設備劃分為一類。采用分類折舊率,既可以適當簡化核算工作,又可以較為合理地分配折舊費。其計算公式為:
某類固定資產年分類折舊率=該類固定資產年折舊額之和÷該類固定資產原價之和×100%
(3)綜合折舊率是按全部固定資產計算的折舊率,即某一期間企業全部固定資產折舊額與全部固定資產原價的比率。按綜合折舊率計算折舊,會影響折舊費的合理分攤,其計算結果的準確性較差。其計算公式為:
固定資產年綜合折舊率=各項固定資產折舊額之和÷各項固定資產原價之和×100%
【例4-9】甲企業有一套生產線,原價500000元,預計使用年限10年,預計凈殘值率為10%。該項固定資產的折舊計算如下:
年折舊率=(l-預計凈殘值率)÷預計使用年限=(1-10%)÷10=9%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9%÷12=0.75%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月折舊率=500000×0.75%=3750(元)
【例4-10】甲企業共有房屋建筑類固定資產480000元,年折舊率為5%,則該類固定資產月折舊額為:
月折舊額=480000×5%÷12=2000(元)
2.年數總和法
年數總和法也稱合計年限法,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價減去預計凈殘值后的余額,乘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這個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年限(含當年),分母代表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數的總和。其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年數總和×100%
或者,
年折舊率=(預計可使用年限-已經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年限×(預計使用年限+1)]÷2×100%
【例4-11】某項固定資產原價60000元,預計使用年限5年,預計凈殘值率5%。采用年數總和法計算的各年折舊額如下所示。
采用年數總和法計算的各年折舊額

3.雙倍余額遞減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的情況下,根據每期期初固定資產凈值(固定資產賬面余額減去累計折舊)和雙倍的直線法折舊率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
年折舊率=2÷預計的使用年限×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率=固定資產賬面凈值×月折舊率
必須注意,企業在選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時,殘值不能從固定資產中扣除,因此,每年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額是用兩倍于直線法的折舊率乘以固定資產的賬面凈值。運用這種方法計算折舊額時,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資產凈值并沒有扣除預計凈殘值,所以在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額時,應在其折舊年限到期以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的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后的余額平均攤銷。
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都屬于加速折舊法,即在固定資產使用的前期多提折舊,從而使固定資產的成本在其折舊年限中加快得到補償的一種折舊方法。從另一方面來看,采用這種方法,每期計提的折舊數額隨時間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因此這種方法也稱遞減折舊法。
【例4-12】某車間使用的設備原值為150000元,預計使用年限5年,預計凈殘值7500元。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算的各年的折舊額如下:
年折舊率=2÷5×100%=40%
第一年應提的折舊額=150000×40%=60000(元)
第二年應提的折舊額=(150000-60000)×40%=36000(元)
第三年應提的折舊額=(150000-60000-36000)×40%=21600(元)
從第四年起改按年限平均法(直線法)計提折舊:
第四年、第五年應提的折舊額=(150000-60000-36000-21600-7500)÷2=12450(元)
每年各月折舊額根據年折舊額除以12來計算。
4.4.2 固定資產折舊的賬務處理
固定資產折舊的總分類核算,一般應先編制“固定資產折舊計算表”和“固定資產折舊計算匯總表”,然后再據以進行賬務處理。
1.主要賬戶設置
為了核算企業固定資產的累計折舊,在會計上應設置“累計折舊”科目。“累計折舊”科目可以進行總分類核算,也可以進行明細核算。需要查明某項固定資產的已計提折舊,可以根據“固定資產卡片”上所記載的該項固定資產原價、折舊率和實際使用年數等資料計算。其賬戶設置如下所示。

《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固定資產的折舊費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受益對象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者當期損益。企業應當按月計提折舊,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計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不計提折舊。
2.賬務處理
企業按月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時,應根據固定資產的受益對象,分別借記“制造費用”“管理費用”“其他業務成本”等科目,貸記“累計折舊”科目。其中:
(1)生產車間應計提的折舊,計入“制造費用”科目;
(2)行政管理部門應計提的折舊,計入“管理費用”科目;
(3)專設銷售機構應計提的折舊,計入“銷售費用”科目;
(4)經營租出固定資產應計提的折舊,計入“其他業務成本”科目。
【例4-13】某企業對固定資產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折舊率采用分類折舊率)。其中,建筑物月折舊率0.5%,機器設備月折舊率2%。
月初,企業擁有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3800000元。其中,生產車間建筑物500000元,機器設備2000000元;管理部門建筑物600000元,機器設備300000元;出租在外的機器設備400000元。本月,生產車間增加一臺機器設備,入賬價值500000元;報廢一臺機床,原始價值300000元。本月計提的折舊費用的核算過程如下。
(1)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照提折舊,因此,本月企業應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為3800000元。
(2)生產車間建筑物應提折舊=500000×0.5%=2500(元)
生產車間機器設備應提折舊=2000000×2%=40000(元)
生產車間總共應提折舊=2500+40000=42500(元)
(3)管理部門建筑物應提折舊=600000×0.5%=3000(元)
管理部門機器設備應提折舊=300000×2%=6000(元)
管理部門總共應提折舊=3000+6000=9000(元)
(4)出租在外的機器設備應提折舊=400000×2%=8000(元)
(5)本月計提的折舊費用中,車間使用的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費應計入“制造費用”科目,管理部門使用的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費應計入“管理費用”科目,出租在外的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費應計入“其他業務成本”科目。賬務處理為:
借:制造費用——折舊費 42500
管理費用——折舊費 9000
其他業務成本 8000
貸:累計折舊 59500
4.5 無形資產攤銷的核算
無形資產屬于企業的長期資產,能在較長的時間里給企業帶來效益。但無形資產通常也有一定的有效期限,其價值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因此,企業應將入賬的無形資產在一定年限內攤銷。
《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無形資產應當在其使用壽命內采用年限平均法進行攤銷,根據其受益對象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者當期損益。無形資產的攤銷期自其可供使用時起至停止使用或出售時止。有關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規定或約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攤銷。企業不能可靠估計無形資產使用壽命的,攤銷期不得低于10年。企業按月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無形資產的攤銷,應當按照無形資產的受益對象:
借:制造費用
管理費用等
貸:累計攤銷
【例4-14】某企業購入一項專利權,價款240000元,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法律對此并沒有規定有效年限。根據上述經濟業務,該企業每月攤銷該無形資產時應做如下賬務處理:
借:管理費用——無形資產攤銷 4000
貸:累計攤銷 4000
4.6 周轉材料攤銷的核算
周轉材料通??梢远啻螀⒓由a經營活動而不改變其實物形態,因而其價值也應按損耗程度,逐漸轉化為它所參與生產的產品成本或當期費用。反映周轉材料損耗的價值轉移,一般稱為周轉材料攤銷。
根據《小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對于周轉材料,通常采用一次轉銷法進行會計處理,在領用時按其成本計入生產成本或當期損益;金額較大的周轉材料,也可以采用分次攤銷法進行會計處理。出租或出借周轉材料,不需要結轉其成本,但應當進行備查登記。
4.6.1 一次攤銷法
一次攤銷法是指在領用周轉材料時,將其全部價值一次計入成本或期間費用中;在周轉材料報廢時,收回殘料的價值作為當期周轉材料攤銷額的減少。這種方法比較簡單,但費用負擔不夠均衡,主要適用于一次領用數量不多、價值較低、使用期限短或者容易破損的周轉材料。
采用一次攤銷的,在領用周轉材料時應將其全部價值攤入有關的成本費用,賬務處理為:
借:生產成本
制造費用
管理費用等
貸:周轉材料
【例4-15】某企業周轉材料采用一次攤銷法核算。8月3日,企業購入一批生產用工具,收到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價款5000元,增值稅650元。8月20日,生產車間領用了該批生產工具。11月5日,該批生產工具報廢,收回殘料價值400元。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8月3日購入生產工具時:
借:周轉材料——生產工具 5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650
貸:銀行存款 5650
(2)8月20日生產領用時:
借:制造費用 5000
貸:周轉材料——生產工具 5000
(3)11月5日報廢時:
借:原材料 400
貸:制造費用 400
4.6.2 分次攤銷法
分次攤銷法是指從領用周轉材料起,根據周轉材料的成本和預計的使用期限,將其價值分次計入成本或期間費用;在報廢時,將攤余價值(扣除收回殘料的價值)計入成本費用。這種方法有利于成本、費用的合理負擔,主要適用于使用期限較長、單位價值較高或一次領用數量較大的周轉材料。賬務處理如表4-2所示。
表4-2 分次攤銷法核算周轉材料攤銷的賬務處理

如果在預計使用期限內,周轉材料預計發生毀損、丟失等不能繼續使用的,應將其賬面價值全部轉入當期成本費用。
【例4-16】7月8日,某企業領用一批管理用具,價值5000元,預計使用5個月。該企業對周轉材料采用分次攤銷法進行攤銷。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7月8日領用時:
借:周轉材料——管理用具(在用) 5000
貸:周轉材料——管理用具(在庫) 5000
(2)按月攤銷時:
借:管理費用(5000÷5) 1000
貸:周轉材料——管理用具(攤銷) 1000
4.6.3 隨同產品出售的包裝物
隨同產品出售的包裝物有兩種情況:一是隨同產品出售但不單獨計價,二是隨同產品出售且單獨計價。這兩種情況的會計處理方法是不同的。隨同產品出售的包裝物的賬務處理如表4-3所示。
表4-3 隨同產品出售的包裝物的賬務處理

【例4-17】某企業本月銷售商品領用不單獨計價的包裝物一批,其實際成本為5000元。賬務處理如下:
借:銷售費用 5000
貸:周轉材料 5000
【例4-18】某企業本月銷售商品領用單獨計價的包裝物一批,取得銷售收入50000元,增值稅6500元,款項已經收妥并存入銀行。該批包裝物的實際成本為42000元。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出售單獨計價包裝物時:
借:銀行存款 56500
貸:其他業務收入 5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6500
(2)結轉所售單獨計價包裝物的實際成本:
借:其他業務成本 42000
貸:周轉材料 42000
4.7 委托加工物資的核算
委托加工物資是指企業委托外單位加工的各種材料或商品。企業購入的材料,有些因生產條件的限制,需要委托外部單位將某種材料加工為另一種物資(如木板加工成木箱,紙張加工成商標紙等),以滿足企業生產的需要。
4.7.1 主要賬戶設置
為了反映和監督委托加工物資增減變動及其結存情況,企業應設置“委托加工物資”科目,并按加工合同和受托加工單位設置明細科目,進行明細分類核算。“委托加工物資”科目屬于資產類科目,賬戶設置如下所示。

4.7.2 主要賬務處理
委托加工物資應按實際成本計價核算,其實際成本包括加工中耗用材料的實際成本、支付的加工費用及加工材料的往返運雜費、支付的稅金(包括委托加工物資應負擔的增值稅和消費稅)。主要賬務處理如表4-4所示。
表4-4 委托加工物資的主要賬務處理賬務處理

【例4-19】某企業因經營需要,將一批材料委托其他單位加工。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為100000元,加工費為80000元(不含增值稅,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3%)。該批材料為應交消費稅產品,適用的消費稅稅率為10%。該批委托加工物資發生往返運費共872元(含增值稅72元),加工費用與稅金、往返運費已用銀行存款支付。加工完成后,企業將其驗收入庫,準備用于繼續生產應稅消費品。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發出材料時:
借:委托加工物資 100000
貸:原材料 100000
(2)支付運雜費時:
借:委托加工物資 8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72
貸:銀行存款 872
(3)支付加工費時:
借:委托加工物資 8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0400
貸:銀行存款 90400
(4)支付消費稅時:
由于收回的加工物資用于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其繳納的消費稅可以抵扣。應交消費稅=(100000+80000)÷(1-10%)×10%=20000(元)
借: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 20000
貸:銀行存款 20000
(5)委托加工物資完工,驗收入庫時:
借:原材料 180800
貸:委托加工物資 180800
【例4-20】某企業因經營需要,將一批材料委托其他單位加工。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為100000元,加工費為80000元(不含增值稅,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3%)。該批材料為應交消費稅產品,適用的消費稅稅率為10%。該批委托加工物資發生往返運費共872元(含增值稅72元),加工費用與稅金、往返運費已用銀行存款支付。加工完成后,企業將其驗收入庫,準備直接對外銷售。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發出材料時:
借:委托加工物資 100000
貸:原材料 100000
(2)支付運雜費時:
借:委托加工物資 8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72
貸:銀行存款 872
(3)支付加工費時:
借:委托加工物資 8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0400
貸:銀行存款 90400
(4)支付消費稅時:
由于收回的加工物資直接用于銷售,其繳納的消費稅不可以抵扣。
應交消費稅=(100000+80000)÷(1-10%)×10%=20000(元)
借:委托加工物資 20000
貸:銀行存款 20000
(5)委托加工物資完工,驗收入庫時:
借:原材料 200800
貸:委托加工物資 200800
4.8 長期待攤費用的核算
長期待攤費用包括已提足折舊的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經營租入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和其他長期待攤費用等。
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支出:
(1)修理支出達到取得固定資產時的計稅基礎50%以上;
(2)修理后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延長2年以上。
4.8.1 主要賬戶設置
企業應設置“長期待攤費用”科目,用以核算企業已提足折舊的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經營租入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和其他長期待攤費用等?!伴L期待攤費用”科目應按照支出項目進行明細核算。其賬戶設置如下所示。

4.8.2 主要賬務處理
《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長期待攤費用應當在其攤銷期限內采用年限平均法進行攤銷,根據其受益對象計入相關資產的成本或者管理費用,并沖減長期待攤費用:
(1)已提足折舊的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按照固定資產預計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攤銷;
(2)經營租入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按照合同約定的剩余租賃期限分期攤銷;
(3)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按照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攤銷;
(4)其他長期待攤費用,自支出發生月份的下月起分期攤銷,攤銷期不得低于3年。長期待攤費用的主要賬務處理如表4-5所示。
表4-5 長期待攤費用的主要賬務處理

【例4-21】某企業對一棟倉庫進行改建,該倉庫在改建前已提足折舊。在改建過程中,企業共發生各項費用合計392400元(含增值稅32400元)。改建后,預計該倉庫尚可使用3年。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發生改建支出時:
借:長期待攤費用 36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2400
貸:銀行存款 392400
(2)每月攤銷時:
借:制造費用 10000
貸:長期待攤費用 (360000÷3÷12)10000
【例4-22】某企業采用經營租賃方式租入一棟廠房,租期5年。在使用前,企業對該廠房進行改造,發生改良支出261600元(含增值稅21600元)。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發生改良支出費用時:
借:長期待攤費用 24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21600
貸:銀行存款 261600
(2)每月攤銷時:
借:制造費用 4000
貸:長期待攤費用 (240000÷5÷12)4000
4.9 輔助生產費用的核算
企業的輔助生產主要是為基本生產服務的。有的只生產一種產品或提供一種勞務,如供電、供氣、運輸等輔助生產;有的則生產多種產品或提供多種勞務,如從事工具、模型、備件的制造,以及機器設備的修理等輔助生產。
4.9.1 主要賬戶設置
企業輔助生產車間為基本生產服務而進行的產品生產和勞務供應所發生的生產費用,應合理進行分配,以正確計算產品成本。在會計核算上,對于輔助生產費用,通常是在“生產成本”科目下,分別設置“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兩個明細科目。其中“輔助生產成本”明細科目核算企業輔助生產車間為基本生產服務而進行的產品生產和勞務供應所發生的生產費用,用以計算輔助生產產品和勞務成本。
4.9.2 主要賬務處理
輔助生產費用的賬務處理通常分為兩個步驟:一是輔助生產費用的歸集;二是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
1.輔助生產費用的歸集
輔助生產費用的歸集和分配是通過“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科目進行的。該科目應按車間和產品品種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核算。輔助生產發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費用,分別根據“材料費用分配表”“職工薪酬分配匯總表”和有關憑證記入該科目及其明細賬的借方;輔助生產發生的間接費用,應先記入“制造費用”科目的借方進行歸集,然后從該科目的貸方直接轉入或分配轉入“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科目及其明細賬的借方。
輔助生產車間完工的產品或勞務成本,應從“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科目及其明細賬的貸方轉出。“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科目的借方余額表示輔助生產的在產品成本。
【例4-23】某企業10月發生下列直接生產費用:本月領用材料共計140000元,其中基本生產車間生產甲產品領用80000元,生產乙產品領用40000元;輔助生產車間生產領用20000元。本月應付生產工人職工薪酬60000元,其中基本生產車間生產甲產品工人職工薪酬30000元,生產乙產品工人職工薪酬15000元,輔助生產車間生產工人職工薪酬15000元。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領用材料時: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甲產品) 80000
——基本生產成本(乙產品) 40000
——輔助生產成本 20000
貸:原材料 140000
(2)工資分配時: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甲產品) 30000
——基本生產成本(乙產品) 15000
——輔助生產成本 15000
貸:應付職工薪酬 60000
2.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
歸集在“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科目及其明細賬借方的輔助生產費用,由于所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勞務不同,其所發生的費用分配轉出的程序方法也不一樣。
制造工具、模型、備件等產品所發生的費用,應計入完工工具、模型、備件等產品的成本,完工時,作為自制材料等入庫,從“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科目及其明細賬的貸方轉入“周轉材料”“原材料”等科目的借方;領用時,按其用途和使用部門,一次或分期攤入成本。
提供水、電、氣和運輸、修理服務等勞務所發生的輔助生產費用,多按受益單位耗用的勞務量在各單位之間進行分配。分配時,借記“制造費用”“管理費用”等科目,貸記“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科目及其明細賬。
對于這些輔助生產費用,分配方法主要有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和計劃成本法。這里我們僅就直接分配法進行說明和舉例。
直接分配法是把各輔助生產車間實際發生的費用,只在輔助生產車間之外的基本生產車間和管理部門等受益對象按其受益數量進行分配,而對于各輔助生產車間內部相互提供的產品或勞務則不進行分配。直接分配法的計算公式為:
輔助生產的單位成本=輔助生產費用總額÷輔助生產的產品或勞務總量(不包括對輔助生產各車間提供的產品或勞務量)
各受益車間、產品或部門應分配的費用=輔助生產的單位成本×該車間、產品或部門的耗用量
【例4-24】某企業機修車間主要為生產車間提供日常維護工作。10月,機修車間共發生生產成本100000元,按提供的工時進行分配,生產甲產品應負擔60%,生產乙產品應負擔40%。賬務處理如下。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甲產品 60000
——基本生產成本——乙產品 40000
貸: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機修車間 100000
4.10 制造費用的核算
制造費用是指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所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包括生產單位管理人員的職工薪酬、生產用固定資產折舊費、資源有償使用費、租賃費、修理費、機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勞保費、季節性修理期內的停工損失以及其他制造費用。
制造費用作為一種間接費用,在發生時一般無法直接判定它應歸屬的成本核算對象,因而不能直接計入所發生的產品成本中,它必須按費用發生的地點進行歸集,月度終了,再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各成本核算對象間進行分配,然后才能計入各成本核算對象的成本。
4.10.1 制造費用歸集
制造費用歸集的賬務處理如表4-6所示。
表4-6 制造費用歸集的賬務處理

【例4-25】某企業11月發生下列間接費用:
基本生產車間一般性領用材料30000元,輔助生產車間一般性領用材料10000元;
基本生產車間發生管理人員工資50000元,輔助生產車間發生管理人員工資10000元;基本生產車間計提折舊80000元,輔助生產車間計提折舊30000元。
根據上述資料,該企業應做如下賬務處理。
(1)領用材料時:
借:制造費用——基本生產車間 30000
——輔助生產車間 10000
貸:原材料 40000
(2)分配職工薪酬時:
借:制造費用——基本生產車間 50000
——輔助生產車間 10000
貸:應付職工薪酬 60000
(3)計提折舊時:
借:制造費用——基本生產車間 80000
——輔助生產車間 30000
貸:累計折舊 110000
4.10.2 制造費用的分配
制造費用應按企業成本核算辦法的規定,分配計入有關的成本核算對象: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
貸:制造費用
在生產一種產品的車間中,制造費用可以直接計入產品成本。在生產多種產品的車間中,就要采用既合理又簡便的分配方法,將制造費用分配計入各種產品成本。在實務中,制造費用的分配方法一般有下列幾種:按生產工人工資、按生產工人工時、按機器工時、按耗用材料的數量或成本、按直接成本(原材料、燃料、動力、生產工人工資及應提取的福利費之和)、按產品產量。具體采用哪種分配方法,由企業自行決定。分配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應當在財務報表附注中予以說明。
一般來說,在具有產品實用工時統計資料的車間里,可以按生產工時的比例分配制造費用。如果企業沒有實用工時統計資料,而制定有比較準確的產品工時定額,也可以按產品定額工時的比例進行分配。在機械化程度較高的車間中,制造費用也可以按照機器工時比例進行分配。其計算公式如下:
制造費用分配率=制造費用總額÷各產品實耗(定額、機器)工時總數
某種產品應分配的制造費用=該產品實耗(定額、機器)工時×分配率
【例4-26】某企業基本生產車間本月共發生制造費用300000元,按該車間生產甲、乙產品的工人工資比例進行分配(甲產品工人工資40000元,乙產品工人工資20000元);輔助生產車間發生制造費用100000元,只生產一種產品。制造費用分配及賬務處理如下。
基本生產車間制造費用分配率=300000÷(40000+20000)=5
甲產品負擔制造費用=40000×5=200000(元)
乙產品負擔制造費用=20000×5=100000(元)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甲產品 200000
——基本生產成本——乙產品 100000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 100000
貸:制造費用 400000
注意
對于季節性生產企業制造費用全年實際發生額與分配額的差額,除為下一年開工生產做準備的可留待下一年分配外,其余部分實際發生額大于分配額的差額,借記“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科目,貸記本科目;實際發生額小于分配額的差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4.11 完工產品成本的核算
通過上述對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材料費用、人工費用、折舊費用等進行歸集和分配,企業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已按費用的用途分別計入“生產成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等賬戶。
待月末,企業為了計算產品成本,還必須進行有關費用的結轉。其中,“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屬于期間費用,不計入產品成本。
4.11.1 生產成本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
月末,當產品成本明細賬中按照成本項目歸集了該種產品的本月全部生產費用之后,還應將該產品的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
如果月末無在產品,即當月生產的產品全部完工,那么產品成本明細賬中歸集的月初在產品生產成本與本月生產成本之和,就是該批完工產品的成本;如果本月生產的產品全部沒有完工,那么產品成本明細賬中歸集的月初在產品生產成本與本月生產成本之和,就是該批在產品的成本;如果月末既有完工產品又有在產品,那么產品成本明細賬中歸集的月初在產品生產成本與本期生產成本之和,還應在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之間,采用適當的分配方法進行分配和歸集,以計算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的成本。本期完工產品成本的計算公式如下:
本期完工產品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生產成本-月末在產品成本
企業應根據各自的工藝特點、在產品數量的比重等因素,選擇恰當的分配方法將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
1.不計算在產品成本法
不計算在產品成本法,即不考慮月初和月末在產品的成本,本月發生的產品生產費用就是完工產品的成本。這種方法適用于月末在產品數量很少的情況。
2.在產品按年初數固定計算計價法
這種方法適用于月末在產品數量很少,或在產品數量雖多,但各月之間在產品數量變化不大,月初、月末在產品成本的差額對完工產品成本影響不大的情況。為簡化核算,各月在產品成本可以固定按年初數核算。
采用這種方法,某種產品本月發生的生產費用就是本月完工產品的成本。年終時,根據實際盤點的在產品數量,重新調整在產品成本,以避免在產品成本與實際出入過大,影響成本計算的正確性。
3.在產品按其所耗用的原材料費用計價法
這種方法是指在產品按所耗用的原材料費用計算,其他費用全部由完工產品成本負擔。該方法適用于原材料費用在產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較大,且原材料是在生產開始時一次就全部投入的情況。
4.約當產量法
所謂約當產量,是指在產品按其完工程度折合成完工產品的產量。例如,在產品10件,平均完工40%,則約當于完工產品4件。
按約當產量比例分配的方法,就是將月末在產品數量按照完工程度折算為相當于完工產品的產量,即約當產量,然后按照完工產品產量與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的比例分配計算完工產品成本和月末在產品成本。
這種方法適用于月末在產品數量較多,各月在產品數量變化也較大,且產品成本中直接材料費用和直接人工等加工費用的比重相差不大的產品。計算公式如下:
在產品約當產量=在產品數量×完工百分比
單位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的生產費用)÷(產成品產量+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
產成品成本=單位成本×產成品產量
月末在產品成本=單位成本×月末在產品的約當產量
【例4-27】某企業基本生產車間生產甲產品,本月完工100件,月末在產品60件,甲產品月初在產品成本和本期生產費用總額為541000元,其中直接材料320000元,直接人工182000元,制造費用為39000元。材料在開工時一次投入,月末在產品完工程度為50%。按約當產量比例法計算分配完工產品成本。相關核算及賬務處理如下。
(1)計算在產品約當產量:
約當產量=60×50%=30(件)
(2)分配直接材料:
由于材料在開工時一次投入,所以應按在產品和產成品的數量平均分配,而不用計算在產品約當產量。
單位成本=320000÷(100+60)=2000(元)
在產品應負擔的直接材料=60×2000=120000(元)
完工產品應負擔的直接材料=100×2000=200000(元)
(3)分配直接人工:
單位成本=182000÷(100+30)=1400(元)
在產品應負擔的直接人工=30×1400=42000(元)
完工產品應負擔的直接人工=100×1400=140000(元)
(4)分配制造費用:
單位成本=39000÷(100+30)=300(元)
在產品應負擔的制造費用=30×300=9000(元)
完工產品應負擔的制造費用=100×300=30000(元)
(5)分配完工產品成本和在產品成本:
月末在產品總成本=120000+42000+9000=171000(元)
完工產品總成本=200000+140000+30000=370000(元)
(6)編制會計分錄:
借:庫存商品——甲產品 370000
貸: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甲產品 370000
5.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
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適用于各項消耗定額或費用定額比較準確、穩定,而且各月末在產品數量變化不是很大的產品。
采用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月末在產品成本按定額成本計算,該種產品的全部費用(如果有月初在產品,包括月初在產品成本在內)減去按定額成本計算的月末在產品成本,余額作為完工產品成本;每月生產費用脫離定額的節約差異或超支差異全部計入當月完工產品成本。
6.定額比例法
定額比例法適用于各月末在產品數量變動較大的產品,但制定了比較準確的消耗定額,生產費用可以在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之間按照兩者的定額消耗量或定額費用比例進行分配。通常材料費用按定額消耗量分配,其他費用按定額工時比例分配。其計算公式如下:
定額消耗量分配率=(月初在產品實際費用+本月實際費用)÷(完工產品定額消耗量+月末在產品定額消耗量)
完工產品實際費用=完工產品定額消耗量(定額費用)×費用分配率
月末在產品實際費用=月末在產品定額消耗量(定額費用)×費用分配率
【例4-28】某種產品的月初在產品的直接材料費用為250000元,直接人工費用為170000元,制造費用為80000元;本月內發生的直接材料費用為750000元,直接人工費用為330000元,制造費用為220000元。本月完工產品200件,每件產品的材料定額消耗量為4千克,工時定額為16小時;月末在產品材料消耗定額量共計200千克,月末在產品定額工時共計為1800小時。按定額比例法計算分配完工產品成本。相關核算及賬務處理如下。
(1)分配直接材料費用:
直接材料費用分配率=(250000+750000)÷(200×4+200)=1000在產品應負擔的直接材料費用=200×1000=200000(元)
完工產品應負擔的直接材料費用=200×4×1000=800000(元)
(2)分配直接人工費用:
直接人工費用分配率=(170000+330000)÷(200×16+1800)=100在產品應負擔的直接人工費用=1800×100=180000(元)
完工產品應負擔的直接人工費用=200×16×100=320000(元)
(3)分配制造費用:
制造費用分配率=(80000+220000)÷(200×16+1800)=60
在產品應負擔的制造費用=1800×60=108000(元)
完工產品應負擔的制造費用=200×16×60=192000(元)
(4)分配完工產品總成本和月末在產品總成本:
在產品總成本=200000+180000+108000=488000(元)
完工產品總成本=800000+320000+192000=1312000(元)(5)編制會計分錄:
借:庫存商品 1312000
貸: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1312000
4.11.2 結轉完工產品成本
“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科目的期末余額,就是基本生產中在產品的成本,也就是占用在基本生產過程中的成本,其應與所屬各種產品成本明細賬中月末在產品成本之和核對相符。企業已經生產完成并已驗收入庫的產成品以及入庫的自制半成品,應于月度終了,按實際成本:
借:庫存商品
貸: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例4-29】某企業生產甲、乙兩種產品。3月,完工入庫甲產品的實際成本為700000元,完工入庫乙產品的實際成本為600000元。賬務處理為:
借:庫存商品——甲產品 700000
——乙產品 600000
貸: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甲產品 700000
——基本生產成本——乙產品 6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