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味覺思想
  • 貢華南
  • 2241字
  • 2020-02-19 17:54:26

(二)“形”的超越與味覺思想的歷史遞進

味覺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的確立與對視覺的自覺抑制密切相關。這表現在,先秦儒道兩家自覺批評、超越以目形為基本特征的形名家,從而走上了“形而上”的精神道路。魏晉玄學家王弼等人自覺批判、超越魏晉“新形名家”,而走上了“本體”之路。對形名家的兩次自覺批判與超越,正是對視覺性思想的超越,味覺思想才在中國文化中被深度確立,并自覺廣泛地滲透中國文化的各個維度。對味覺性的自覺守護則構成中國文化之經緯。

禮崩樂壞,諸子起而救世救心?!兜赖陆洝芬缘罏楸荆厮貥闵磳ι只c分裂,主大象無形而塞兌閉門,倡味無味而歸于恬淡味覺活動的基本特征是物我距離之消弭,距離之消弭可使物我交融,但距離之消弭并不意味著彼此失去自身。對于老子,萬物到來,我以柔待之,隱退自身而給萬物提供其自由展開的空間。雖為零距離彼此交融,但我不加于物,同時不為物所加,物我各全其身,此即“味無味”?!拔叮瑹o味”即對“味”以“無”凈化之,拒絕以個人嗜好、品味為根據來味物,而是以道味物。以道味物首先是以“無”味物,即拒絕以個人欲望介入味的活動,而是讓萬物各自的味道自然涌現出來,依據萬物各自的味道來了解萬物。十章“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所謂“無疵之玄覽”統而言之指心靈,具體言之則可指所有的官能,包括味覺活動中個人嗜好、欲望之滌除。滌除之、無之,而得純凈善感之品味。人的嗜好介入,遮蔽了物的本味,也就遮蔽了物之為物的本性。保持無味,對于人來說,則意味著自身感覺不被遮蔽與損害。老子說“五味令人口爽”,指以物之味多加于人,而致使人的味覺被移易,被改變。所以,“味,無味”乃是“味”的活動展開之理想方式。簡單說,就是不以己味移易物味,不以物味移易己味。味的改變即是性德之改變,味不移易則己與物各全其性。王弼說“以恬淡為味”是指人在品味過程中,不以己味為先入之見,不以厚味為期待。無己味則遠離以己味加于物味之危險,無厚味則亦遠離取物味加于己味之虞。物味屬于物,己味守于己,物來則可在口舌之中現之,以此知一物,以此含納萬物。“味,無味”以無味味物,而物不傷人,人不傷物;以無味味人,而人與人互不相傷。。以道觀物,以天下觀天下,物我各全其性,各正其味。孔子以仁充實禮,以此使富有視覺性的禮成為有意味、文質彬彬的存在。仁為禮之本,仁構成禮之意味的根基。文質兩難,則取仁質。以禮視、以禮聽,最終落實為以仁視、以仁聽,視聽皆消除了主客距離而成為味覺化活動。

形名家以“形”為“實在”,“形”與“目”對,形名家對“形”的自覺使視覺性得以突顯。“形”具有確定的邊界,“外在性”、“確定性”(“定”)、“分割性”(“分”)乃“形”的基本特征,也是植根于“形”之“名”的基本特征。為對事物外在性、確定性、客觀性的思考打開了一條直面事物本身的思想道路。不過,外在性、確定性、客觀性的“形”能否成為事物的本質,這引起了思想家們深深的疑慮與謹慎的探索。《莊子》“游心于淡”,將“淡”作為“萬物之本”。(《莊子·天道》)基于此,《莊子》努力超越“形名比詳”,而歸于“形形者”“使其形者”。《系辭》則以“形而上者謂之道”超越了“形”。盡管被莊子(道家)、《系辭》(儒家)所超越,但形名家并未被掃蕩,形名家對確定性的思想的伸張進一步啟發了儒道兩家,并由此開創了經由“形”而致思的“形而上”思想道路。東漢末年,由曹操集團的名法之治所激發起來的新的形名家再次興起。相應地,王弼以自然、無為本,批駁“以形立物”“以形制物”“以形檢物”思想,天才般地以“所以然”的“體”批駁、壓倒“形”,從而在理論上較為徹底地超越了“形”。形名思想由此被超越,視覺被壓抑,“感而遂通”之“感”被推崇為通達事物、通達大道的真正方法。“感”即“咸”(即“五味”之首的“咸”,作為動詞,即嘗味“咸”的范式),乃嘗味的具體形態具體說,咸無心而感有心,無心之咸包括無心之物與物交合,也包括有心之人與無心之物的交合。人之感僅指后者,不過它可以區分為有我之感與無我之感。有私慮的為有我之感,無私慮的為無我之感。無私慮不即是無心,以公心感即是有心之感。咸涵蓋天地人事,指萬物中任意兩存在者之間的往來不已的交互作用,感出于人,限于人,指兩有心之人之間的相互往來?!跋獭迸c“感”的意義并不等同?!跺琛钒选跋獭苯忉尀椤案小保跋獭钡囊饬x限定在有心之感,從而突出了人在交互作用中的地位,使之具有認識論的意義。具體可參見貢華南:《味與味道》第三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它以人物之“合”為基本特征,故可說“感通”乃味覺思想的具體形態。與新的形名思想被超越相一致,“體”“味”逐步上升為普遍性方法。

對“體”的突顯同樣是經由“形”而推進的思想選擇。從以外在性、確定性為特征的“形”深入以內在性、整全性為基本特征的“體”,視覺性不斷弱化。“體”(如“一體”)以“分”的彌合為特征,它雖含蘊外在的“形”,但卻以內在之質(如血、肉、骨)為根本,因其內在無形而拒絕了視覺之接近?!耙惑w”之中諸要素為“分”之“體”,諸“體”對“一體”的重要性并不一致。依照其價值、功能之重要性,先有“大體”“小體”之分,繼而有“體”之“本、末”之說。由此,對“體”的追問朝著事物存在之根據處不斷推進。此根據既包含“物”的根據,也包含“事”及人的存在根據?!氨倔w”范疇的確立標志著對根據追問達到最高峰?!耙泽w體之”“體會”這種消除距離、直接進入“體”之內部的方法,被自覺選擇與廣泛使用。故對“體”范疇的自覺既是對“形”范疇的深入、推進與超越,也是對視覺性思想的扭轉與超越。如果說“感通”主要指向由“形”之“分”而確立的“類”界限之消除,“體會”則直入其里,把握事物之內在本質(包括“然”與“所以然”),而成為味覺思想的更高形態。

由“形”到“體”是思想由外到內的推進,也是一個遠離形式、深入實質的推進?!袄怼眲t是兩者的進一步推進。“理”原指條理,進而指事物的內在秩序,及事物間的內在關聯。如果說“形”重外在分際,“體”重內在根據,“理”則是“形”與“體”之“合”:內在根據之分際。宋儒以所以然與所當然來理解、規定“理”,并以“理一分殊”來解決一理與萬理之間的關聯,既解決了由“形”之“分”而帶來的萬物統一性問題,也解決了由“體”之“合”所帶來的萬物分際問題。由“形”到“體”到“理”所標識的乃是對事物認識由外在的分類(類)、事物內在的根據(故),到事物間內在秩序、內在關聯及對人的意味(理),這個向事物深處不斷推進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逐漸遠離視覺,深度超越視覺而推進味覺思想的過程有意思的是,有學人以“體知”來概括中國傳統思想特質,并試圖以此開啟中國哲學之未來;學界亦有以“身體”入手探究中國哲學新境者。這些努力無疑都注意到中國哲學的重“體”傳統,不過更值得探究的是,一方面,重“體”傳統乃是從形到體、從體到理大傳統之一個環節;另一方面,主導這個大傳統的乃是味覺思想。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孟子思想傳統中,“心”為“大體”,“體會”“體知”首先表現為心會、心知,其次才有“身體之會”與“身體之知”。在《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中,“心”乃“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之會乃是整個身體與外物之會,心之知乃是整個身體之知。考慮到《內經》“心,在竅為舌”之說,“體知”“身體之知”無疑乃是味覺思想之具體表現。因此,以“味”而非以“體”(包括身體,盡管身與體非一)更能彰顯中國思想的特質。如我們所知,在古典語境下,“體(物、仁、道)”有個思想前提,即“(萬物、家國)一體”觀念,或者說,有“個”而無“體”。通過“體”,人在“一體”之中承擔、展示位分,和我們一體之中的其他人、其他物,我們可以建立起認知的、情感的、道德的關聯。在當代,我們已經沒有“一體”的觀念,我們每個人有“個”又有“體”。我們對著物、對著人、對著道,我們怎么才能說體知?“體知”已經變成單向的理智的考察。以此近代認識論傳統談“體知”,盡管可以發現中國傳統的一些風格或者特性,但是也必然遺失掉更厚實的思想傳統。。對作為所以然與所當然統一之“理”的接近相應被領會為“理會”,即以性理與物理相融合而彼此相契,共同敞開。對應于“感通”通達、彌合不同的“類”,“體會”深入并敞開事物之內在根據(所以然),“理會”相應深入并敞開事物間內在秩序、內在關聯及對人的意味(事物之所以然與所當然)與“體會”“理會”相應的工夫論保證了“體會”“理會”的方向與內容。。在此意義上,“理會”乃味覺思想第三種形態。

由“形”到“體”與“理”而歸于味覺思想,這表現在以“味”“體”“理”作為分類的標準,即作為“類”的根據;并進一步以“味”“體”“理”作為“故”(所以然)與“理”(所以然與所當然)的內容與實質。味覺思想范式的推進浸透、貫通于“思”與“想”的方方面面。在中國古典數學中,“端”“體”貫通,并主導“形”而發展出“體的數學”;畫論、書論自覺由“形”而至“形而上”,終歸于“心畫”“韻味”;文論中“滋味說”“情味”說盛行;中醫藥中“性味”說綿延至今,中國古代諸學科分別完成了對視覺性“形”的超越與向味覺性“味”“象”的自覺追尋,這使味覺思想在形上、形下諸學中得以貫通,味覺思想之理論自覺得以實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始兴县| 长寿区| 宜兰市| 鄱阳县| 新营市| 乌鲁木齐县| 抚州市| 建瓯市| 蕉岭县| 六枝特区| 铅山县| 许昌市| 南京市| 大名县| 谢通门县| 安仁县| 兰考县| 常山县| 资兴市| 阿拉善右旗| 寻乌县| 建昌县| 海口市| 额济纳旗| 睢宁县| 班玛县| 临沂市| 延庆县| 广灵县| 莱州市| 台北市| 南涧| 陆良县| 涿鹿县| 舞阳县| 泰宁县| 琼结县| 砚山县| 乐至县| 青冈县| 五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