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編輯嬰兒:小丑與歷史(巡山報告1)
- 王立銘
- 3129字
- 2020-02-14 18:37:46
推薦序二 來,這邊走
1
當我還很年輕青澀的時候,我根本讀不懂沃爾特·惠特曼。我不理解為什么他能從一個仍然粗俗、狂野、偏執的國家里看出詩意。后來,我才明白,偉大一開始往往就是這樣的。
偉大一開始是混亂的,狂躁的,笨拙的,遲疑的,黯淡的,焦慮的,迷茫的,時常走錯路,時常自我懷疑,總是習慣模仿甚至抄襲,總是處在邊緣地帶,總是被人冷落和誤解。
然后,偉大要經受挫折,經歷磨難,經過轉變,才能變成被人公認的偉大。
偉大會變成有序的,沉穩的,精致的,剛毅的,燦爛的,從容的,自信的,知道自己的方向,懂得自己的力量,敞開胸襟擁抱未知,如日月在天,人皆見之,人皆仰之。
但是,還有一種偉大,就是在偉大還沒有變得偉大之前,就已經知道它很偉大,比如惠特曼。
惠特曼告訴我們:“對于要成為最偉大詩人的人,直接的考驗就在今天。”
2
想象你是一個平民,不小心闖入了一片鏖戰正酣的戰場。遠處炮聲隆隆,身邊卻是死一般的沉寂。硝煙和濃霧混雜在一起,讓你看不清方向。前方的密林深處,影影綽綽,似乎隱藏著什么。你心中慌亂,手心出汗,不知該何去何從。
這時候,一個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在你的身邊說:來,這邊走。
聽到這一句話,你心里會是什么感受?
王立銘教授的新書《巡山報告》就是要帶領像你我一樣的外行,深入到生命科學研究的一線,到能聽得見炮火的地方,親身感受真實的科學前沿。生命科學,將在21世紀爆發一場革命,而我們有幸在王立銘教授的指引下,在偉大變成公認的偉大之前,就理解它的偉大之處。
王立銘教授既是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名新銳青年學者,又像是一個隨軍記者,為我們做現場實況報道。
王立銘會教我們分辨謊言和真相。他伏在我們的耳邊,輕聲告訴我們,哪里是我方的陣地,哪里是敵方的陣地,誰是友軍,誰是叛軍。2018年,賀建奎事件剛剛發生,王立銘教授就為我們詳細做出了解讀。賀建奎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至少七對艾滋病夫婦的受精卵中修改了一個名為CCR5的基因,而且一對夫婦的雙胞胎女兒已經出生。這是一個革命性的突破,還是一次莽撞的冒險?如果說這是莽撞的冒險,那他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風險?2019年9月,北京大學鄧宏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吳昊,以及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陳虎做了一次看起來類似的嘗試,也是用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類的CCR5基因,治療一名同時患有艾滋病和血癌的男性患者,為什么科學界不去譴責他們,反而為他們喝彩呢?2019年3月5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正式批準了美國強生公司的一款新藥Spravato。這是一種治療抑郁癥的新藥。它能有效地治療頑固的耐藥型抑郁癥患者,要是這么厲害,那它算不算革命呢?王立銘告訴我們,其實,這不過是新瓶裝舊藥。它的主要成分是右旋氯胺酮,也就是氯胺酮的成分之一,而醫生們早就知道用氯胺酮治療抑郁癥了。2019年6月5日,麻省理工學院的蔡理彗公布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用閃爍的燈光照一照,就有可能治療讓全世界的大夫們束手無策的阿爾茨海默癥。這聽起來也太不靠譜了吧?王立銘告訴我們,其實,這恰恰是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一道新曙光。
王立銘會帶我們到山頭,給我們指點整個戰場的布局,為我們分析雙方的攻守之勢,詳細解釋各種可選的戰術,幫我們做沙盤推演。他講到,有個男青年患了一種奇怪的病,雖然他滴酒不沾,但總是會出現莫名其妙的醉酒癥狀。醫學上把這種病稱為“自動釀酒綜合征”。中國的幾位科學家,首都兒科研究所袁靜、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劉翟和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所楊瑞馥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有沒有可能是一種奇特的微生物,在患者體內大量制造酒精?最后,他們真找到了這種微生物,叫肺炎克雷伯菌。可是,這看起來是個很瑣碎的研究啊?不,王立銘告訴我們,很有可能,導致脂肪肝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我們體內的某種細菌,那要是沿著這種思路,或許,傳統上認為和微生物沒有關系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甚至癌癥、精神疾病,會不會都跟微生物有關?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去審視人體和微生物之間的關系呢?甚至,這個研究是否會引發一場綠色能源革命?他還講到中國特有的一種癌癥——鼻咽癌。廣東人的鼻咽癌發病概率是全世界其他地區的20倍。為什么會是這樣呢?王立銘介紹了一群來自中國和新加坡的科學家,如何遵循微生物學中的“科赫法則”,一步步搜索,最后發現兩種高危的EB病毒的傳播,貢獻了超過八成的鼻咽癌病例。這一發現不僅有科學上的意義,也蘊含著巨大的醫學價值和商業空間。
王立銘會教我們如何自我保護:為什么要戴鋼盔,怎么避開雷區,怎么尋找掩體。比如,他告訴我們,隨著人的壽命的提高,患阿爾茨海默癥的比例也會提高,到了90歲,會有50%的老人患這種病。怎么辦?他告訴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防治方法。又比如,基因測序成了新的“風口”,要是有商家邀請你去做基因測序,你要不要去?如果參加了基因測序,你又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基因信息?有哪些陷阱和誤區?在這本書里,你都能讀到。
3
當然,我們不是在科研前沿沖鋒陷陣的戰士,經歷了一次難忘的戰地之旅,我們還是要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但回想起王立銘帶領我們做的這次難得的體驗,我們還是會有不一樣的新的感悟。
你會學到演化算法的真諦。王立銘可能隨口一說,但卻能點撥我們這些懵懵懂懂之人。比如,他在講到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關于小猴子攜帶人類MCPH1基因的研究時,宕開一筆,為我們講述了人類的大腦發育。跟地球上絕大多數動物不同,人類大腦的發育主要是在出生之后完成的,從嬰兒到兒童,再從兒童到青少年,要一直到青春期才結束。生命科學家告訴我們,這不是一件壞事,恰恰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發育緩慢,才使得我們可以擁有尺寸更大、可塑性更強的大腦。不知道你讀到這里會有什么感想。我想到的是,這不正好是對我們的一個警醒嗎?當人人都想著更快,信奉的都是“唯快不破”時,生命科學告訴我們,還有一種更持久的策略是:比慢。
你會觀察到科學的洋流。生命科學盡管會帶來一場革命,但所有的革命在爆發之前都會有很長的潛伏期。沿著王立銘指給我們看的那個方向,你會看到,哪些領域是最容易在未來出現突破的。比如,他講到了基因測序,也講到了各國對基因信息的保護,這將成為各國爭奪的科技制高點,其重要性絲毫不亞于芯片或是航空母艦。比如,你也能了解到,有很多中國人高發,甚至中國人特有的疾病,比如鼻咽癌、乙型肝炎、容易通過淡水魚傳染的華支睪吸蟲,以及曾經肆虐過的SARS。中國的生命科學家,需要特別關注這些中國人群特有的疾病和健康問題。
你會體驗到學術的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學術界亦然。不得不說,王立銘的書里講了很多學術界的八卦。這是披著八卦的糖衣,為你送來了科學的炮彈。在他的故事里,有膽大妄為的小丑想要扭轉歷史,也有懷有良知的科學家堅守底線,有誤打誤撞的發現引導醫學的改變,也有商業對科學的入侵和污染。當背后的人性突顯出來之后,我們反而會覺得,科學離我們更近了。
4
《巡山報告》是一個系列。王立銘承諾,要一直寫30年。
我總算有了一個伴。2018年,我給自己定了一個長期的研究計劃,打算每一年寫一本書,記錄中國從2019年到2049年這30年的變化。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個漫長而寂寞的朝圣之旅,沒想到很快就有了同行者。
在未來的30年,可以預見,中國的科學研究將厚積薄發,王立銘這一代年輕學者將見證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他們會站在全世界的科學研究前沿。偉大在被公認偉大之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偉大。當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在巴黎街頭晃蕩的時候,他們肯定不會去想,自己已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了。當時,人們都覺得歐洲才有文化,美國不過是個暴發戶。然而,事后去看,我們知道,那時,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已經寫出了自己最優秀的杰作,他們當然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
我們不必著急。路要一步步走,風景要一起去看。
何帆
《變量》作者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