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大眾自我心理評估及實用心理防護手冊
- 胡文婷
- 1883字
- 2020-02-12 14:40:27
(一)常見的不良心理反應及心理創傷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一夜間,街上的行人紛紛戴起了口罩,這成為了街邊一道特別的風景。隨著“武漢封城”的消息傳來,各大城市也紛紛警戒起來,取消各種大型活動,嚴格控制人口流動。2020年的這個春節變得非比尋常,各大城市顯得格外安靜,昔日人潮涌動的大街上變得空蕩蕩的,整座城市好像被人按下了暫停鍵。
雖然大多數人因為疫情而“宅”在家里,但電視上、手機上的疫情動態總是讓人心神不安。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往往對危險信息更加敏感,會投入更多的注意力,這是因為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類演化出了對潛在危險的敏銳性。如同心理學家鮑邁斯特所說:“壞比好要強大得多。”人們對損失的負性情緒體驗比同等大小的收益所帶來的正性情緒體驗更為強烈。這就決定了與普通信號相比,潛在的危險信號更能吸引我們的注意。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信息在網上呈現爆炸式傳播,此類信息讓我們產生了時刻關注的欲望。情緒越緊張,欲望就越強烈,繼而陷入“越關注越緊張,越緊張越關注”的惡性循環中。
我們的身體健康面臨危機,與此同時,我們所有人也在共渡一場心理危機。通常我們可能會出現以下不良心理反應。
認知層面: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對自身體征的變化非常敏感;增強了對自我防護的意識;對別人、對自己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等行為或癥狀十分在意;容易將身體的各種不適與“新冠肺炎”聯系起來;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思維辨別能力下降,容易相信與疫情有關的謠言。
情緒反應:情緒起伏較大,對于疫情相關的新聞非常敏感,容易過度緊張、焦慮、恐懼;容易產生悲觀情緒,擔心疫情無法控制;敏感脆弱,容易流淚;容易煩躁,易激惹;情緒暴躁,對疫情相關的負面信息感到憤怒。
行為表現:反復查看與疫情相關的信息;產生強迫性行為,反復洗手,頻繁測量體溫,過度消毒;情緒消沉,郁郁寡歡;與他人的交流減少;作息不規律,生活懶散;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易沖動,行為莽撞,坐臥不安,與家人產生沖突。
機體反應:出現輕微的胸悶、氣短、胸痛、頭痛、食欲下降、腹脹、腹瀉、尿頻、出汗、肌肉緊張、發抖、全身乏力;有時會出現心慌、心悸等;睡眠差,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淺、早醒、多夢且多噩夢;甚至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體溫異常等情況。
出現這些不良心理反應是無可厚非的,這提醒我們可能身處某種危險中。重要的是我們要識別自己是否出現了某種不良反應并通過有效的方式進行干預,以降低持續的不良反應給我們造成的負面心理影響,降低出現心理創傷的可能性。
心理創傷一詞最初來源于希臘語“損傷”,既可指由某種直接的外部力量造成的身體損傷,也可指由某種強烈的情緒傷害所造成的心理損傷。關于心理創傷的定義,國內外尚無統一的定論。國內學者傾向于認為心理創傷是一種復雜的、強烈的內在負性情緒反應,不一定會被個體意識到或直接表達出來,這樣的情緒反應會使個體處于一種無助的狀態,阻礙個體發展應對環境的功能。而國外學者認為,心理創傷是身處威脅性環境因素與個體防御機能之間失衡的經歷,伴隨著無助和無法預料感,并因此持久地對個體自身及周圍世界的理解產生動搖作用。
總而言之,無論是國內學者注重從社會適應的角度去考慮來訪者的負性情緒反應、無助心理狀態等是否阻礙個體適應環境的功能,還是國外學者關注外部因素和內部機能之間的失衡狀態對來訪者理解世界所產生的消極影響,他們都會關注心理創傷作用于個體本身,而個體無法應對時所產生的無助狀態。換言之,如果某種創傷無法達到讓個體產生無助狀態的程度,那就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創傷。
從這個視角來看,目前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場疫情,對于有些人來說可能會造成心理創傷,而對于有些人則不會。這取決于個體自身的狀態能否承受以及有效地緩解和調節,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創傷對自身的影響。
關于這一點,朱迪思·赫爾曼在《創傷與復原》中也曾對心理創傷下過類似的定義:受害者在壓倒性的力量下陷于無助,從而形成一種強烈恐懼、失控和面臨毀滅的感覺。如果用語義分析法對句子進行關鍵詞劃分,保留主謂賓,也就是:創傷是受害者的感覺。這就意味著創傷并不由發生在外界的源源不斷撲向受害者的事情而決定,而是這件事作用于受害者后對給受害者帶來的感受是否是恐懼的、失控的、毀滅的。換句話說,是否是受害者當時可以承受的。從這個層面來看,創傷是指超出常人心理承受能力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心理機能的破壞,使人產生無助的感覺。
希望通過對本書的學習,大家能夠重視不良心理反應和心理創傷的存在,關注而不是壓抑自身的心理感受,學會有效地對自我心理狀態進行評估,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創傷對自己身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