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大眾自我心理評估及實用心理防護手冊
- 胡文婷
- 2519字
- 2020-02-12 14:40:30
(十)應激相關障礙:創傷后的應激障礙
應激相關障礙是指在應激事件刺激下所產生的一種精神障礙,即一些突如其來的,并給人們的心理及生理帶來重大影響的災難事件所造成的創傷。如汶川大地震、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后,很多幸存者發展為創傷后應激障礙。這次疫情使得部分人正在經歷應激相關障礙,需要我們特別予以關注。
通常,應激障礙主要分為三大類: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與適應障礙。
1.急性應激障礙
急性應激障礙,是指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創傷事件或者嚴重的精神打擊后,所產生的應激性的反應,持續時間一般是一個月左右。
在創傷環境下的人往往伴隨著這樣一系列的情緒體驗:首先是強烈的恐懼情緒,同時行為上伴隨著一定的盲目性。因為創傷環境或是創傷事件激活了他的恐懼情緒,他就會表現出極度恐懼,表情呆滯、麻木,以及呼之不應、毫無感知的內心僵直狀態。如果擺脫了創傷環境,癥狀往往也會隨之好轉。目前正在經歷的疫情,使得部分人處于這種急性應激狀態,因此,如果出現了某種不良心理反應,也不用過度緊張,隨著疫情得以控制,人們脫離了這種環境,心理狀態也會得以緩解。需要說明的是,這次疫情給人帶來的身心傷害,人們是有能力進行自我調節的,因此,一旦出現了某種急性應激障礙,可以借助自我調節或者尋求專業人士的方式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2.創傷后應激障礙
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指人們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創傷事件之后所產生的應激反應,例如,火災、洪水、地震、車禍等天災人禍,或是遭遇強奸、目睹他人死亡等創傷事件所誘發的負性心理反應。一般而言,創傷后應激障礙與急性應激障礙在形成時間上有所不同。急性應激障礙是在創傷情境下即時產生的一種應激機制,而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指在經歷了創傷事件并持續了一段時間后才發展出的病理性的因素,病程持續時間至少是3個月,甚至更長。關于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研究,起源于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部分經歷了災難的幸存者出現了一系列的創傷后應激反應,這也是《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的一個新的障礙群。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一般臨床表現為:
(1)反復重復創傷時的痛苦體驗而持續性產生的一系列應激反應,是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典型表現。一般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人往往會不自覺地反復回想當時的創傷場景,或是做有關的噩夢,半夜驚醒;或是產生一系列錯覺或幻覺,等等。患者仿佛仍然身處當時的創傷場景中,并會產生一些身臨其境的身體反應,例如出汗、面色慘白等。而這些都會對患者的生活產生一些持續性的影響。一位經歷了汶川地震的居民感嘆:“我現在不敢讓自己停下來,當我停下來,我腦海就會浮現地震中那些血淋淋的場景。”這位居民提及的那些場景即為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情境再現。
(2)出現回避行為:主要表現在患者長期、持續地回避與創傷經歷有關的事件或場景,拒絕參加相關的活動,回避創傷的地點、與創傷相關的人或事。有的患者甚至出現選擇性遺忘,不能回憶起與創傷有關的事件細節。如經歷火災的幸存者,可能自火災以后就會特別害怕看見火,也害怕看見與火相似的亮光,即對火產生一系列的回避行為。毋庸置疑,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的正常生活。
(3)警覺性增強:患者常常伴隨著入睡困難或睡眠不深、易激惹、注意力集中困難、過分擔驚受怕等一些反應。因為這樣的反應對于他們而言,能夠對外界的事物保持一種自我防御狀態。有的患者甚至會出現濫用藥物、暴力性攻擊行為,更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自殘,甚至是自殺行為。例如一些經歷了“二戰”或“越戰”的老兵,大都有自殘行為,如酗酒等,甚至有自殺傾向。
研究表明,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患者中,兒童與成人的臨床表現不完全相同。兒童在重復創傷體驗方面表現為夢魘、害怕與創傷有關的人或事;在回避行為方面,兒童身上常常表現為對于分離的焦慮,變得非常黏人,不愿意離開父母;在高度警覺方面,兒童身上常常表現為過度的驚嚇反應、高度警惕、注意障礙、易激惹或暴怒、難以入睡等。另外,部分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兒童,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會發生一些改變。有一個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孩子表示,他不想再讀書了。當問及原因時,他回答因為他們班學習成績最好的一個同學在地震中喪生了。這也可以看出,創傷性事件及一系列打擊會影響患者看待問題的視角,從而影響他們的價值觀。
創傷后應激障礙會給人造成持續性的影響,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目前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的醫務人員及其他工作者的心理狀態。長時間高強度地工作,每天面對被感染的病人,他們需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也更容易發展成創傷后應激障礙。同時,正在被隔離的人若經歷了親人因感染而離世的打擊,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對象。
3.適應障礙
適應障礙是指在明顯的生活改變或環境變化時所產生的抑郁、焦慮等一系列心境反應,同時還伴隨著一定的適應不良行為障礙,如不愿與人交往、退縮等,以及一定的生理功能障礙,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適應障礙也就是指在特定生活事件之后所產生的適應不良現象,從而導致適應障礙,而這些生活事件主要包括居喪、離婚、失業或變換崗位、遷居、轉學、患重病、經濟危機、退休等。
適應障礙發病往往與生活事件的嚴重程度、個體的心理素質、心理應對方式、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支持等因素有關。也就是說,應激源的存在并不是導致適應障礙的唯一因素,其還與患者的人格特質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如存在人格缺陷的人更容易在應激源的作用下誘發應激相關障礙。另外,社會適應能力是評估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一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很強,即使他在生活中遭遇了一系列負性生活事件的打擊,可能會產生短期、輕度的焦慮和抑郁,但是他也能很快地調整適應過來。而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有一些社會適應能力差的人,他們的心理健康指數不高,例如過度敏感、過度焦慮、過度抑郁等,這類性格有缺陷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社會適應障礙。
疫情暴發期間,那些因為各種原因暫時無法回家而羈留在外的人,或者是因為患病而被隔離在外地的確診病患,他們可能會產生適應障礙。他們被迫需要適應另外一個新的環境,這需要有較強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調節能力。這些人也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對象。
希望大家結合上述自我心理的評估原則及類型,關注自身的心理狀態,守護心靈的凈土,做好心理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