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蹣跚的第一步——唐胥鐵路
- 大國速度:艱難起步
- 楊紅光
- 9805字
- 2020-02-12 10:04:16
朱其昂的經歷
唐胥鐵路最初是為了洋務派企業——開平煤礦運輸煤炭而專門鋪設的,而提及開平煤礦,就不得不提及為洋務企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一批官僚和商人。在極度缺乏人才的年代里,閉關鎖國產生的巨大影響使得中國很難與洋商進行溝通。因此,了解洋商商業運作模式,同時懂得外語,又與洋商接觸比較頻繁的這批商人,成了創建和運作洋務企業最稀缺的人才。這批商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完全從事股份制外貿商業的人,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淵博的學識,成為時代的掌舵者。這其中,就有洋務企業輪船招商局的主要負責人朱其昂和他的繼任者唐廷樞。
朱其昂,字云甫,是寶山(現上海市寶山區)人。寶山距離上海市區不遠,十里洋場,有著與內地不同的風情和商機。上海開埠以后,頻繁的南洋貿易急切地需要有人負責貨物的往來運輸。朱其昂的家族正是往來南洋與上海之間,經營沙船、負責運輸的商人。沙船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船之一。這是一種船底平且寬的船只,因為底座比較穩,所以不畏懼風浪。明朝的時候,沙船基本上在上海到天津一帶往來。到了清朝的時候,對船體進行了改良,因此沙船可以適應南洋的海事情況。歷史上有“沙船往來,每歲數以千計”的記載。那些在沙船上工作的水手多半沾親帶故,不為親人也是好友,有些甚至代代相傳,他們駕駛沙船在海上航行的技術非常嫻熟,能夠保證貨物平穩運送到目的地,其中信譽最好的又數朱其昂的沙船船隊。歷史記載,到了1840年,黃浦江和東海上的沙船鱗次櫛比。有“舳艫相接,帆檣如林”的說法。特別是從魯南、蘇北地區到閩南、兩廣地區的貨運,每天往返的船只多達上百艘。上海,就是在這些略顯笨拙的帆控沙船販運貿易依托之下逐漸形成的。
朱其昂擁有上海沙船貿易之中最多的市場份額,隨著清政府的不斷開放,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他與傳統的商人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傳統有四民之分:最高貴的是讀書人,被稱為“士”;其次是農民,他們為國家保證了糧食的安全,而且勤勉本分;再次是手工業者,無論是官營手工業還是私營手工業,他們都老守匠籍,將自己的手藝世代傳承下去;最后才是商人,他們總是能夠迅速積累財富,有時候為了爭奪利潤違反孔孟之道,最令統治者不放心的就是這個階層,因此歷來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將商人的地位壓制在最底層。在這種強大的思想觀念影響下,大多數的商人用商業貿易的辦法積累了財富之后,往往想到的就是要改變自己的商人身份,用自己積累的財富去購買土地,做回一個農民,以免遭人歧視。正所謂“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但是這種資金回流土地的方式不利于資本的積累,土地投資影響了擴大再生產的進程,這是中國近代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順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朱其昂作為一個舊時代出身的商人,完全摒棄這種做法。他以實業發家致富,同時很快地將自己的資本投向了金融領域。讓產品生錢,完全不及直接讓錢去生錢來得容易和便捷。因此從咸豐十年(1860)開始,朱其昂與美國的商人合伙開設洋行,并且開設票號。票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今天銀行的雛形,它由山西商人首創,主要進行兌匯業務。由于長途販運貿易的興盛,傳統的鏢局已經不能滿足商人們遠距離攜帶巨額錢財所必需的安全,因此全國范圍內連鎖的票號開始出現。起先,票號是由幾個著名的大商業家族一起聯合創建的。譬如說有商人從山西出發,將貨物運往東北,并且在東北賺到了一大筆真金白銀,那么為了避免回程上攜帶錢財的不便利,他可以選擇將錢存在某個票號的關東分號里,這個票號要出示一個存款的憑證。等到商人從東北回到山西,就可以在山西當地的票號里出示憑證,領取現銀。票號在這中間收取一定的費用,作為自己經營的利潤。
商人多半倒買倒賣,有的商人倒賣糧食,有的商人倒賣食鹽,但是這些都不如直接倒賣銀錢來得方便。朱其昂的資本由此快速地翻了幾倍。這時候,傳統商人的訴求在他身上體現出來。單純地有錢顯然是不夠的,還要有權力,傳統商人認為,權力和錢財可以相互支撐著發展。朱其昂因此花錢捐了一個官來做,后來做了浙江候補同知及海運委員。
清末,經歷了鴉片戰爭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等一系列戰爭的清政府,國家財政格外困難,為了緩解財政危機,統治者想出來一個直接的辦法,那就是賣官鬻爵。這個辦法雖然快速地解決了政府缺錢的問題,但是沒多久,就產生了它的弊端,那就是賣出去的官位和實際空缺的官位數量不符合。賣出去的官位數量多,而空缺的官位數量少。于是政府巧立名目,管那些花了錢,但是暫時沒有官當的人稱為候補官。花錢買了個道臺,沒有空缺,就叫他某道的候補道;花錢買了知府,沒有空缺,就叫他某府的候補知府。朱其昂將花錢買官看作一種投資,花錢買一個能夠利用財富結交清政府大員的機會。商業巨子的眼光是獨到的,他的付出很快就得到了回報。
同治十一年(1873),李鴻章想要策劃成立輪船招商局,從事客運和漕運等運輸業務,并且李鴻章把首選目標放在了長江沿線。這個任務非常艱巨,因為在當時,長江的客運和貨運被外國商人占據,幾乎壟斷。壟斷企業之所以為各個國家所遏制,主要原因在于,一旦某個行業形成壟斷,那么價格、成本、產品的質量將全部由它控制,影響非常大。在這種情形下,朱其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向李鴻章表示,愿意以身家擔保,負責輪船招商局的融資。
同年,朱其昂走馬上任,他負責制定了輪船招商局的各項章程和規則,在官督商辦的體制之下,向社會公開集資。輪船招商局的日常行政管理、商業模式、船只數量、股份制度、購買商業保險和前期的每一筆業務,都是經朱其昂之手確立下來的。朱其昂在金融領域頗有經驗,但是發行股本向社會集資,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事情。第一次融資讓朱其昂有些不知所措?,F代企業中,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往往獨立劃分,而當時的中國,商業模式并不完善,朱其昂既要對外負責招商工作,又要對內負責管理工作,行業新、架子大,一時之間也沒有合適的幫手,因此,輪船招商局在創辦前期經歷了巨大的困難。
朱其昂苦苦支撐了一年,到了第二年,李鴻章終于找到了合適的人來幫助朱其昂,這個人就是唐廷樞,朱其昂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企業的招商融資上。
唐氏兄弟的才華
唐廷樞初名唐杰,出生于1832年,比李鴻章小九歲。他生在開風氣之先的兩廣地區。在漫長的閉關鎖國的年代里,廣州的十三行是清政府上下唯一一個能夠有機會和外界接觸的地方,因此廣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是吸收西方思想和文化最便捷和最飽滿的地方。近水樓臺先得月,兩廣地區的人因為長期受熏陶,很大一部分人做了承接中外貿易的業務,成了中間商。而隨著中外貿易的升級,中間商要負責的生意越來越多,市場也越來越大。他們以個人或者家族經商的形式積累了相當大的一筆財富,逐漸成為了一個新的階級——買辦階級。唐廷樞的家族祖居之地毗鄰澳門,祖上四代都與外商接觸頻繁,到了他和他的哥哥唐廷植這一代,也自然而然地接替了家族的事業,成為了買辦。
1842年,唐廷樞十歲,《南京條約》簽訂,毗鄰家鄉的香港被劃歸英國。唐廷植、唐廷樞在香港的教會學堂接受英文教育。這樣的教育背景使他們都掌握了一口好英語,與外商溝通越發順利,事業也越做越大。二十多年以后,人近中年的兄弟兩人甚至合寫了一本買辦專業英語教程《英語集全》,來為那些涉入買辦行業不久的年輕人指路。
兄弟兩人不僅情誼深厚,更是商場上的可靠戰友。從1861年起,唐廷植任上海海關的首席翻譯。當時,上海已經開埠近二十年,街巷風情和人民的生活習慣等方方面面都開始受到西方的影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海海關作為當時中國最重要的進出口行政中樞,其任務繁重、復雜可想而知。唐廷植在這個職位上受到了很大的歷練,為他日后的經商積累了重要的經驗。當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非常器重唐廷植,讓他參與很多大宗的并購和融資活動。唐廷植中英文俱佳,商業思維也非常清晰,一時之間在上海海關的地位很高,前途非常光明。
可是好景不長,1864年,唐廷植因為在任上收受賄賂被銳意改革的上海道臺丁日昌逮捕收監,涉案金額為五百兩。與唐廷植、唐廷樞兄弟在同一時代的曾國藩十八個月的俸祿大致為五百兩銀子,可見五百兩完全不是一個小數目。按照清朝的法律,唐廷植此次貪污的數額大,應當斬首。人到了丁日昌的手中更是毫無獲救的可能。丁日昌是潮汕人,為人樸實清廉,嚴厲明察,是中國近代洋務運動中的著名官員。丁日昌本來是曾國藩的幕僚,后來受到李鴻章的青睞,李鴻章奏明皇帝,特地將丁日昌調往上海,方便負責洋務運動在上海的企業。丁日昌一到任便大力推行改革,嚴懲貪污腐敗的風氣。晚清時期,地方官員和身居要職的中央官員貪污,根本不是一件稀罕的事。赫德本人,作為海關總稅務司,在中國幾十年的時間里,也積攢了五百萬兩的白銀,以分贈親友的方式中飽私囊。唐廷植與赫德貪污的區別在于,赫德的貪污時間戰線拉得很長,并且他是海關實際意義上的一把手,可謂手眼通天。而唐廷植則顯得不是那么智慧,他要詐上欺下,為了瞞住貪污的事實要打點的人非常多,這就使得他成了丁日昌抓貪污的典型,一下子撞在了槍口上。赫德對他的貪污既氣憤又無奈,氣憤的是,唐廷植本來就受到重用,薪資待遇好過同事許多,在這種情況之下,他的單筆贓款居然達到五百兩之多;而無奈的是,他始終器重唐廷植的才華,唐廷植犯下過失,他不忍心棄之不顧。他與唐廷樞為了唐廷植的事情多方奔走。封建王朝的地方監獄非常黑暗,很多犯人往往活不到問斬的日期就在監獄里被折磨致死。獄卒欺壓犯人,想從犯人身上榨取錢財,于是就拼命毆打犯人,經常打得犯人大聲疾呼、血肉橫飛。在這種情形下,唐廷植能挨到獲救出獄的日子,想必是唐家上上下下打點的緣故。
唐廷植的獲釋,乃當時人才奇缺所賜。負責主持洋務活動的丁日昌當時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商業并購案。有一家鐵廠,叫作旗記鐵廠,當時屬于美國的一個商人。旗記鐵廠當時的技術是很先進的,它可以制造各種型號的鐵船、子彈和槍支,是當時整個上海規模最大的鐵廠。旗記鐵廠當時準備出售,而洋務運動的理念是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強大和繁榮自己,正所謂“師夷長技以自強”,收購旗記鐵廠是學習和吸收西方企業的技術經驗和品牌信譽的關鍵動作,可是具體去談判的人手不足,一籌莫展之際,丁日昌想到了關在獄中的唐廷植。
1865年6月,唐廷植以低于要價五分之三的價格將這一大型收購案談妥,不僅僅為自己擺脫了牢獄之災,更為近代化的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旗記鐵廠并沒有作為一個平凡的鐵廠存在,它是后來著名的江南制造總局的前身。近代化是由中興的幾位名臣策劃籌謀的,而具體實施起來,則需要處在一線的雙語金融人才,唐廷植就是其中的一個。1873年,唐廷植接任自己的弟弟做了怡和洋行的總買辦,1884年任輪船招商局的董事??傮w上來看,唐廷植為中國近代化的企業走向正軌、實現盈利,做出了不可小覷的貢獻。
而相比哥哥,弟弟唐廷樞則謹慎、穩重了許多。從1851年起,唐廷樞一直接觸外商,從事翻譯和投資的工作。他不僅做中外貿易的中間商,為外商和中國商人擔任溝通的翻譯,同時也將自己的資金掛靠在外商的公司,享受優厚的分紅。這種初步的自我理財使唐廷樞最早地了解到股份制公司的運營模式。在他事業的鼎盛時期,唐廷樞一人的股金甚至占到洋行全部資本的四分之一,是外商企業中舉足輕重的中國大股東,且有資格以股東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行使決策的權利。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地位的提高,唐廷樞已經做到可對外商施加自己的影響。外商因為他經驗豐富、了解中國的民風國情,也非常崇敬和依仗他,他已然成了外商能夠獲得華裔商人信任的金字招牌。
1873年,唐廷樞四十一歲,在怡和洋行做總買辦,這一年是他人生之中重要轉折的一年,也面臨一個重大的機遇。在這之前,唐廷樞都是以職業買辦的身份出現,接觸的人也以外商、華商為主。而這一年,他被正求賢若渴的伯樂李鴻章發現,由此,他的交際范圍擴展到了官僚的圈子。洋務運動進行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已經逐漸從洋務軍工業走向洋務民用業。洋務企業開始將自己的產品投放市場,而不是簡單地局限于軍用。洋務企業開始從投放市場獲得利益的角度出發,逐漸向近現代完善的大型企業轉型。這個轉型意義重大,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在其中醞釀而生,隨之而來的是,一天比一天強大的民族資產階級有了發聲的機會,他們一心想著改良或者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他們也是最早的一批以振興國家、保留種族為己任去發展實業的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本家。
在轉型的路上,輪船招商局的改組是最先出現的問題,這個艱巨的任務落在了唐廷樞的頭上。
唐廷樞一改之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作風,他憑借在怡和洋行長期的工作經驗,很快將公司內部財務和融資關系做了理順,對內整頓財務、明確分工;對外融資定利、招攬投資。輪船招商局一切按照洋行的建制進行,在其章程之中明確“輪船之有商局,猶外國之有公司也”,表明二者除了名稱不同以外,其內涵意義、作用,是完全一致的。在對外融資的過程中,輪船招商局將所需資本分為等份向社會集資,第一次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股東憑借所有權向輪船招商局索取紅利,而具體的運營則由輪船招商局來負責。輪船招商局是一個劃時代的企業,其籌資方式在近代中國是嶄新的。凡是購買輪船招商局股份的股東均可以獲得紙質的股票,股票可以在社會上自由流通轉讓,但不可以要求輪船招商局重新進行贖買,也不可以任何理由和形式退還。同時,股東按期憑票計息,分文不差。
輪船招商局是相對成功的,它在當時的很多重要領域都有投資。譬如在傳統的交通運輸方面,輪船招商局創建了輪船公司,負責經營長江沿線的運輸。因為取得了政府的貸款,同時有政府的大宗訂單,生意在一段時間里很興旺,甚至超越了一直雄踞長江運輸的英國太古洋行。在礦產方面,輪船招商局投資創辦了開平煤礦,后來改稱為開平礦務局,建立于河北唐山,是唐山作為工業基地之開始。在新興的行業之中,輪船招商局投資創辦電報局;在金融領域里,輪船招商局創辦銀行、保險公司、保稅倉,今天的招商銀行就是由輪船招商局奠定起來的。輪船招商局不僅僅承擔企業盈利的基本職責,同時還承擔振興地方教育、培養科技人才的社會責任。為了助力高等教育,輪船招商局投資創立學校。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學,就是百余年前,在輪船招商局的投資之下創辦起來的,當時叫作南洋公學。
輪船招商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證明了唐廷樞作為職業經理人的才華與能力。1876年,這位重要的奠基人離開了自己奮斗的崗位,來到北方專門負責開平礦務局(即開平煤礦)的籌辦與運營。從無到有、從南到北、前赴后繼,唐氏兄弟為中國的近代化夯實了基礎,為清政府的統治延長了壽數。
開平礦務局
“窮則思變”,這是一句古老的諺語,它來自于中國歷史悠久的一部哲學經典《易經》。這句話告誡人們,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不應輾轉憂愁,而應當另辟蹊徑,去尋求新的契機?!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闭f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在內憂外患的十九世紀中葉,一些以官僚為主的知識分子遵循著祖訓,開始在內外交困之中思索,試圖尋求一條新的出路。在布滿荊棘的漫長求索路上,“師夷長技以自強”“師夷長技以求富”成了民族思變的方向。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中國的一批有識之士,主要是以“同治中興”的幾位著名大臣為代表的洋務派,他們聯合起來決定創辦近代軍事、民用工業,同時涉足金融和教育領域,爭取由表及里、由外到內,通過走學習、模仿的道路,來創建自主承辦、自主設計、自負盈虧的近代中國企業。這不僅僅解決外國產品壟斷、中國白銀外流的問題,同時也解決核心技術稀缺的問題,將一部分勞動力從擁擠的耕地上解放出來,投入到工業生產的領域之中,緩解社會矛盾和統治壓力。開平礦務局由此創立,它由輪船招商局投資,規模大、資源多,在創辦的前期和中期發展非常迅速。
開平礦務局,因為其公司地點在開平鎮而得名。開平鎮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至今仍然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開平鎮是一個富裕的煤產地,明清以來,開平鎮一直以礦業立身,并且憑借它豐厚的資源博得了洋務派官僚的注意。1876年,開平煤礦作為一個重要的商機進入到北洋大臣李鴻章的視野里。當時洋務派掌握中的軍工企業迫切地需要煤炭作為原料,建設中國人自主自辦的煤炭工廠可以形成一條獨立的產業鏈,這對于在近代化的進程中舉步維艱的清政府和國民都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開平礦務局的建設勢在必行。
1876年,李鴻章命令當時任輪船招商局總辦的唐廷樞到今唐山市開平鎮一帶去做礦產調研。唐廷樞到達以后經過考察,得出開平鎮一帶蘊含淺層、優質的大量煤炭的結論,認為如果每年開采煤炭十五萬噸,開平煤礦至少可以獲利七萬五千兩白銀,成本低、收效大,非常值得投入。于是,注資創建開平礦務局的事情進入了輪船招商局的視野之中。1876年開平礦務局開始籌辦,由唐廷樞具體負責。1877年夏天,唐廷樞帶領手下制定出《直隸開平礦務局章程》,像當年為輪船招商局融資招商一樣,再次為開平礦務局招商引資。經過一年的宣傳和經營,開平礦務局于1878年正式成立,隨即開始生產。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投產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期煤礦被美國人騙取,開平煤礦的煤產量逐年遞增。這是一個一度有著三千名員工的大廠,1881年即產出優質煤三千六百一十三噸,僅僅隔了一年,煤礦的采礦率就提高了一倍,到了1883年,開平煤礦的煤產量已經達到了七萬五千噸。開平煤礦和所有的洋務企業一樣,在政策上享有最優厚的待遇,經??梢缘玫絹碜哉馁J款、稅收減免等扶植和照顧,同時,來自政府的大宗訂單更加保證了開平煤礦的產品銷路。因此,開平煤礦的發展是呈指數遞增的,投產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到了光緒二十四年,也就是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四起的公元1898年,開平煤礦的產量已經超過七十萬噸。企業的收益不斷擴大,招來的投資也不斷增多,企業設備的更新換代頻繁,員工的待遇和福利相對其他企業優厚,同時獎勵技術進步和發明創造。到了十九世紀末期,它已經是洋務企業中成效最為顯著者之一。它的資產雄厚,是近代洋務企業的典范。
于是到了十九世紀的第九個十年,開平煤礦的業務已經發展到了近及天津、中到煙臺、遠達上海的程度。長途販運使得煤炭所需要的交通成本大大地提高,企業開始逐漸從依賴產量轉變為以市場為核心。初創時期擔心的生產不夠,至此,已全然沒有。1879年,唐廷樞請示李鴻章,希望能夠實現海陸聯運,將開平煤礦生產出來的優質煤炭經由鐵路運到港口,然后再轉水路,遠銷至南方,甚至走出國門。李鴻章因此奏請朝廷,希望朝廷能批準建一條史無前例的商用鐵路。不出所料的是,這條商用鐵路遭到了當時在朝的頑固派的大肆批判和反對。李、唐二人鍥而不舍,反復為開平煤礦請命,最后終于從朝廷獲準修建,這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近代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就在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的1894年,開平煤礦繼續發展業務,在塘沽、天津、上海等地建立了專用的碼頭和物流中轉站,當時稱為堆棧。
開平煤礦的鼎盛時期是輝煌燦爛的,然而它的結局是典型的封建企業的結局,不是被西方人掠奪,就是被頑固派壓制。1892年十月,一生為近代化企業謀劃的唐廷樞病逝,由當時的江蘇候補道張翼來繼任開平煤礦的總辦。晚清時期的官僚體系冗余臃腫、尾大不掉,其中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捐納而成的候補官僚數量過多。另外,這批官僚之中相當大一批人沒有太多的文化素養和施政能力,這批官僚嚴重地稀釋了行政體系的效率。張翼就是這樣的一個官僚,他接手開平煤礦以后,經營不善,導致礦務局入不敷出,遭到了虎視眈眈的英國商團的資本滲透。
1900年,這一年是舊歷的庚子年。兩年前開始的義和團運動到了這個時候已經鬧出了很大的禍端,成為清政府迫在眉睫需要處理的事情。義和團的團員們對一切有“洋”元素的事物進行損毀,他們搗毀教堂、殺死神父、沖入使館殺死領事,引起了北京及北京周邊地區很大的混亂。八個在中國領土上受到義和團騷擾的國家以懲辦義和團為由聯合起來,對中國發動了戰爭,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張翼看到京津冀一帶不太平,為了自保,他躲進了天津的英租界。名臣范仲淹曾經留下絕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張翼的所作所為恰好為這句話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反例。外國人覬覦開平礦務局已經很久了,聽說礦務局的總辦張翼躲在英租界里,英國人立即采取了手段。他們搜羅證據,以張翼給義和團團眾送信為由,認為他勾結亂賊、里應外合,內污清廷、外損八國,于是將他軟禁了起來。張翼更是害怕,立即聯系能夠解救他的天津海關稅務司。天津海關稅務司由德特林擔任,德特林是德國人,德國是義和團運動之中受到損害最嚴重的國家,德國的公使被義和團團眾打死,因此德特林對鎮壓義和團運動非常上心。他面對張翼這種罪名更是痛恨,于是選擇趁火打劫,以開平礦務局做要挾,告訴張翼,只有任命自己做礦務局的總代理,才能放他一條生路。張翼在自己的性命與國家財產和人民利益之間權衡了一下,認為自己的身家性命比較重要,于是便答應了德特林的要求。參與欺騙、掠奪開平礦務局事務的還有一個著名的美國人,他就是埃德加·胡佛,當時他謊報了年齡,以一個地質礦產勘探專家的身份被派遣到中國,后來成了第三十一任美國總統。張翼獲得自由以后,當時代表英國商團的專家胡佛與張翼簽訂了協議,將開平礦務局改名為開平礦務有限公司,為中英合辦,實際上已經在英國的實際控制之下,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才由中國收回。
唐胥鐵路
1879年,為了實現水陸聯運,給開平煤礦創造更好的銷路,當時任開平礦務局總辦的唐廷樞,建議負責北洋事務的直隸總督李鴻章下令修筑一條專門運輸開平煤礦礦產的鐵路,從唐山到北塘,以解決陸路交通運輸的難題。李鴻章由此上疏朝廷,要求修建一條具有真正意義的鐵路,為開平煤礦服務。不出所料的是,修建鐵路的想法遭到了一眾頑固派大臣的反對。他們的反對理由與當年反對吳淞鐵路時提出的理由一致,仍然是破壞風水、破壞當地民生、破壞就業等。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時間雖然不斷地向前,科學技術也在不斷地發展,但是清政府的舊官僚絲毫沒有跟上時代。舊制度和舊思想禁錮著他們,也蒙蔽著他們。愚昧不是跟不上潮流,而是固守自己的觀念,并奉之為圭臬。
封閉的觀念還需要時間和契機去打破,而運輸的任務卻迫在眉睫??茖W技術和商業隨著國門被打開,就像是開了閘口的洪水,一瀉千里,發展速度之快,不能為任何事物所阻隔。清政府就是在這一批舊式官僚的愚昧思想影響之下,妄圖將已經打開的閘口用舊有的沙包堵住,結果只能是任由洪水沖破修建了千年的大堤。
1880年,負責開平煤礦的官員們無奈之下決定開鑿一條運河來代替修建不成的鐵路。奇怪的是,在平地上鋪兩條鋼軌被認為是破壞風水,而開鑿一條注水的溝渠卻被認為無關緊要。運河進展到接近胥各莊的時候,出現了很大的工程困難。胥各莊地勢太高,運河的河流受一貫的水往低處流的自然力的驅使,無法流到胥各莊地區。無奈之下,李鴻章再次上書朝廷,這一次他退而求其次,只希望將鐵路修建在唐山和胥各莊這個區間,在胥各莊與運河連上。與此同時,因為火車帶來的隆隆的聲響會被認為破壞風水,李鴻章在上書中承諾說,新修建的鐵路所用的驅動力不是機械,而是畜力,實際上不是鐵路,只是有軌道的馬路而已。新事物的產生總是曲折的,中國的洋務運動始終無法像日本的“和魂洋才”一樣順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面臨的封建舊勢力阻礙太嚴重了。這種阻礙是從上至下的,甚至洋務派的大臣張之洞本身也認為應當以中國的舊思想為體,以西方的新技術為用。這與“和魂洋才”中從上至下的在發型、服飾之上都去改變有著很大的不同。
1881年六月,唐胥鐵路開始建設,這是清政府在洋務派大臣的堅持下,由開平礦務局負責籌資鋪設的第一條鐵路,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1.435米寬的標準軌鐵路。李鴻章命令將鐵路鋪成世界上百分之六十的國家都采用的標準軌道,這位英明睿智的大臣從未放棄心中的希望,他已經知道鋪設鐵路勢在必行,前人未能栽樹,但至少要給后人留下栽樹的沃土,這條有軌馬路,總有能夠變為真正的鐵路的一天。
唐胥鐵路修成不久,在強大的技術發展和資本涌入下,頑固派不得不妥協,中國很快真正地開始了由機械作為動力的鐵路時代。時至今日,唐胥鐵路已經并入京山鐵路,成為它的一部分。一百三十多年來,無數的客貨列車從這條鐵路上駛過。發展的開端總是艱難的,但總有人會頂著風寒,用身軀為后來的人踏出一條路,李鴻章是這樣的人,譚嗣同是這樣的人,黃興、孫中山也都是振興民族的先驅。時光如同列車,隆隆而過,如今中國的鐵路網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中國的實業、礦業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屈辱的時代早已過去,已經作古多時的朱其昂、唐廷植、唐廷樞、李鴻章諸公,他們的拳拳之心終于得到了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