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釋義選編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1178字
- 2020-02-11 15:36:06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
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可以決定增加、減少或者調整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并予以公布。
【釋義】 本條是關于傳染病防治法病種分類的規定。
關于法定傳染病病種及其分類,對這個問題,各方面比較關注。舊的傳染病防治法將35種傳染病列為法定傳染病,并分為甲、乙、丙三類。在修訂過程中,經反復征求專家意見,處理這個問題的基本思路是:1.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傳染病在我國的發病水平和危害程度,并結合國際上通用的做法,決定哪一種傳染病應該列入法定傳染病;2.把對人體健康和社會的危害程度以及采取的預防控制措施作為分類原則。據此,將原來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的艾滋病改為按照一般乙類傳染病管理,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乙類傳染病但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將原來丙類傳染病中的肺結核、新生兒破傷風、血吸蟲病調整為乙類傳染病,將原來乙類傳染病中的黑熱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調整為丙類傳染病。需要說明的是,在法律修改過程中,對是否將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法定傳染病管理有不同意見,有些人士認為,人患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國并沒有病例發生,沒有必要將其列入法定傳染病。但考慮到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以及我國香港、臺灣地區都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法定傳染病管理,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各國將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甲類傳染病管理。而且,該病的傳染速度快,危害程度高,一旦發生就會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盡管,我國尚未發現此病例,但在我國周邊國家已經發生病例,本次修訂未雨稠繆,將其列入法定傳染病有利于我國在第一時間對可能發生疫情進行防控,使其不發生,或發生初期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修訂后的傳染病防治法將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乙類傳染病并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另外,根據病原體的分類,還將列入法定傳染病的病種按照病毒、細菌、螺旋體、寄生蟲的順序重新作了調整。經過上述調整,列入本法的法定傳染病共37種,其中甲類2種,乙類25種,丙類10種。
本條第二款規定,上述規定以外的其他傳染病,根據其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決定并予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