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釋義選編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2373字
- 2020-02-11 15:36:06
第二條
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治結合、分類管理、依靠科學、依靠群眾。
【釋義】 本條是關于傳染病防治方針與原則的規定。
本條是防治傳染病的指導思想,對整個傳染病防治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過2003年抗擊“非典”的斗爭考驗,這一指導思想是完全正確的。
(一)關于預防為主
本法針對傳染病預防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傳染病預防制度作了完善:
一是,國家建立傳染病監測預警制度,將預防措施向傳染病發病前延伸,通過及時發現影響傳染病發生、流行的因素,對傳染病流行趨勢進行預測、預警。同時,規定了監測、預警的具體措施和各有關單位的職責。
二是,強化對早期發現的散發傳染病病例的控制、救治。規定:醫療機構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依照本法規定采取甲類傳染病控制措施的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及其密切接觸者,要采取隔離治療或者必要的醫學干預措施;對發現的乙類、丙類傳染病病人,要采取必要的治療和控制傳播措施。
三是,強化醫療機構在傳染病預防中的作用,尤其是要嚴格控制傳染病在醫療機構內的傳播。規定:醫療機構應當依照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的規定,承擔傳染病疫情監測、疫情報告、本單位的傳染病預防控制以及責任范圍內的傳染病預防工作;醫療機構應當確定專門的部門、人員,承擔醫療救治中與醫院感染有關的危險因素監測、安全防護、消毒和醫療廢物處置工作,切斷傳染病在醫療機構的傳播途徑。
四是,加強傳染病防治方面的生物安全工作。規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和從事致病性微生物實驗的單位,應當嚴格執行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規定的管理制度,嚴格管理傳染病病原體樣本,防止傳染病的實驗室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的擴散;國家對可能導致甲類傳染病傳播以及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規定的菌種、毒種、傳染病檢測樣本的采集、保藏、攜帶、運輸和使用實行許可制度,保障傳染病菌種、毒種以及傳染病檢測樣本在采集、保藏、攜帶、運輸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本法在各個環節都貫穿了“預防為主”這條主線,防止傳染病疫情擴散蔓延:設定了傳染病監測制度,以提高國家的預防傳染病的監測預警能力;加強對早期發現的散發傳染病病人的隔離治療,防止傳染病擴散;強化醫療機構在傳染病疫情監測、防止醫院內感染等方面的責任。
(二)關于防治結合
所謂“防治結合”,是指傳染病的預防與醫療救治應當互相結合起來。舊的傳染病防治法雖然規定了這一原則,但是,沒有相應的具體明確的制度。這一做法直接導致傳染病的防治分離。針對一些地方傳染病救治能力較弱,一些醫療機構的建筑設計、服務流程不符合傳染病防治要求,不少醫療機構在傳染病救治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對患者相互推諉、對傳染病診治不及時、控制不得力等問題,本法設專章,從以下幾方面對傳染病的醫療救治和強化醫療機構傳染病預防的功能等制度作了規定:
一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和完善傳染病醫療救治服務網絡建設,提高傳染病醫療救治能力。
二是,醫療機構的基本標準、建筑設計和服務流程應當符合傳染病防治的要求。
三是,醫療機構應當對傳染病病人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開展對傳染病病人的預檢、分診工作;經診斷為傳染病病人的,醫療機構應當及時救治;不具備救治條件和能力的,應當按照規定轉診至具備相應傳染病救治條件和能力的醫療機構;具備相應傳染病救治條件和能力的醫療機構應當接診治療,不得拒絕救治。同時,對醫療機構接診、救治、轉診傳染病病人的病歷資料的收集和保管作出規定。
(三)關于分類管理
分類管理,是指按照傳染病對人體健康和社會的危害程度以及采取的控制措施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對不同類別的傳染病采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傳染病的病種有很多,也有許多利用現代科技產品無法認識的傳染病;根據目前的認識水平將傳染病劃分為法定傳染病和非法定傳染病,傳染病防治法只是規定了對法定傳染病和原因不明傳染病的管理。對法定傳染病實施分類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更有計劃地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更好地降低防控成本,提高防控水平和效果。
(四)關于依靠科學
依靠科學是本次傳染病防治法修訂后新增加的原則。
傳染病防治工作,不僅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習俗的影響和制約,還受到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影響,并與醫學科學的發展緊密相聯。
科學是一切疫病的克星,傳染病防治工作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醫學科學,是在對疾病的病因分析、控制措施、治療方法和技術規范的反復驗證和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傳染病防治法只有正確地反映醫學科學的最新成果,才能保證法律的質量,充分發揮法律制度對傳染病防治工作的促進和保障作用。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對生命科學的探索進入了全新的境界,使醫學科學的許多理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只有這些科學理論被運用到傳染病防治法當中,使相關立法和執法工作符合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規律,使傳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建設具有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在實踐中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本法針對傳染病控制的不同環節和有關因素,規定了相應的制度和措施。
(五)關于依靠群眾
依靠群眾也是本次傳染病防治法修訂后新增加的原則,是在長期的傳染病防治工作中,特別是2003年的抗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斗爭得出的重要結論。
傳染病的暴發、傳播、流行具有群體性的特點,因此,任何傳染病的防治都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和配合。例如2003年抗擊“非典”過程中,按照規定的程序及時、準確地公布疫情,并加大對防治科普知識的宣傳工作的力度,使廣大群眾不僅及時了解了疫情的發展變化并做好各項準備,而且還充分了解了“非典”傳播的特點和預防知識,使群眾能夠理解政府采取的預防控制措施,并給予積極配合與支持。通過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廣泛動員群眾,面對共同的敵人———傳染病,團結協作,眾志成城,這是戰勝一切疾病的群眾基礎。修訂的傳染病防治法以法律的形式將這一成功經驗總結、固定下來。
- 勞動法學習讀本
- 勞動法速查速用大全集:案例應用版(最新升級版)
- 法律法規全書系列: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全書·含規章及法律解釋(2020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英雙語)
- 農村土地承包法一本通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含草案說明)(2015年版)
- 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的基本理論(“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注釋本
-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釋義選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大全(2015年版)
- 2022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全書(含相關政策及法律解釋)
- 學生常用法規小全書:口袋本
- 實用版法規專輯:人力資源(2012年版)
- 域外最新刑事執行法律法規選編(第二卷)
-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英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