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釋義選編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3173字
- 2020-02-11 15:36:08
第十條
國家開展預防傳染病的健康教育。新聞媒體應當無償開展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教育的公益宣傳。
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健康知識和傳染病預防知識的教育。
醫學院校應當加強預防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對在校學生以及其他與傳染病防治相關人員進行預防醫學教育和培訓,為傳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應當定期對其工作人員進行傳染病防治知識、技能的培訓。
【釋義】 本條是關于健康教育和知識、技能培訓的規定。
本條規定國家開展預防傳染病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三級預防中第一級預防的核心。采納和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為,提高自我保健意識,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術,有賴于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一種以健康為中心的全民性教育,它旨在通過保健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影響人們的認識態度和價值觀念,鼓勵人們建立正確的健康意識,養成積極的社會心理態度,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有效地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終止不健康的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這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評價的教育活動,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條所指的健康教育,應當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對公眾的健康教育
隨著大眾傳播媒介形式的多樣化,大眾傳播成為傳染病健康教育的主要傳播方式,特別是隨著目前電視業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播形式更是趨向生活化和商品化,可用電視公益廣告、商品的外包裝等形式進行有關傳染病預防內容宣傳教育。
傳染病健康教育應該是經常、持久的,應結合日常的預防保健、傳染病防治和計劃免疫工作,把傳染病健康教育貫穿其始終,但是為了突出效果,也應選擇有利時機,如:根據傳染病的流行季節特點,在流行季節前進行宣傳教育;結合每年的有關衛生日,進行健康教育,例如“4·25”兒童計免宣傳日、強化免疫日、艾滋病日等;傳染病流行時,要有針對性、突擊性地進行防止疾病發生和疫情擴散的健康教育,如消毒、隔離、檢疫、預防接種等衛生知識及行為教育;結合愛國衛生運動或創建衛生城市的時機。進行傳染病健康教育,在我國這兩項活動是政府領導下的全社會參與衛生防病工作的好方式,同時也是對各級領導乃至普通公民進行防病教育的極佳時機。
本款強調指出的“無償”,就是指新聞媒體為傳染病防治的宣傳教育是義務的,是完全免費的,任何新聞媒體單位和個人不能為宣傳傳染病防治而收取費用。
(二)對除醫學院校外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的健康教育
本條第二款指出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健康知識和傳染病預防知識的教育。健康教育應當從幼兒園的孩子抓起,這對于建立良好的行為定型,對于樹立預防疾病的思想,對于造就一代有良好健康文化素質的新人,具有決定性意義。學校校醫以合理營養、良好衛生習慣、戒煙、性知識、體格鍛煉、意外傷害、口腔衛生等為主。定期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專學生開展健康知識和傳染病預防知識的宣傳教育。
傳染病的防治是一項長期持久的工作,應利用學校這一傳播知識的場所,抓好中小學生的傳染病健康教育。因為他們所占比例大,最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行為,當他們步入社會后,就會對改善每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環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健康知識和傳染病預防知識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應包括:
1.有關傳染病的基本知識:即各種傳染病的一般臨床特點、流行病學特點、主要危害、必要的疫情及預測預報情況等,使大家對傳染病引起警覺且具備一般和必要的預防知識。
2.控制傳染源的知識:動物源性及蟲媒傳染病傳染源的控制知識和方法,如鼠源性傳染病中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等疾病,要向群眾宣傳鼠的危害、滅鼠的方法,使群眾自覺參與滅鼠等。傳染病患者和帶菌者作為傳染源,要進行隔離和管理知識的教育,特別對家庭隔離病人更應注意此方面的教育。其次,隨著衛生知識的普及,注意教育公眾正確對待傳染病患者,防止對常見、多發傳染病病人隔離的輕視和麻痹,而對病死率高、少見傳染病和感染者的恐懼傾向。如對待痢疾病人,隔離意識差;對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恐懼害怕,這方面應該加以引導和教育。
3.切斷傳播病途徑的知識:針對不同類型傳染病傳播途徑,教給大家相應的預防知識,如消化道傳染病,采取“三管一滅”(管水、管飲食、管糞便、滅蒼蠅)措施,防止病從口入;又如性傳播疾病,主要教育大家潔身自愛,注意不良性行為等。
4.提高人群免疫力的知識:主要是普及計劃免疫與預防接種的知識。在我國,由于政府的重視、衛生與其他部門的努力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計免工作取得一定的效果,這與健康教育有一定關系,但隨著計劃免疫工作深入開展和面臨消滅和消除一些傳染病(如脊灰、麻疹)的艱巨形勢,這方面的健康教育仍是一個重點,必須做好。
5.公共衛生道德及良好風俗習慣的教育:很多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與不良的公共衛生行為及風俗習慣有關。因此,這兩方面的教育也十分重要,通過教育逐步使大家養成良好的公共衛生道德,改變不良衛生行為和習慣,減少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如當前我國控制HIV/AIDS的感染和流行,針對通過靜脈吸毒(特別是混用注射器)這一主要傳播方式,在人群中加強性觀念和危險行為的教育顯得十分迫切。
(三)對醫學院校的學生的培養
本條第三款指出醫學院校應當加強預防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對在校學生以及其他與傳染病防治相關人員進行預防醫學教育和培訓,為傳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持。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當前醫學教育領域也進行著深刻的改革。“愛丁堡宣言”宣稱:“醫學教育的目標是造就能促進全人類健康的醫生,而不只是造就僅將治療服務于能付得起錢或準備接受治療的人們的那種醫生。”這一重要宣言不僅明確了醫學教育發展的方向,并為培養初級衛生保健所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措施。
目前我國醫學教育事業正向培養全科醫師方向發展。全國各地大、中專醫學院校都要成為培訓初級衛生保健管理與技術人員的基地,培訓預防醫學健康教育的基地。高等醫學院校要承擔實現“21世紀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責任,對在校學生尤其是公共衛生學院的學生以及其他與傳染病防治相關人員進行預防醫學教育和培訓,為傳染病防治工作提供后備人才的技術支持。同時,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學習傳染病知識的目的在于利用已有的基礎知識,掌握傳染病的發生、發展、轉歸的基本規律,以便在實踐中防治傳染病,避免在校期間就形成“防治分離”。
傳染病健康教育的內容,除醫學衛生方面的內容外,不能忽視社會影響因素的內容,并加強傳染病學與行為科學的合作研究,通過研究社會行為,為傳染病健康教育及預防工作提供理論依據與指導。
(四)對預防、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定期培訓
本條第四款指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應當定期對其工作人員進行傳染病防治知識、技能的培訓。在實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中,醫療、預防機構的工作人員在群眾中具有信任基礎,具有保健知識信息和技能優勢,是義不容辭的健康教育指導者、咨詢者和工作者。其主要作用有:
(1)支持地區健康教育計劃的實施和評價;
(2)協調各級群眾組織參與健康教育活動;
(3)促進衛生部門與非衛生部門的合作,如促進衛生部門配合教育部門積極開展學校健康教育等;
(4)進行健康教育培訓,我國預防保健戰略目標研究提出對重點人群的健康教育培訓。
(5)推動個人、家庭和社區積極參與健康活動,在基層開展由家庭和社區參與的健康教育活動。
(6)提供和研究不同健康教育活動所需的資料或信息。
由于新的疾病不斷出現和醫學知識的更新,這就要求對預防、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定期的進行培訓,加強他們的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所謂“定期”,就是要形成制度。在相關知識、技能培訓上,要結合實戰的需要,根據突發事件的不同類別,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既要注意普及又要注意提高,在普及的基礎上培訓一支高素質的、可以應對各種傳染病突發事件的專業技術隊伍和專業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