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移民:“湖廣填四川”故鄉記憶
- 陳世松等
- 3672字
- 2020-04-01 17:35:23
第三節 成都軍屯的管理體系
一、元代四川的鎮戍系統
元代的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四種,他們分別置籍,根據政府的調動指令,在全國各地鎮戍、屯田。元代鎮戍系統主要形成于征服南宋以后,成都軍屯恰逢其時創立,可以說正是元代鎮戍系統的貫徹落實和具體展現。
在忽必烈所設計的鎮戍軍事系統中,邊疆要害地區由宗王領兵鎮守;以河洛、山東為中心的腹里地區,主要由蒙古軍、探馬赤軍屯防;淮河、長江以南,主要由漢軍和新附軍鎮戍。今西部地區的四川和陜西兩行省被視為要害地區,因而有設置于成都的四川蒙古軍都萬戶府和設置于鳳翔(今陜西鳳翔)的陜西蒙古軍都萬戶府。這兩個蒙古軍單位,皆直轄于中央樞密院,與漢軍及新附軍隸屬于行中書省不同。
成都是省會城市,是四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四川蒙古軍都萬戶府和行樞密院的治地,是全省駐軍的首腦和指揮機構所在地,自然是戍守的重點。除有設置于成都的四川蒙古軍都萬戶府外,在四川行省還部署了不少鎮戍軍隊,其中可考有13個萬戶府。結合《元史·兵志》所提供的屯田史料,共發現有15個萬戶府參與了在四川的屯田活動:
(1)成都等路萬戶府;
(2)保寧萬戶府;
(3)敘州等處萬戶府;
(4)重慶五路守鎮萬戶府;
(5)夔路萬戶府;
(6)嘉定萬戶府;
(7)順慶等處萬戶府;
(8)廣安等處萬戶府;
(9)河東陜西等路萬戶府;
(10)興元金州等處萬戶府;
(11)隨路八都萬戶府;
(12)舊附等軍萬戶府;
(13)炮手萬戶府;
(14)五路萬戶府;
(15)平陽軍萬戶府。
根據蒙古鎮戍制度的規定,鎮戍軍的主要任務是戰、守,屯軍的主要任務是屯種以供給軍糧。在上述15個萬戶府中,除重慶五路守鎮萬戶府只在重慶路三堆、中嶆、趙市等處屯耕外,其余14個萬戶府均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成都路創立軍屯的活動。具體可區分為三種情形:
其一,只在成都路設立軍屯者,有7個萬戶府(成都等路萬戶府、河東陜西等路萬戶府、興元金州等處萬戶府、隨路八都萬戶府、舊附等軍萬戶府、炮手萬戶府、嘉定萬戶府)。
其二,既在成都設立軍屯,同時又在本轄境或在成都以外其他州縣荒地上立屯耕種者,有5個萬戶府(敘州萬戶府、保寧萬戶府、順慶萬戶府、廣安萬戶府、夔路萬戶府)。
其三,在成都設立軍屯的機構中,又分為兩種情形:其一只在成都路一個點上立屯的有:成都萬戶府、廣安萬戶府、夔路萬戶府、保寧萬戶府、敘州萬戶府、興元金州等處萬戶府、炮手萬戶府;其二在成都路兩個州縣的點上立屯者有:河東陜西等路萬戶府、隨路八都萬戶府、舊附等軍萬戶府、順慶萬戶府、嘉定萬戶府、五路萬戶府、平陽軍萬戶府。
這表明,在成都路軍屯設置區域,軍事機構林立,系統極為復雜;屯軍來自四面八方,設屯情況千差萬別。在彼此相鄰的地盤上,各軍所立的屯號必然形形色色,五花八門。
二、成都軍屯的設點位置
根據《元史·兵志》和《經世大典·屯田》制作的表2,已分軍屯單位表列了這些軍屯的立屯地點和位置,這里再按所屬州縣列舉如下:
崇慶州:崇慶州簸箕莊,崇慶州晉原縣之金馬,崇慶州義興鄉楠木園,崇慶州之七寶壩,崇慶州大柵頭,崇慶州之大柵鎮孝感鄉,崇慶州晉原縣孝感鄉,崇慶州晉源縣義興鄉;江源縣將軍橋。
灌州:青城縣,灌州之青城,陶壩,灌州青城縣之懷仁鄉,灌州青城縣龍池鄉。
溫江縣。
這些立屯地點,書寫既不完整、規范,籠統含糊,且隸屬關系不明,多所重復,現按照屬州、屬縣、鄉名、地名歸納整理,簡化為下表:

《元史·兵志》有關“孝感鄉”的書影
表2:成都軍屯地名一覽表

通過上表可見,分屬于成都路崇慶州、灌州和溫江縣三州縣的22處(個)軍屯,真正有明確立屯設點位置的只有崇慶州和灌州的部分軍屯。其中有具體立屯地名的7處:崇慶州楠木園、簸箕莊、七寶壩、大柵頭、金馬、將軍橋和灌州的陶壩。這些有具體立屯地名的軍屯,其屯田所在的位置毫無疑問就設在該地。也就是說,這些軍屯的名稱與設點地名應該是一致的。至于這7處軍屯點的具體位置,以及今屬何地,有的可考,有的無考:
金馬鎮,見《元豐九域志》。今崇州市有金馬河,為岷江正流都江堰主要泄洪河,在境內流長約10公里。疑宋金馬鎮以此河為名,并可能在河邊某處。元代“金馬”軍屯,可能立屯于宋金馬鎮境。
陶壩鎮,見《元豐九域志》,屬青城縣。“宋設青城茶場,今青城鄉大部分地及大觀鄉部分地。”元代“陶壩”軍屯,推測可能立屯于宋陶壩鎮,即今青城鎮境。
大柵頭,不見于宋《元豐九域志》。大柵鎮為元初所置。民國《崇慶縣志》稱,今為三郎鎮歇馬臺(今崇慶市西北三郎鎮)。據蒲孝榮主編《四川地名詞典》稱,明萬歷九年(1581年)在柵口建“三郎殿”,祀李冰之大郎、二郎、三郎,遂名為三郎鎮。由此確知,柵口位于今崇州市崇陽鎮西北23公里,五里河東北岸。
又新編《崇州市志》載:三郎鎮“因場有三郎殿得名。元朝稱大柵鎮。清屬清泉鄉、大樂鄉。清末屬懷遠鎮。1941年改三郎鄉……1992年1月,撤鄉建鎮為三郎鎮。”
如此,則以“大柵頭”“大柵鎮”命名的元代軍屯,就在今崇州市西北23公里之柵口(今三郎鎮)附近。
楠木園,在崇慶州晉原縣義興鄉,估計在今崇州市西懷遠鎮境。
將軍橋,在崇慶州江原縣(今崇州市東南江原鎮)。
七寶壩,民國《崇慶縣志》云:“元之七寶壩,今不知所在。”
簸箕莊,設點位置無考。
三、帶“鄉”的成都軍屯
在考察完成都軍屯的設點位置之后,我們再來探討帶鄉名的軍屯。依據表2可知,在上述軍屯中,以“鄉”命名的有5個:
崇慶州:義興鄉,孝感鄉,大柵鎮孝感鄉。
灌州:懷仁鄉,龍池鄉。
前面我們提到過,在明代縣下的“鄉”只是一個地理單元,不具有行政職能,行使基層行政職能的是設在鄉這一地理單元上的保甲。事實上,這種情況即使在宋元時代也同樣存在。上述5個軍屯,既帶有“鄉”名,表明它們都分別設立在該鄉所在的地理單元。對于這5個地理單元的情況,灌州的懷仁鄉與龍池鄉,不知道是元代以前的地理單元,還是元代新設的地理單元。但對于崇慶州下的“義興鄉”,則可以斷定,這是元明清沿襲使用的鄉名,其地理單元的位置清晰可考。據民國《崇慶縣志》“義興鄉”條云:
西則義興鄉,元在上皇覺寺諸處,有冷水村、將軍村之名……凡此皆歷歷可考也。若歷元明清三代,至今尚仍舊名者,惟義興一鄉而已。
由此可見,元代義興鄉作為一個地理單元,一直延續到明、清兩代,其具體位置在民國上皇覺寺。民國《崇慶縣志·宗教志》依據保存下來的古鐘銘文,對上皇覺寺的位置作了如下記述:
上皇覺寺,明剎,原名玉皇寺。鐘二:一明弘治五年鑄,冶工蒲江劉伯萬、伯深……解元何明禮鐘文:崇西有皇覺寺,此古剎也。
據此可知,義興鄉在民國崇慶縣西。又義興鄉境有文井江“川西第一橋”;文井江,西江之水出焉。按此橋今在崇州市元通鎮。結合表2可知,元代有義興鄉楠木園軍屯,則此屯必然設立在崇慶州晉原縣下義興鄉地理單元之上,而義興鄉又歷元明清“至今尚仍舊名”,如此可以確知,元代義興鄉地理單元當位于今崇州市西元通鎮境。
而上述兩個帶“孝感鄉”的軍屯,其性質則明顯與義興鄉不同:
第一,這兩處以“孝感鄉”軍屯所帶的前綴——“鄉”,不是當地縣下地理單元。這是因為:(1)如果“孝感鄉”軍屯的名稱,與義興鄉一樣,是縣下地理單元,那么,在同一崇慶州境內,豈不出現了兩個“孝感鄉”的地理單元?(2)這兩處“孝感鄉”軍屯,分別由兩個軍事機構主持,一個為五路萬戶府,另一個為興元金州等處萬戶府;分設于不同區域,一個在晉原縣,一個大柵鎮。二者涇渭分明,一個書寫為“崇慶州之大柵鎮孝感鄉”,另一個則書寫為“崇慶州晉原縣孝感鄉”,顯然二者不會是義興鄉那樣的地理單元。
第二,唐宋以來地方建置中的“鄉”“鎮”并列,其通常的書寫格式是,鄉在前,鎮在后。其所表達的含義是,鄉是一個地理單元,鎮是建立在該地理單元的集市。以崇慶州為例,民國《崇慶縣志》引明嘉靖元年(1522年)“崇彊寺鐘”云:“玉圭鄉道德鎮崇德觀,大元泰定古跡,香火道場。”這一題記表明,元明以來的道德鎮,是建置在玉圭鄉這一地理單元之上的。而表2所提供的“崇慶州之大柵鎮孝感鄉”軍屯名稱看,它明顯違背這一傳統書寫格式,不是將“孝感鄉”置于“大柵鎮”之前,而是將“大柵鎮”置于“孝感鄉”之前。這一明顯不符合元明以來的表達慣例說明,坐落于大柵鎮境內的這處“孝感鄉”,顯然不是當地的一個地理單元的名稱。
第三,從地理單元得名的由來看,一般意義上講,一個地方凡有以“孝”命名的地名,往往與本地出了感天動地的“孝悌”故事有關。今查崇慶古今歷史,在元代以前,根本找不出這樣的“孝悌”故事發生。既然如此,在同一崇慶州地盤上立著以“孝感鄉”命名的兩處軍屯,從文化來源看,明顯與崇慶州當地沒有多少關系。
既然這兩處“孝感鄉”軍屯的名稱,不像義興鄉那樣是屬于當地的一個地理單元,那么,它們的性質又會是什么呢?根據“大柵鎮孝感鄉”軍屯的組合表述方式看,孝感鄉既然不是大柵鎮所在地理單元的名稱,那么它很可能就是坐落在大柵鎮上的軍屯番號。而這一番號在文化淵源上既然與崇慶州當地無關,那么,它的得名會不會與外來的屯軍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系呢?這就需要將它與軍屯的主持機構——五路萬戶府和興元金州等處萬戶府以及屯軍的來源地結合起來作一番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