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成都平原屯田的興起

一、成都軍屯的創立經過

元代四川的屯田,是在對宋戰爭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宋末元初,蒙宋兩軍對峙、互相爭奪。在當時環境中,任何一方要戰勝對手,都必須首先解決糧餉問題。而糧餉來源別無他策,只有依靠屯田。正如元臣王惲所說:“南北之勢,我可以取彼,必然理也。然饋餉轉輸,古無良法,正有屯田。”王惲:《論屯田五利事狀》,《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86。南宋右正言黃鏞也有同樣的看法,他甚至還特別針對四川提出了“川蜀屯田為先”《宋史》卷46《度宗紀》。的建議。只不過因為后來南宋被迫退守川東地區,在川西平原措置軍事屯田的任務就轉到了蒙元統治者的身上。

元代成都路軍屯創立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這一年之前,元朝圍繞四川出臺了許多配套措施,由此可見立屯籌備的端倪。《元史》證實,蒙古屯戍西川者,原來多為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閃電河北岸)的軍戶,相應地,“其奧魯皆在西川”。后來由于“每歲轉餉,不勝勞費”,至元十九年(1281年)七月改由隆興(今河北張北縣)、西京(今山西大同市)軍士更換。由此,“戍西川者,多隆興、西京軍士”《元史》卷99《兵志》,第2542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五月,元世祖命總帥汪惟正(汪德臣之長子)“括四川民戶”,頒詔規定西川蒙古軍屯“四頃以下者免輸地稅”。六月,下令將原來的駐扎四川的蒙古、色目軍事機構“都元帥戶”一律改為“萬戶府”等。《元史》卷13《世祖紀》,第267頁。

上述措施,涉及駐川鎮戍軍隊的防務調整、統一軍屯免稅政策的制定、軍事機構名稱的更改以及對全川人口重新進行清括,這些都預示著在成都路所轄的西川境內有一項經過精心策劃、有著周密部署的重大戰略決策即將出臺。這就是一個由14個軍屯所、萬人軍士組成的軍事屯墾區的創立。不過,有關這一重大事件的史料卻不直接載諸史冊,而被粗心的明初史臣胡亂地剪接在《元史》其他條目的記述之中。為了正本清源,有必要將相關史料排比考證如下:

據《元史·兵志》“夔路萬戶府軍屯”載:

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從四川行省議,除沿邊重地,分軍鎮守,余軍一萬人,命官于成都諸處擇膏腴地,立屯開耕。為戶三百五十一人,為田五十六頃七十畝,凡創立十四屯。《元史》卷100《兵志》,第2573頁。

經分析這條史料由三部分內容組成:第一,朝廷根據四川行省奏議,決定抽調一萬軍士,在成都附近選擇“膏腴地”創立屯田,進行開墾;第二,所創屯田,規劃為十四處;第三,其中有一處屯田,即夔路萬戶府軍屯,有351人,開墾田土五十六頃七十畝。

按《元史·兵志》的資料源自元代中期編纂的《經世大典》。《經世大典》今已佚,但大典的序錄幸存于元人蘇天爵編輯的《元文類》中。《元文類》卷41《雜著》中,有《經世大典序錄·兵雜類》,其下就列有“屯田”條目。該條目下備錄了全國各地的屯田資料數據,《元史·兵志》所載四川屯田即本于此,只不過略加編輯而已。查《元文類·屯田》所著錄的“夔路萬戶府屯”,全文為:

崇慶州簸箕莊、遂寧州北壩,立屯三百五十戶,田五十六頃。《元文類》卷41《經世大典序錄·屯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對照上述兩條史料可以發現,《元史》編纂者關于“夔路萬戶府軍屯”的記述,顯然是將四川屯田的創立經過、規模與夔路萬戶府軍屯這兩件事情錯誤地混雜在一起了。其理由是:從夔路萬戶府的職責來說,它不可能“分余軍一萬人”來成都屯田;夔路僅僅抽調351人到成都立屯,也不可能勝任“創立十四屯”的任務。而真正有權從各軍中抽調1萬人創立14屯的,只可能是根據四川行省的提議,并經元世祖批準的“命官”。因此可以斷定,《元史》編纂者顯然是將四川行省在成都籌劃創立十四屯的史料,錯亂嫁接到了夔路軍屯條目之中。

對于《元史·兵志》的這一條史料所造成的錯誤,民國至今多有識者加以糾正指出。如當年屯田范圍內的崇慶州、灌縣,在編修地方志時,就對發生在本縣歷史上的這一屯田活動進行了辨證,均指出該活動系“從四川行省議”而“命官”擇地所為。謝汝霖等修、羅元黼等纂:民國《崇慶縣志》卷3《事紀》;民國《灌縣志》卷17《故實紀》。上海學者吳松弟在《中國移民史》中亦指出,《元史》卷100《兵志》“夔路萬戶府軍屯”條下存在“文字混亂,使人費解”,所謂“凡創十四屯”,乃指夔路萬戶府軍屯以下至嘉定萬戶府軍屯的14個軍屯。但卻沒有指明這14個軍屯乃由四川行省所創。吳松弟:《中國移民史》第4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64頁。

元朝在平定江南、統一全國不久后,就作出在成都平原立屯的決策部署,其意圖何在呢?根據《元史·兵志》載:“國初,用兵征討,遇堅城大敵,則必屯田以守之。海內既一,于是內而各衛,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資軍餉……和林、陜西、四川等地,則因地之宜而肇為之,亦未嘗遺其利焉。”《元史》卷100《兵志》,第2558頁。結合四川的形勢和成都的現狀,分析起來,成都路創立十四屯的意圖有三:

第一,面對成都平原西北局部區域的荒廢閑置,出于解決財政轉輸的需要,必須盡快立屯耕種。

第二,部署屯軍于此區,體現了元代“因制兵屯旅以控制”鎮戍原則,具有軍事控制的戰略意義。

第三,開墾成都平原的膏腴之地,兼有發揮“因地之宜”之效應,此舉也有利于充分開發利用成都平原的資源,“未嘗遺其利焉”。

二、成都軍屯的基本情況

由元代四川行省創立的14個軍屯,主要集中在崇慶州境內,因其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與盆地的交界地帶,故以川西名之。這里,僅根據《元史·兵志》并參照《元文類·屯田》,將這一屯墾區內的14個軍屯的基本情況表列如下(見表1):

表1:元代成都路軍屯一覽表

通過上表可見:

第一,設屯數量。載于《元史》的,所謂“凡創立十四屯”的歷史事實,實際指的是抽調14個軍事機構創立屯田。由于有的軍事機構在成都平原的立屯地點不止一個,這樣,將所有14個軍事機構所創立的屯田點加在一起計算,其立屯數量就不只14個,而是22處(個)。

第二,設屯區域。上述軍屯設點區域,除江源縣一處位于今崇州市東南的江源鎮外,其余21處(個)均位于崇慶州晉原縣(今崇州崇陽鎮),灌州青城縣(今都江堰市境)和溫江縣(今成都市溫江區柳城鎮)境內,即今崇州市西北、都江堰市東南與溫江區西北交界之地,介于西部盆地與平原交接的臺地之上。這里土地平整、肥沃,地處岷江上游的金馬河和西河(匯合味江河、干五里河、沙溝河與白馬河等岷江水系而成的排洪兼灌溉的河道)的出口,接近岷江河西邛崍山脈和都江堰渠首工程,堪稱川西平原水利條件最好、宜于農耕之區。推測當時成都周圍的良田沃壤已經得到開發,只剩下成都平原西北方向的這片邊緣區域尚待開墾。為此經四川行省提議,元世祖決定派遣軍隊來到此區,“擇膏腴地立屯開耕”。

第三,設屯規模。上述屯田所開耕的土地共計1187.17頃,約占全川軍屯總數2238.72頃的53%;屯種軍戶共有7324名,約占全川軍屯總人數12866人的57%。這表明,在當時四川軍屯中,有一半數量的軍屯集中在成都路這片有待開墾的區域。《元史·兵志》稱,當時共分“余軍一萬人”立屯。而實際統計所得,屯軍人數只有7324名,二者相差不大。考慮各萬戶府抽調到成都立屯的軍士人數并沒有固定數量,而是根據需要隨時在調整。例如,嘉定萬戶府軍屯,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奉命摘蒙古軍、漢軍及嘉定新附軍360人,于崇慶州、青城縣等處屯田。二十八年(1291年),“還之元翼”,止余屯軍13名,為田2.27頃。《元史》卷100《兵志》。表中所見到的屯田人數,正是還翼后的數字,而非立屯當初的360人。因此,抽調萬人軍戶屯田成都路之說,大體可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芮城县| 宁强县| 延川县| 扬州市| 沙田区| 七台河市| 广宁县| 河曲县| 彭泽县| 阜新市| 台江县| 金山区| 白朗县| 湘乡市| 双鸭山市| 丹江口市| 威宁| 蕲春县| 米泉市| 聊城市| 通榆县| 杭锦旗| 岳阳县| 宁南县| 兴和县| 法库县| 龙江县| 商洛市| 连平县| 荥阳市| 无棣县| 汪清县| 得荣县| 晋州市| 安乡县| 托里县| 灌云县| 定日县| 东安县| 原平市| 九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