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和親往事
- 蔣愛花
- 1471字
- 2020-04-02 15:20:24
故事中的真與假
吐蕃使者請婚的故事成為傳頌千年的藏漢聯姻的美好傳說,故事當然有夸張的成分。在唐朝的正史文獻中沒有記載“五試婚使”的故事,然而藏文文獻中卻出現了不同版本。藏族民間文學演繹的求娶文成公主的過程十分有趣,簡直是一場智力與體力的競賽。那么,“五試婚使”“六試婚使”“七試婚使”的故事是真的嗎?
首先,分析一下祿東贊這個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祿東贊不是普通人,他智力超群、經驗豐富,不僅僅是吐蕃的大論(宰相),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集中代表??梢钥吹剑厦嫠f的“五試婚使”“六試婚使”“七試婚使”,任何一個比賽項目都屬于勞動人民的老本行。比賽的內容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與老百姓非常貼近的,但解決的方法又是那么新穎、那么奇妙,既出人意料,又合乎生活的常識與邏輯。如果在實際生活中沒有足夠豐富的勞動經驗,是難以順利解答唐太宗所出的難題的。一波三折的求婚過程,既淋漓盡致地展現出藏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同時也反映出藏漢人民對和親的重視。
其次,分析一下請婚使者的故事來源。在藏文文獻中,吐蕃請婚的記載最早見于“伏藏”中的《瑪尼全集》和《柱下遺教》?!胺亍保卣Z叫“德爾瑪”,吐蕃時期有人將一些重要著作埋藏起來,被后世的一些佛教徒發現并整理出來,然后公之于世。因為這些書籍是從埋藏中取出的書,故叫“伏藏”。這兩部書中有關唐朝和吐蕃和親的記載基本相同,其中《柱下遺教》最為詳細并且富有文采,《瑪尼全集》和《柱下遺教》大約是12世紀前后的作品。
再次,相對于民間的受歡迎程度來說,藏戲《文成公主》的影響更大。藏戲《文成公主》出現于17世紀,是對歷史事件的還原,原名《甲莎白莎》,即《漢族公主與尼泊爾公主》,作者無法考證,我個人認為這部戲應該是由民間力量根據歷史文獻和民間傳說不斷創新、融合、修改后的結果,使得這部歷史劇出自眾手,更加受到人民的歡迎。
最后,唐朝與吐蕃和親的故事也來源于略帶官方色彩的兩部著作,一部叫作《西藏王統記》,一部叫作《賢者喜宴》,前者作者為薩迦派僧人索南堅贊(1312—1388年),第七世薩迦法王,大約成書于14世紀中晚期;《賢者喜宴》成書于16世紀,記載了藏族歷史中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修建大、小昭寺等傳說,甚至還有神話傳說。不管是《西藏王統記》《賢者喜宴》,還是藏戲《文成公主》,都有虛構的求婚情節。從史源學的角度來分析,民間力量是參與和親公主形象創作與再造的主要推動力。求婚的細節增強了和親聯姻的喜劇色彩,而這種“幻中求真”的表達方式,鮮明地體現出藏族文學極富浪漫幻想的民族特色,也反映出人民群眾在漢藏友好交往中所起的作用。
比賽招親后,唐太宗決定將美麗多才的文成公主許嫁于吐蕃首領松贊干布,祿東贊終于完成了迎親使命。關于祿東贊,漢文史籍中以“祿東贊”“論東贊”“大論東贊”的名字出現,但以祿東贊一名最為人熟知。他是吐蕃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曾擔任過大論之職。根據史籍記載,祿東贊為人“明毅嚴重”,當政期間在建立吐蕃政治、經濟制度方面頗有建樹。
當時還有一個小插曲。據說,唐太宗在比賽招親中,看到祿東贊聰慧過人、有禮有節,唐太宗非常欣賞祿東贊,將他封為右衛大將軍,光封官還不夠,唐太宗還打算將瑯琊長公主的外孫女段氏嫁給他。這么做是希望祿東贊能夠留在唐朝效力。祿東贊明知這是一樁美事,但他卻這樣稟奏唐太宗:“臣本國有婦,父母所聘,情不忍乖。贊普未謁公主,陪臣安敢輒娶?”意思是說,皇上您看,我在吐蕃已經娶妻,是父母之命,我來大唐的目的是為我的首領松贊干布請婚,贊普尚未娶得公主,我豈敢擅自娶妻?就這樣,祿東贊婉言謝絕了唐太宗的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