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guān)難題
貞觀十四年(640年),松贊干布派大相祿東贊向大唐求親。在藏族口耳相傳的民間文學(xué)中,唐太宗之所以將美麗多才的文成公主許配給吐蕃的贊普,是因為請婚使祿東贊的功勞,祿東贊聰明伶俐,機智果敢,順利地解決了唐太宗所出的各種難題。
當(dāng)時大唐帝國國泰民安,周邊民族紛紛向往大唐的強盛,當(dāng)時竟然有五個兄弟民族的首領(lǐng)同時向唐朝請婚,除了吐蕃外,天竺、大食等都派了使者請婚。唐太宗很是為難,將公主嫁給哪個民族的首領(lǐng)好呢?他左思右想,為了公平起見,不如采用比賽招親的辦法:請五位大使參加考試,誰最終獲勝,唐太宗就把大唐的公主嫁給他們民族的首領(lǐng)。
641年,年初的一天,一場盛大的比賽招親開始了,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比武,比的還有智慧。既然是比賽招親,唐朝設(shè)置了哪些闖關(guān)難題呢?
第一個難題是如何用綾緞穿過九曲明珠。這時,唐太宗拿出一顆九曲明珠,讓請婚的使者們想辦法把一根柔軟的綾緞絲線穿過去。九曲明珠孔眼又細又小,這可怎么辦呢?其他的使臣們抓耳撓腮,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辦法來,有人勇敢地跳出來試了幾次,但沒有穿過去。祿東贊也很犯難,他坐在一棵大樹下左思右想,一時找不到靈感。忽然,他發(fā)現(xiàn)了一只大螞蟻,于是他靈機一動,計上心來。祿東贊找來一根絲線,拿絲線做什么呢?先用一根馬尾鬃毛拴住螞蟻的腰部,再在九曲孔眼的另一端抹上蜂蜜,螞蟻聞到蜂蜜的香味,便帶著馬尾鬃毛進入九曲明珠的孔中。祿東贊使勁吹氣,這時螞蟻從另一頭鉆出來,再把絲線連接到馬尾鬃毛上,綾緞也就隨著絲線從九曲明珠中順利穿過。祿東贊剛一亮相,就獲得了一片掌聲。
第二個難題是母子關(guān)系辨認。唐太宗讓人把100匹母馬和100匹馬駒混合在一起,要求這些請婚使者迅速辨認出它們的母子關(guān)系。其他的請婚使者有的按毛色區(qū)分,有的照老幼搭配,有的則以高矮相比,然而這些方法都不奏效,反而張冠李戴,把馬群中的母馬與小馬弄混了。在大家都犯難的時候,來自草原民族的祿東贊頗有經(jīng)驗,他先把母馬和馬駒分別圈養(yǎng)起來,并且一天一夜不給馬駒喂食喂水,第二天母馬和馬駒被放出來時,令人驚奇的事情出現(xiàn)了,小馬都自動地走到自己的母親身旁吃奶,100匹小馬駒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母親。雖然說這種做法令人驚奇,卻也符合動物的常理。
第三個難題是鞣羊皮大賽。這道題是給同來求婚的五個少數(shù)民族的使者每人100壇酒和100只羊,讓他們在一天內(nèi)喝完酒、吃完肉,還要把羊皮鞣好。有的民族的請婚使者要么先喝酒,要么先吃肉,不一會兒就酩酊大醉,早就把皇帝交代的鞣羊皮的任務(wù)拋在了九霄云外。祿東贊不慌不忙,他先讓隨行的100名騎士排成隊,宰了羊,一面小口小口地喝酒,小塊小塊地吃肉,一面鞣羊皮。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把酒喝完了,肉吃凈了,羊皮也搓揉好了。
第四個難題是集結(jié)為號、夜入皇宮。通知要求各位使者晚上以鼓聲為信號,當(dāng)他們聽到鼓聲,就表示皇帝要宣他們進宮。祿東贊琢磨,既然是晚上進宮,黑燈瞎火的,必有他意,再說自己剛來,人生地不熟。他就長了個心眼,在進宮的路上悄悄留下了記號。果不其然,唐太宗在讓他們進宮之后,又立即讓他們回去,其他幾位使者都迷了路,只有祿東贊按照先前的記號順利回到了駐地。
第五個難題是辨認文成公主。讓文成公主和300名(也有說500名、2500名)宮女打扮得一模一樣,站在一起,誰先認出來公主,誰就可以有資格把公主迎娶回去。其他的使者見了一個個穿著華麗服飾、豐腴婀娜的唐朝美女均沒了主意,也慌了手腳,只有祿東贊事先做了相關(guān)的功課,在做功課的同時,還得到了高人指點,這位高人就是曾經(jīng)服侍過文成公主的漢族老大娘。從漢族老大娘口中,祿東贊知道了文成公主的容貌特征:體態(tài)窈窕,皮膚白皙,雙眸有神,性格堅毅而溫柔,臉上有蓮花紋,額間有一顆紅痣,牙齒潔白細密,口生蓮花,頸部有一個痣。祿東贊一下子獲得了文成公主這么多特征的信息,招親比賽的那一天,其他使者不知道哪位才是文成公主,而祿東贊一下子就辨認出了第七位美女正是文成公主。
以上這些故事就是藏族民間文學(xué)中流傳的“五試婚使”的故事,在拉薩大昭寺和布達拉宮內(nèi),至今完好地保存著這一故事的壁畫。除了上面所說的“五試婚使”的故事外,唐太宗為難吐蕃請婚使者的故事有多種版本,還有“六試婚使”“七試婚使”的說法。那“六試婚使”“七試婚使”的說法又增添了哪些內(nèi)容呢?是不是難上加難呢?
我們來看一下,“六試婚使”的故事加了一道題,如何辨別100根粗細相同的木棒的頭和梢。祿東贊是如何應(yīng)對的呢?他首先命令隨從將木棒推入水中,木棒入水之后,頭重尾輕,自然地豎立了起來,這樣就很快分清了頭和梢。
“七試婚使”的故事是什么呢?“七試婚使”加上了另外一道母子關(guān)系的辨認題。這次,把馬換成了雞。要求使者們指認100只母雞與100只小雞的母子關(guān)系。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難住了,誰也指認不清。祿東贊是怎么辨認的呢?他把雞趕到平地上,撒了很多小米,母雞一見小米,就“咯咯咯”地呼喚小雞來吃,只見大多數(shù)小雞跑到自己媽媽的身邊吃米去了。但是仍有一些頑皮的小雞不聽呼喚,各自東奔西跑地去搶食,于是祿東贊學(xué)起鷹的叫聲,小雞聽見,信以為真,急忙鉆到了各自母親的翅膀下藏起來,母雞與小雞的關(guān)系再次被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