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商業模式
- 陳少峰 黃向軍
- 2613字
- 2020-04-03 12:51:46
四、全產業鏈生態的土壤
文化產業的生態發展空間立足于國家的頂層設計。文化體制改革是市場與企業發展的生態土壤。通過政策解讀我們可知,“三個面向”、“三個轉向”以及大力發展“三好企業”可謂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
1.“三個面向”與“三個轉向”
“三個面向”即“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人民”。過去我們的社會體制是以行政資源作為核心的,以行政機構為中心,控制、配置其他資源。改革目標旨在調整為面向社會、市場和人民。
在“三個面向”當中,不管哪個角度都與文化產業有密切的關系。以前文化產業發展存在面向政府資源的情況,這種情況并不是面向社會,也不是面向市場,更不是面向消費者,而是隨著改革的步步推進,需要廣大從事文化產業工作的人進行全局思考,改變觀念,厘清思路,順勢而為。
面向市場的過程當中自然存在“三個轉向”。
第一個轉向可謂“企業轉向”。即以企業為主體,過去的市場叫作以市場的機構為主體,如金融機構、證券交易所、政府等,而通過轉向,主體由機構變成了企業,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它們都是經濟活動的主體。在這個主體活動當中有很多政策,如金融政策,也會有很多的轉變,包括扶持企業的融資、促進創業和促進小微企業的發展等,因此這一轉向也會出現在金融領域里。
第二個轉向可謂“體制轉向”。文化管理的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業政策將會轉向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為核心。在今后的企業發展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是企業成敗的關鍵,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就是企業的商業模式。
第三個轉向是“金融轉向”。金融在企業的發展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不難預料,隨著各種利好政策的頒布和落實,今后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渠道會更加暢通,文化傳媒企業的上市板塊會更加壯大。將來文化產業的上市板塊可能以更具備發展潛力的文化科技為主,今后文化產業投資更傾向于優秀企業,而在企業發展中要充分發揮文化的力量,從而使企業真正地變得更優秀。
2.三好企業
“三好企業”有以下三個標準:首先,由企業家主導;其次,順應生活方式;最后,產品能夠雅俗共賞。同時符合以上三種標準似乎難度較大,但是如果不符合其中任何一項,則顯然不是一個好企業。
(1)企業由企業家主導
由企業家主導的企業擁有以下特點:其一,追求事業和金錢的統一。事實上,從企業家的角度而言,做好事業了,錢自然而然就賺到了;但是,賺到錢卻不意味著做好了事業。因此,一個真正的企業家主導的企業勢必是將企業作為一個可持續發展、持續盈利的事業來進行,而非簡單的賺錢機器。其二,重視企業的未來。企業需要重視長期發展,而不是短期的眼前利益。其三,注重創新,尤其需要做到自己的創新做得比同行企業要好。其四,重視人才,特別是重視聘請在各個專業領域方面比自己強的人才。其五,把資源用在主要業務上。盈利所得應盡快投入到公司的業務發展中去,而不是用來買房子或者投資股票,有人曾說真正的企業家是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孩子養,養到再大也舍不得賣掉,這就是真正的企業家主導的企業,這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在于長期性。
(2)企業順應生活方式變動
文化推動融合,特別是與互聯網有關的文化產業發展勢頭非常迅猛,這種迅猛的勢頭倒過來會沖擊我們的傳統文化產業,因此,在企業創立伊始,考慮產業選擇的時候,所考慮的產業一定是人們的生活方式所離不開的、對人們的生活來說意義重大的,甚至是人們每天都與之發生某種關聯的東西,這個產業才是朝陽產業。傳統文化產業,如媒體、報紙、某些地方電視臺,都無一例外地存在著與人們的距離越來越遠的情況,大家都轉向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這會導致以下兩種情況的發生。
其一,今后大型的百貨商店很可能都變成了線下的體驗店,而沒有獨立的空間。這就是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會發現,網絡購物再繼續發展下去勢必導致越來越多的實體店倒閉,需要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
其二,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比如,現在大家發現文化形態發生了很多變化,包括快餐文化、圈子文化、宅人文化等。這些文化形態的變化也勢必會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所以做文化產業的人要密切關注消費者及其生活方式的變化。
(3)核心產品能夠雅俗共賞
文化產業是面向大眾的,主要是做娛樂產業,但是娛樂要有一定的度。只有大眾群體說好是不夠的,現在某些文化產品在搞亂社會核心價值,對青少年和兒童的身心發展不利或者不健康的產品,都需要我們廣泛重視。
雅俗共賞是以服務為基礎的“共賞”,但是,這種“共賞”要得到精英人士和“雅人”的認可,就需要在娛樂性很強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品位。這個品位并非越高雅越好,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還需要為年輕人著想,因為現在的文化產品的主流消費者就是年輕人,這就要求文化企業不能太過急功近利、不能太過唯利是圖,在進行藝術追求的同時要具備一定的責任感。只有同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企業才是好企業。
有人認為社會效益優先意味著拋棄市場與產業,這是個思想誤區。真正的社會效益優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要求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和生產文化產品的時候應當優先考慮是否滿足社會效益的正能量,文化產品有其精神上的特殊意義,因此不能單純地考慮經濟效益,還要考慮產品有沒有正能量,沒有正能量的文化產品是毫無意義甚至有害的。第二,考慮社會效益的同時必須要考慮經濟效益。第三,在發揮社會效益和取得經濟效益相沖突的時候,要考慮究竟會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在充分考慮利弊后再做決定。第四,社會效益優先考慮,但是主要的目標還是要遵循產業效益。簡言之,社會效益固然是優先考慮目標,但是這與企業的主要目標是追求經濟效益并不沖突,我們可以將社會效益看作是一個質量標準,符合經濟效益但是不符合質量標準的文化產品是有害的。
3.文化產業生態空間現狀
綜上所述,政府要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機制改革將釋放出更大的市場活力。如今各種主要媒體資源雖然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但是政府將扶持大型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并且推動文化出口。
一方面,由市場配置資源仍然需要持續化的改革,另一方面,政府推動也帶來許多政策性利好。同時,區域政府普遍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區域政府的推動將給文化企業提供新的發展契機。
當然,部分區域政府搞錯了方向,在做法上也出現一些問題,特別是向硬件思維和歷史復古思維尋找金礦的做法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進。只有正確處理好“三個面向”和“三個轉向”,扶持“三好企業”,才能一方面促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另一方面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