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天府之國
- 春秋戰國:一段你應了解的歷史(第四卷)
- 茅廬小生
- 4311字
- 2020-02-07 13:55:19
就在秦軍橫掃三晉聯軍,把合縱國家嚇得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候。忽然有一天,有一位來自南方小國的使者來到了咸陽,來使求見了贏駟,向贏駟只講了一件事情——請秦國出兵援助他們。
這個遣使求救的南方小國就是巴國(國都在今四川省閬中縣一帶)。事情的原因我們就要從頭來說起了。
巴國在古象形字上的意思就是“大蛇之國”,巴國人是我們現在湖北省的少數民族土家族的祖先,最早生活在湖北西部一帶。巴人立國之后,向周天子效忠,做了周朝的諸侯國,爵位是子爵,國境的范圍包括了現在的重慶市和湖北西部,在當時也算是個不小的國家。
但是巴國人運氣不好,有一個不安分的國家給他們做了鄰居,那就是東邊的楚國。楚國在春秋時代就四處擴張,滅國無數。巴國自然就免不了被楚國人當拳擊沙袋的下場,雙方交戰了幾百年。最終巴國人打不過楚國,領土大部分被占。他們只好向西遷徙,來到了四川的閬中縣一帶重建了國家。
巴國人移民到了四川來定居,讓四川本地人不樂意了。
當地有一個大國叫蜀國(不是三國里的蜀國,更不是后來各分裂王朝里割據自立的蜀國,這是當地蜀人建立的國家,常稱作“古蜀國”),占據著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土地。
蜀國人擅長養蠶繅絲,所以他們的國家按照象形文字面上的意思是“葵中的蠶蟲之國”。蜀國不是周朝的諸侯國,不向天子朝拜納貢,它是一個獨立在四川盆地里的主權國家,國君的稱號甚至比周王還高,稱作“帝”。在蜀國建立之前,蜀人有過蠶叢、柏灌、魚鳧(fú)三個部族首領時期,成都的三星堆文化遺址就是源于蜀人的魚鳧部落時期。
傳說中,蜀國的開國之君名叫杜宇,他統一了成都平原各個部落,建立了蜀國,號稱“望帝”。
望帝在位時,立一位死而復生的神人為宰相,此人叫“鱉靈”。當時蜀國洪水泛濫,鱉靈鑿穿巫山,疏通水道,治好了洪水。杜宇認為他德行和功勞高過了自己,便把帝位禪讓給了鱉靈。他自己則隱居在了岷山,死后化作杜鵑鳥,每到農歷三月便用叫聲催促蜀地的百姓及時耕種。
鱉靈號稱“叢帝”,在他之后,蜀國日益強盛,擴大了領土,還攻打過秦國,成了春秋諸侯們都不敢欺負的彪悍之國。現在的成都市就是在蜀國時營建的,而且幾千年來從沒改過名稱。
到了蜀國第九代國君開明尚時,為了向中原的先進文化學習,他廢棄了帝號,改稱“王”。但這位兄臺也干了一件不該干的事情,他把蜀國北部(今四川省廣元市一帶)的一塊土地封給了自己的弟弟,他的弟弟便在封地上建立了苴(Chá)國。
時間久了,苴國和蜀國的關系越來越疏遠,最后苴國干脆投靠了新來的巴國。這讓蜀國與巴、苴兩國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巴國本來從重慶湖北一帶逃到四川和蜀國搶地盤,兩國之間的戰爭就沒有消停過。巴國知道苴國來投靠,蜀國肯定要派兵報復,干脆先下手為強,聯合苴國一起出兵攻打蜀國。
可惜蜀國早有準備,把巴苴聯軍真的打了個仰八叉,大獲全勝。蜀國乘勝攻打苴國,苴國國君逃亡到了巴國。元氣大傷的巴國自知難以抵擋蜀軍接下來的進攻,只好向鄰近的秦國求援了。
接到巴國求救的請求之后,贏駟心理犯了猶豫,救還是不救呢?
眼下秦國正在對合縱國家用兵,西邊義渠人的叛亂還沒有停息,哪有多余的精力去管上千里外,跟秦國人八竿子打不著的巴蜀人干架?
但是不去救援,又會錯失一個能讓秦國進入巴蜀的機會,蜀國滅了巴國,變得更加強大對秦國也不利。
贏駟難以下決定,便召來大臣們一起商議。剛剛因為去魏國當奸細沒有成功,還沒能官復原職的張儀急切想立功,不希望秦國分散精力去蜀國,就站出來提議說:
“臣建議大王不要救援巴國,不如先去攻打韓國。”
贏駟來了興趣,便說:
“聽聽你的意見。”
張儀便說:
“我們先跟楚、魏兩國結盟,然后再出兵攻打韓國的新城、宜陽,兵臨東西周的城外,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就一定會交出九鼎。我們據有九鼎,再按照地圖戶籍,假借周天子的名義號令諸侯,天下又有誰敢不聽我們命令呢?這才是霸王之業。至于蜀國,那是一個在西方邊遠之地,野蠻人當酋長的國家,我們即使勞民傷財發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業。”
張儀講得頭頭是道,有一個年輕人卻站了出來反對他說:
“事情并不像張儀所說的那樣,據我所知:‘要想使國家富強,務必先擴張領土;要想兵強馬壯,必須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廣施仁政。這三件事都做到以后,那么天下自然可以獲得。’如今大王地盤小而百姓窮,所以臣渴望大王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因為蜀國是一個偏僻小國,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領,并且像夏桀、商紂一樣紊亂,如果用秦國的兵力去攻打蜀國,就好像派狼群去驅逐羊群一樣簡單。秦國得到蜀國的土地可以擴大版圖,得到蜀國的財富可以富足百姓;雖是用兵卻不傷害一般百姓。并且又讓蜀國自動屈服。所以秦雖然滅亡了蜀國,而諸侯不會認為是暴虐;即使秦搶走蜀國的一切財富珍寶,諸侯也不會以秦為貪。可是我們只要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雙收,甚至還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美名。
“今天如果我們去攻打韓國,就等于是劫持天子了,這是一個千夫所指的惡名,而且也不見得能獲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個不仁不義的壞名。干天下人不愿做的事情,實在是一件危險的事。這其中危險在于: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時齊是韓與周的友邦,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韓自己清楚要失去宜陽,這樣兩國必然精誠合作,共同聯絡齊、趙去解楚、魏之圍,兩國會自動地把九鼎獻給楚,把土地割讓給魏,這一切大王是不能制止的,這也就是臣所說的危險所在。因此,攻打韓國是失策,先伐蜀才是萬全之計。”
這個敢于提出不同意見的人名叫司馬錯,秦國人。兩百多年后,他的一位后人寫了一部名叫《史記》的史書,這位后人的名字就叫司馬遷。
司馬錯當時還只是一名武官,他的建議卻讓贏駟耳目一新。贏駟覺得他說的更有道理,秦國地處邊遠,土地資源不夠豐富,要是能占據富饒的巴蜀之地,就可以得到一個大糧倉,為秦軍征伐天下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何樂而不為呢?
于是,贏駟力排眾議,同意了年輕的司馬錯的建議,并任命他為南下秦軍的指揮,帶兵攻打蜀國。
狡猾的張儀見功勞要被司馬錯搶走,就自告奮勇,愿意也領一支秦軍南下協助司馬錯。贏駟便遂了他的愿。
從陜西的渭河平原到四川盆地,自古以來都要穿越險峻的秦嶺。秦嶺多山,而且陡峭險惡。山路往往就是在懸崖邊上蜿蜒,一些地方沒有路,便在峭壁上鑿洞搭建“棧道”,行人們就在狹窄的棧道上行走,旁邊就是深谷或湍急的江水。因為道路的艱難和危險,唐代大詩人李白就寫過“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詩句。
但是,再艱難的道路也無法阻止秦人征服的腳步。張儀和司馬錯率領著秦軍跋山涉水,通過一條名為“金牛道”的秦嶺道路來到了苴國。
驚聞秦軍南下的蜀王連忙調集部隊,在金牛道的終點葭(jiā)萌關(今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關隘已無存)堵截秦軍。秦軍找來當地苴國人做向導,繞路偷襲蜀軍,攻下了葭萌關,蜀王帶領敗軍退出了苴國。
為了一舉消滅蜀國,張儀和司馬錯帶領秦軍窮追不舍,攻下了成都殺死了蜀王。蜀王的太子和宰相逃進了深山,最后自殺身亡。
滅掉蜀國之后,張儀卻并沒有立刻在當地設置郡縣,把蜀國合并到秦國的版圖中。狡猾的他看出蜀人眾多,對秦國的占領還不服,強行設縣統治會造成動亂。倒不如行緩兵之計,保留蜀國的建制,立蜀國的宗室為新國君,然后讓秦人擔任要職,先讓蜀國成為秦國的傀儡。這樣蜀人覺得自己的國家仍然存在,就不會太過反感秦人了。
張儀的提議得到了贏駟的批準,秦國便立蜀國的一位公子為新君,但廢掉蜀國的王號,降為“侯”。同時,指派秦人陳莊為蜀相,張若為蜀國守,實際管理蜀地。
蜀國被滅亡了,那條引來秦軍入侵的金牛道,一直令蜀人記憶深刻,以至于在蜀地還有兩個關于它的傳說。
一個傳說中說,秦王贏駟為了征服蜀國,得知蜀王好色,就送給他五名美女。蜀王派了五位壯士去把美女接來。當他們翻越秦嶺時,一個壯士看見一條大蛇鉆進了山洞里,他便去抓住了蛇的尾巴,其余四個壯士也來幫忙,一起把蛇往外拉。結果,他們這一拉扯,使得山崩地裂,壯士和美女全被巨石壓死。但山也被分為五嶺,露出一條進出蜀地的道路,這路就是“金牛道”,這個傳說就是“五丁開山”。李白的《蜀道難》中“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的詩句,講的就是這個傳說。
另一個傳說則說,秦王贏駟得知蜀王貪財,命人做了五頭石牛,在石牛的尾巴下面塞了一些金塊,欺騙蜀王說石牛能夠拉屎拉出金子,特別送給蜀王。蜀王為了方便搬運石牛,就派了五名壯士,率領數千民夫在秦嶺挖出通道。這條路就是“金牛道”,“五丁開山”即源于此。
蜀人的這兩個傳說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秦人送禮,蜀王受騙的情節,流露出了蜀人對蜀王無能的哀嘆,以及對金牛道的刻骨記憶。
但是蜀人們可以不用獨自哀傷了,因為還有兩個更蠢的國君給蜀王做了同伴,他們就是苴侯和巴王。張儀和司馬錯率領秦軍攻滅蜀國之后,認為有必要把四川盆地一帶的土地連成一片,苴國和巴國也不能留。
于是,秦軍休整兩個月后忽然進軍巴國,占領了巴國首都閬中,俘獲了苴侯和巴王。苴國和巴國因此滅亡,而且下場比蜀國還慘,他們的國家直接被設置為秦國的郡縣,連宗廟國號都沒有留下。秦國人在這里再次上演了“唇亡齒寒”和“假途滅虢”的劇本,想必苴侯和巴王那個時候都沒有好好學習歷史。
滅掉巴國和苴國后,巴蜀之地完全被秦國據為己有,秦國的領土幾乎增長了一倍。為了把這里建設成為秦國進行統一戰爭的大后方,秦國歷代管理巴蜀地區的地方官都不遺余力地進行開發與建設。
被任命為蜀國守的張若,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四十年,興建了多座城邑,并改建了成都城。他還針對蜀地的資源特點,大力發展絲織業,四川的“蜀錦”就是從他開始名聞天下。張若又大量開發鹽井和鐵礦,派專人負責鹽鐵生產和貿易,蜀地的鹽鐵產業逐漸上升到了諸侯國的領先地位。
后來的蜀郡太守李冰更是修建了聞名于世的都江堰,控制了岷江的水患,并為附近的成都平原提供了灌溉水源。這一造福一方的水利工程歷經千年而不朽,直到現在還在發揮著作用。
在這期間秦國還移民了一萬戶秦人到巴蜀定居,開墾荒地,種植糧食。這些舉措改變了當地蠻荒的情況,也促進了巴蜀人與華夏族的民族融合,巴蜀地區日趨文明和繁榮,逐漸有了“天府之國”的美譽。
秦國吞并巴蜀,這片廣袤而富饒的四川盆地給秦國帶來的意義,遠不止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一針見血地寫道:“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秦國獲得了一片富庶的土地,巴蜀之地擁有豐富山川資源和肥沃的農田,可以源源不斷地為秦國的統一戰爭提供充沛的糧草后勤,秦軍擁有了發動更大規模戰役的能力。
而在另一方面,秦國避免了攻打六國時巴蜀兩國襲擊后方的隱患。秦國的勢力也伸入到了南方,威脅到了楚國的西部。秦軍完全可以從蜀地沿水路出三峽東下楚國,為將來與楚國的戰爭提供了便利。
秦國飛躍式地強大已經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