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注恒在寢室里是恩格爾系數最低的一個,無論是在大學寢室還是高中寢室里都是這樣的。
高中時,代注恒的月生活費父母給的是200元,他每月用在吃飯喝水等食物性生存需要上的支出一般都沒有超過120元,恩格爾系數為60%,雖然遠遠的高于全國水平,高于農村人均水平,但他畢竟是學生。他的十個男生的寢室恩格爾系數一般都在80-95%。
早晨1元,中午1.5元,晚上1元到1.5元,一天的三頓飯就是3.5到4元。這基本上是當時學校的最基本消費了。可以說,全校3000多學生,幾乎很難找到比這個更低的三餐消費。一些貧困的學生可能是自家帶飯來吃,消費不容易計算除外。
為了降低食品消費支出,省出更多的錢來買書,代注恒甚至能夠堅持一周的方便面下飯。
當時的方便面最便宜的是0.5元或者0.6元一包,貴的有0.8元甚至1元一包的。代注恒吃了上百包0.5元那種方便面,對于18歲的男生來說,對于身體素質比一般男生還更強的代注恒來說,65克一包的方便面根本吃不飽。怎么辦呢?
去學校食堂打0.5元的米飯,不要菜,用方便面來做菜。
當時食堂的素菜是0.8元一份,葷菜是1.5元到2元一份。代注恒用方便面替代菜,還是可以節約一部分錢的。
男生一般是0.4元到0.5元的米飯,女生一般是0.2元到0.3元的米飯,代注恒有時候為了省錢買一本書,甚至還打過0.2元的米飯。
當然,父母為了改善代注恒的生活,有時候也會在專程來學校看他時給他帶來手撕兔、牛肉干、紅燒排骨、油炸小魚兒、油炸麻辣小蝦、油炸泥鰍、香腸、臘肉之類的食物。代注恒除了給寢室的室友們嘗嘗之外,一般都用來做菜,剩下買菜的錢。
一段三厘米長小指粗的麻辣牛肉干,代注恒能夠吃下大半的飯,也就是差不多二兩米飯。
最讓室友們驚奇的是,代注恒班上的一個朋友吃方便面不用調料。代注恒就像得到寶一樣去要來。干嘛呢?就用開水把調料沖好,這就成了代注恒吃白米飯的菜!
為了降低恩格爾系數,為了多些錢買書,高中時的代注恒也是煞費苦心的。
大學時候代注恒的月生活費是400元,在大學里屬于中等稍稍偏低。寢室里最高的是1200元,然后是三四個500-600元的,最低的是240元的。
在中學寢室里,十個男生中他家的家庭條件排第二。大學寢室里,八個男生的家庭條件比起來,他家排第三。
月生活費1200元的,家里父母的月收入加起來是2.7萬,是代注恒父母收入的17倍。
月生會費240元這位,家里的可支配年收入是6500多元。
代注恒的恩格爾系數和這位1200元的同學幾乎差不多。
大學時代代注恒的恩格爾系數低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他從來不是一個在乎吃的食物是否可口是否高級是否有面子的人,他那個時候只講究吃飽。追求數量高于追求質量。一個面館的面2元二兩,一個面館的面1.5元二兩,雖然2元的好吃,吃的人多,代注恒是不吃的。他吃1.5元的,省著0.5元用來買書借書或者用于交通用途。
其次,代注恒是有決心有恒心的人,他總是在全城去找到最便宜的餐館,最實惠的餐館。他根本不在乎多走路。比如說,校門外300米的餐館的炒飯3元一份,大約是二兩飯。距離校門外800米的餐館的炒飯3元一份,大約三兩飯。他基本上都去800米外吃炒飯。
再次,二兩面吃不飽怎么辦,那就吃三兩吧,代注恒可不愿意。當他和面館老板熟悉以后,他就會提出老板幾乎從未聽說過的特殊要求,要求老板減少牛肉,多給點面條。也就是說吃牛肉面他寧愿少吃肉,多吃面,既能吃飽些,又能不多點一碗或者一兩。炒飯也是一樣的,比如說青椒肉絲炒飯,為了讓老板不吃虧,自己多吃飯,他就讓老板少用點肉,多炒點飯。
大概就是這三個最重要的原因降低了代注恒大學時代的恩格爾系數。
那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時候,物價水平還算合理,否則真不知道代注恒又能怎樣來降低恩格爾系數。
每個月家里說給500元生活費,代注恒只要400元,不是家里給不出,給不了,而是代注恒體諒父母工薪的艱辛。
400元的生活費恩格爾系數只有25%,那就是一個月100元左右,這是個比高中還更低的食物支出,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當時的物價大概是學校食堂里葷菜1.5到2元,一份五六塊肉的燒白2元,一份十幾篇薄薄的豬耳朵的鹵菜2元,一份素菜普通的0.6元,好一些的1元。大學外的小餐館里,一份素菜加米飯2元,一份葷菜加米飯3元,炒飯2元到3元一份。
自助稀飯(早晨)2元一位;自助中餐12元到18元一位,有好幾個檔次;自助火鍋13元到15元一位;自助串串9元到12元一位;自助魚火鍋10元一位。自助西餐20元到30元一位。
當時外面的面館一般都是牛肉面二兩1.5元到2.5元。米粉米線二兩1.5元。肉鍋盔1元一個,甜鍋盔0.5元一個,油條0.3元一根,豆漿0.2元一碗。
當時的啤酒大學生喜歡喝的也就是1.5元1瓶的當地啤酒,當時的鹵豆腐干大約就是5元一斤,切好涼拌好。
代注恒還是大學里著名的大飯桶,曾經一頓飯吃過104個東北餃子,曾經一頓飯吃過三次打飯加起來2.6元,一素菜兩葷菜一鹵菜。
吃餃子的時候是和體育系哥們兒打賭,輸家給錢。當時館子里的餃子確實不算大,但是一般人都是20個到30個,也就是館子里說的半斤左右。104個餃子,算起來是4斤多一點。輸家是個一米八四的籃球專業男生,體重一百六十五斤,吃了96個,實在不能吃了。代注恒當時一米六多點,體重堅持了三年都是一百二十五斤。
在學校食堂吃的最多的那次,他是分三次在大學里三個食堂打的飯。平時一般就在一食堂打一份8毛錢的飯,一元五的葷菜。8毛錢也就是表格里的520克到560克。接著他邊走邊吃,到了二食堂又打了8毛錢的飯和一份葷菜。三食堂除了1元錢的飯還有一份鹵菜豬耳朵和一份素菜清清腸胃。
這一次為什么不計消費支出的吃呢?那是因為有個同學看到體育系男生的大盆子,說除了體育系的大個子恐怕沒人能夠吃這么多飯和菜。于是代注恒打賭,于是他吃了接近四斤飯和四份菜。
從當時的物價來說,一個18歲到22歲的食量驚人的男生最起碼一個月也要吃200元到220元才夠吧。代注恒的恩格爾系數是怎么降下來的呢?
其實不外乎開源節流兩個方面。
節流就是他大學時代那三個食物消費特點,開源則主要有兩個方式。
第一個方式就是通過打賭的方式讓別人買單或者請客。
代注恒沒有賭性,從來不喜歡參加任何形式的賭博,打牌不賭錢,打麻將也不賭錢,甚至打乒乓球他穩贏都不談錢。
為了能吃飽,恩格爾又不高,剩下更多的錢,代注恒在大學里和人家打賭只有個情況,一個是賭飯,一個是賭冷。
賭飯就是看看直接賭能不能吃,能吃多少,輸了的請客買單,贏了的就是贏了飯。賭冷就是比誰更不怕冷,冬天里洗一個小時的冷水澡,冬天里穿著短褲去樓下看書、散步等等。賭輸了的一般還是請吃飯或者吃自助。
第二個方式就是通過結下人情的方式讓人家請吃飯。
代注恒的文章寫的好,大學四年,幫了超過30人寫過超過200篇各種題材的論文、散文、小詩、報告、總結、策劃、新聞消息、方案等等。
幾乎都是一樣的操作,但凡別人找到代注恒幫忙寫文章,如果記得要感謝的話,一般都是請代注恒吃飯喝酒,記不得的就算了,反正不談錢的事情。
代注恒那個時候還有點文人的清高,人家請吃飯喝酒是人情,人家不請也沒什么,人家要拿錢的話就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他從不愿意接受金錢。否則的話,也許可能靠賣文章他也發點小財。
當然,代注恒結下人情的方式不只是寫文章,還有其他地方其他形式的幫忙,只要人家有情有義的,多會請代注恒吃飯。
而且請代注恒吃飯,確實是個挑戰,他的食量驚人,甚至到了能夠一吃管兩天,兩天不吃飯的地步。
減少吃飯的頓數,增加每次吃飯的飯量,其實也是代注恒為了節約更多的時間看書做事的一種鍛煉。
吃飯對別人說來有三層意思,一是生存性需要,二是享受性,三是附加目的。對代注恒來說,吃飯太費事太費時間,能夠爭取一個月吃一次,一次就管一個月,他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