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注恒按照盧長明校長的要求,對龍山中學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了解,與此同時,他尋找到田安二中、桂山中學和鳳山中學作為對比學校,同時也收集了相當詳實的數據來進行分析對比。
桂山中學的衰落本來應該是龍山中學也逃避不了的一條市場優勝劣汰之路。可惜桂山中學是真的衰落了,無法避免的出現“桂山折she桂”的局面,而龍山中學卻擺脫了墮落的地心引力,走上了“龍山騰起”之路。
代注恒的調查報告中寫著:
經過兩三天的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我認為,田安二中和龍山高中都是冉冉升起的處于上升期的優秀學校。不過兩所學校明顯處在巨大的差異,田安二中是城區歷史名校,在高中教育逐漸成為社會發展消費品的時代,只要得到一定的政策支持基本上就能夠得到快速發展,換句話說,就是二中只要能得到守成的領導就一定能發展好;龍山高中是鄉鎮歷史名校,雖然名氣遠不如田安二中,可是在廣大周邊農村地區還是存在一定號召力和影響力,龍高不能只靠守成的領導來發展學校,必須要有魄力有干勁敢開拓的領導班子來領導才能止頹復蘇,甚至實現最后的崛起。
田安二中的學生和家長資源與龍山高中的學生和家長資源完全不同,田安二中的學生更多的都是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城區經商者、農村優異經商者的子弟,也就是說官二代、富二代、知二代、商二代占多數;龍山中學的學生多數都是附近鄉鎮或者其他慕名而來的鄉鎮農村子弟或者農村小商販的子弟,也就是以農二代、貧二代、小商二代為主。
從兩所學校的學生家長的受教育年限就可以看出家庭對教育投入的決心和態度存在巨大差異。據分析,田安二中很多學生的家長都是大學生、中專生和高中生等受教育標準,家中父母至少一人為大學生的家長比例超過了50%,龍山高中很多學生的家長卻集中在小學、初中水平,大學生家長的比例不到5%。
田安二中很多學生都與父母住在一起,時時刻刻會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龍山高中很多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年限本來就不高的情況下,他們還在一年大多數時候甚至幾年時間里都受不到父母的家庭教育的直接影響。
不過如果比較一下龍山高中的學生與其他農村學校的學生,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在收集數據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一個比喻。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年都有非常壯觀的“大遷徙”,斑馬和瞪羚總是和角馬走在一起,隨著角馬一起遷徙,除了食草動物總是走在一起,依靠群體數量的優勢來增加安全感以外,瞪羚喜歡吃最嫩的小草,斑馬喜歡吃草的上半部,而角馬則可以接受草的下半部。優質的名牌城區學校就好像是吃最嫩的小草,同時兼顧吃掉一部分成熟的草的上半更鮮嫩的部分,農村發展的比較好的學生則是吃掉成熟的草的上半部分,其他農村學校則只能吃剩下的草根部分。這些剩余的草根部分不但質量不見得多好,而且還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就是沒得吃。
龍山高中之所以能取得不錯的成績,除了本身的發展以外,機遇也很重要,在交通不是很方便的時候,一部分優異的家庭條件較差的農村學生是不方便去城區學校讀書的,于是通過學校的努力,不但讓這些留下的優質生取得了不錯的高考成績,而且還帶動了一部分有基礎的學生,于是有了龍高最初的三年高考連連告捷,于是又因為學生的發展形成了名聲和影響力,這就又為學校留在附近優秀農村學生、吸引周邊甚至更遠的農村學生提供了條件。
假以時日,只要堅持目前的發展道路,遲早,就連城區的一些學生也會來到龍中就讀,當然,這些城市子弟絕對不可能成為龍中的主力軍。我認為,龍中正在打造一個屬于農村子弟,的世外桃源式的學習圣地。
農村學生和城區學生除了家長的教育觀念不同和受到不同的家庭教育影響不同之外還存在著諸多的差異。農村學生主動性不如城區學校學生,受教育的連貫性容易受到家庭環境和態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田安中學和田安二中的學生以及我實習的叢舟一所國重的學生很多都存在著主動自習后面的課程的情況;龍山高中的農村學生一般都是只能把教師安排的教學任務完成就不再繼續自學后面的內容。
城區重點學校的學生普遍都存在找家教彌補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科的情況;龍高的學生基本上不會主動付費去尋找家教,就算學校很多敬業的教師主動免費給他們補習,他們受到家里的影響也未必都能堅持。
城區學生除去學校發的資料以外,自己都多少會買一些資料,或者說家里書房本來就有父母那一輩留下的諸多課外資料和書籍;龍高和其他很多農村學校的學生則除了學校發的資料書籍以外家里基本上沒有自選資料和其他課余書籍。
現在農村學校的學生也正在逐漸失去以往那種堅定、能吃苦、能隱忍的精神氣質,因為家庭條件的變化,隨著很多農村學生的家庭勞動力外出務工,確實從經濟層面改善了很多家庭條件,電話、手機、電腦、電視、冰箱、空調等各種生活資料逐漸增加,隨之而來的是農村子弟的生活水平城市化,但精神層面卻沒有隨著而改變。
由于家長多數都沒有在高考制度中和在知識改變命運這個問題上獲得巨大利益,所以農村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和城市家長對待孩子的學習的態度都不一樣。
農村家長最多的態度是“如果孩子能讀,那我們就攢錢讓他(她)讀,如果不能讀,那就早點去打工”,所以農村孩子沒有太大的學習壓力。城市家長的態度則巨大多數都是“必須讀,不能讀想辦法也要能讀,只有讀下去才有機會”,所以整個中國西部地區都在出現著農村學校學生不但不能文,而且不能武的狀況,城市學生所占高考上線人數的比重超過城鎮化速度的提高,農村學生從身體素質、意志力和學習能力全方位落后。
金竹市和風林縣有關教育方面的管理者和專家學者恐怕也正是因為看到了農村的這種變化,才努力打造泰溪中學和龍山高中這兩所農村鄉鎮中學。農村子弟應該有自己的陣地,應該有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權利。
如果不是上級領導的支持,恐怕無論盧校長多么有才能,龍高班子如果有本事,開拓發展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阻力和困難恐怕早就已經讓學校難以承受。當然,上級主管部門和領導只能在管理理念和政策制度、物質資源上給予學校支持和幫助,真正能將科學的理念和英明的政策制度轉化為真實的成績還是依靠了以盧校長為首的龍高領導班子的廢寢忘食、艱苦奮斗。
由以上的分析得出,龍中的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理念和信念,他們最直接需要的是教師幫助他們提升學習成績,一方面幫助他們堅定學習的信心和給家長一個這個孩子能讀書的證據,一方面讓他們本來自己不知道為什么而讀書的空虛的精神注入能讀好書考好大學就可以競爭好工作的能量。不是農村學生不需要理想,而是農村學生更加需要現實支持的的理想。
龍高的農村戶籍學生占總人數的92%,田安二中的城市戶籍學生占78%。龍高的農村學生中又有70%左右屬于留守兒童,即父母長年不在家,只剩下遠房親戚和年老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家照顧;田二的學生只有不到10%的留守兒童,絕大多數孩子都在父母的照顧和教導下生活和學習。龍高學生58%住校寄宿,田二僅僅只有12%的學生住校寄宿。田二招收的一些農村學生或者其他地方的學生由父母在學校附近租房居住帶著孩子讀書,龍高學生中基本上沒有這種情況。
據抽樣調查顯示,龍高學生的家長(含父母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過大學經歷的僅僅只有5%左右,田二學生的家長(含父母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過大學經歷的則占到了71%的比例。
龍高學生的家庭直系親屬(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親、母親、父母親的兄弟姊妹、哥哥、姐姐、表哥、表姐、堂哥、堂姐)里擁有大學經歷的比例僅達到了26%,田二學生的家庭直系親屬里擁有大學經歷的比例則達到了78%。其中,能夠生活在一起或者經常能見面的親屬中擁有大學經歷的龍中的比例是19%,田二是77%。(注:數據來自曹休言組織的《龍中學生家庭背景問卷調查(2003年上期)》和成克爽組織的《田安二中學生家庭教育環境調查分析《2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