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評埃里克·卡勒的《人的尺度》[100]
- 奧威爾書評全集(下)
- 喬治·奧威爾
- 1274字
- 2020-01-16 15:48:12
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這本分量十足的書(640頁,有30頁是參考書目)探討了人文主義的問題,而且它還嘗試對自青銅時代以來的世界歷史進行總結。作者本人是一個并不堅定的——或者說是不安的人文主義者。他看到宗教信仰由于人類的解放而逐漸消亡,而且他接受進步和進化的原則,否定在任何時代都有所謂不變的“人的本質”。事實上,在這本書中最有趣的章節里,他反對馬克思和其他類似的思想家,認為我們現在認為幾乎是本能的動機其實是直到不久前才發揮作用的:
一些當代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試圖證明早在古巴比倫就有資本主義萌芽。但他們所發現的并不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并不等同于財富和動產,并不等于與掙錢和借錢,甚至并不等同于投資生產。所有這些都不是資本主義,因為所有這些都服從于一個生命原則,而不是為了經濟上的目標。它或許是為了一個人文的目的,一個人道的宗旨,讓人類能夠去享受。
這段文字的背景是最早一批真正的資本家富格爾家族的小傳。他們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財庫和控制者,但他們與意大利的富商不同,他們只會用金錢去創造更多的金錢。在另一個內容很相似的章節里,卡勒先生解釋為什么在古代物理科學未能發展。他認為原因不在于智力缺陷或技術落后,而是因為思維習慣不同:
拜占庭的數學家與建筑家安特米烏斯……甚至清楚地知道蒸汽壓力的技術應用。他本來可以輕松地發明蒸汽機,但他只是運用他的知識弄出了一場人工地震當作一場玩笑嚇唬他的朋友……前提條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技術與工業飛速進步在于當代的思想觀念,而阻止古人形成這一觀念的因素是宗教……宗教是技術和經濟的大敵。
貫穿這本書的始末,卡勒先生認為人類歷史的各個時代被當時的人的思想所塑造和主宰,而不是像現在更時髦的觀點認為的,思想只是外部條件的反映。它的結論是,世道的改善必須先有思想上的改變,單是提高機械效率并不能改變什么。就連讓每個人都能吃上飽飯這個簡單的問題沒有“思想上的深刻改變”也是無法解決的。
但在書中的結尾,卡勒先生似乎認為人類只有在經歷了外部的苦難之后才能吸取經驗。他說:“依靠純粹的思想并不能創建一個理性的社會,苦難會將人的思想扭曲——而那番苦難會有多么深重,接下來的幾代人將會知道。人的理念,新的人道主義的指導,將會是推動現在的世界進行深刻改變的根本因素。”
當然,這本書的后半部分探討了極權主義的崛起。有幾篇探討這一問題的章節思維陷入了扭曲,因為它是寫于1941年和1942年,當時德國仍未呈現敗象。事實上,由始至終它傾向于把當代世界的所有罪惡都推到了德國身上,并將原因追溯到阿米尼烏斯的時代。
但大體上這本書更像是歷史作品而不是政治宣傳,人文主義者的難題到最終并沒有得到解答。只要超自然的信仰依然存在,人類就會遭到狡猾的牧師和寡頭統治階級的壓迫,而技術進步這個實現公平社會的前提就無法實現。另一方面,當人們不再崇拜上帝時,他們就會去崇拜個人,造成災難性的結果。人文主義者必須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再教育和“心的改變”,還是說不可逾越的第一步是消滅貧窮??ɡ障壬谶@兩個立場之間徘徊,但傾向于第一個立場。這本書最好的部分是純粹描寫歷史的部分,展現了淵博深厚的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