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息風鎮痙藥

羚羊角

【名稱】

學名:Hirschziegehorn( 注:今作 Saiga tatarica Linnaeus)。
別名:九尾羊角、麢羊角、羱羊角。
釋名:李時珍曰:按王安石《字說》云,鹿則比類而環角,外向以自防。麢則獨棲懸角木上以遠害,可謂靈也。故字從鹿從靈(靈)省文。后人作羚。

【原動物】

羚羊為 草類。

【品考及產地】

《偽藥條辨》曰:產于亞、美、歐、安南者,類別有十余種之多。產中國者,如陜西哈密外福化城、新疆奇臺縣為最佳;鞏昌、漢中者,次。亦有黑白二種,近年以白者為重。
孫鳳翔曰:羚羊角以有掛痕者為真,今磨用之角,不見掛痕,已難確定其真偽。若羚羊角片,有以山羊角鎊成,且久煎無味,絕無效力。

【形態】

體長四尺余,高半之,類山羊,毛呈黃褐色,腹部則為白色,角長輒懸木石而臥,類似牛角而細長,長約一尺許,徑約一寸余,梢稍光澤,呈黃褐色,末端稍彎曲,關節為螺旋狀而纏繞。日本所產為倭羚羊(氈羊),為羚羊之一種,其有名產地為日本奧州南部地方,體高二尺余,毛青灰色,其尖端呈褐色,角帶黑色,長五寸余,其基礎部有橫皺狀紋。

【藥用之部】

角。

【修治】

磨汁、鎊末、切片。

【性味】

咸,寒,無毒。

【用量】

三四分至二錢( 1~6克左右),近代以其價昂,每用不過三四分( 1~1.2克)。

【效能】

(1)《本經》: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辟蠱毒、惡鬼、不祥,常不魘寐。
《別錄》:除邪氣驚夢,狂越僻謬,療傷寒時氣寒熱,熱在肌膚,濕風注毒伏在骨間,及食噎不通;久服強筋骨,輕身,起陰益氣,利丈夫。
孟詵:治中風( 注:指高血壓性腦血管病)筋攣,附骨疼痛;作末蜜服,治卒熱悶,及熱毒痢血,疝氣;磨水涂腫毒。
《藥性》:治小兒驚癇,治山瘴及噎塞。
時珍:平肝舒筋,定風安魂,散血下氣,辟惡解毒,治子癇痙疾。
(2)張石頑曰:羚羊屬木,入足厥陰,伐肝最捷,目暗翳障,而羚羊角能平之;痘瘡正面稠密,不能起發,而羚羊角能分之;小兒驚癇,婦人子癇,大人中風搐搦,及筋寒歷節痛,而羚羊能舒之;驚駭不寧,狂越魘寐,而羚羊能安之;惡鬼不祥,而羚羊能辟之;惡血注下,蠱毒疝腫,瘡腫瘺疬,產后血氣,而羚羊能散之;濕熱留滯,陽氣不振,陰器衰痿,而羚羊角能起之;煩憊氣逆,噎塞不通,郁為寒熱,而羚羊角能降之。詳《本經》所主,皆取散厥陰血結耳。愚按: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為之首推,以其專食百草之毒,兼走陽明,力能祛之外出也,故痘瘡之血熱毒盛者,為之必需。若痘瘡之毒并在氣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發者,又須羚羊角,以分解其勢,使惡血流于他處,此非犀角之所能也。人但知羚羊角能消目翳,定驚癇,而散痘瘡惡血之功,人所共昧。羯羊角治青盲目暗,與羚羊角不殊,而辟除邪魅蠱毒,亦相仿佛,惜乎從未之聞,惟消乳癖,丹方用之,白羯羊角亦能消乳癖,而方家每用琉璃角燈,磁片刮取薄屑,置胸中候脆,杵細酒服方寸匙,屢效,專取宿腐之味,以消陳積之殆也。其鹿角刮屑,善消虛人乳腫,未潰即消,已潰即斂,即《本經》主漏下惡血之治。龍角,神魂不寧,功用與龍齒略同,《千金方》中有齒、角并用者。牛角 ,專主閉血血崩,牛之一身,惟此無用,而《本經》特為采錄《,千金》尤為崩漏要藥,可見天地間無棄物也(《本經逢原》)。
張秉成曰:清肝膽之熱狂,性稟輕靈,咸寒解毒,治厥陰之風痙,功專明目,辟惡除邪(《本草便讀》)。
(3)內服治卒中( 注:指高血壓性腦血管病)、震顫麻痹、驚風等(《和漢藥物學》)。
用作鎮痙通經藥(《和漢藥考》)。
可用為解毒劑(《臺灣藥物學》)。

【次公按】

羚羊角,據古人傳說經驗,原為鎮痙要藥。痙,即近人所謂風,定風即鎮痙之謂也。羚羊角所以鎮痙,生理上、藥理上之作用,尚不可詳,以意測之,殆為清泄腦熱歟!腦中熱而發生痙攣現象,羚羊角胥為妙品。若痙動為局所性,與神經中樞無關者,羚羊角非其治也。
以羚羊角為退熱藥,始于蘇醫,實則葉天士之用羚羊角的目的在平肝,并非退熱,觀以所錄之醫案可以知之。近日時醫以痙動為熱極生風,《內經》熱淫于內,治以咸寒,羚羊性既咸寒,復能定風,當然退熱,于是應用于陽明病之神昏譫語,循衣摸床諸候。渠等尚以為羚羊角退熱之力,超過膏、黃、芩、連也。噫!
羚羊、犀角,近世每多聯用,實則兩藥之功用,截然不同。羚羊功在清泄腦熱,犀角則為收縮血管、凝固血液之藥(華實孚先生之說,吾家太炎先生說亦同之)。東人渡邊熙謂羚羊有消滅血液中毒素之效,故可應用于腳氣,按此說頗新,志之以備一說。

【附】葉天士醫案

嗔怒動陽,恰值春木司升,厥陰內風乘陽明脈絡之虛,上凌咽喉,環繞耳后清空之地,升騰太過,脂液無以營養四末,而指節為之麻木,是皆痱中根萌,所謂下虛上實,多致巔頂之疾。夫情志變蒸之熱,閱方書無芩連苦降、羌防辛散之理。肝為剛臟,非柔潤不能調和也。
鮮生地 玄參心 桑葉 丹皮 羚羊角 連翹心
(見《臨證指南醫案》)
天麻

【名稱】

學名:Gastrodia Elata,L.
別名:赤箭、獨搖芝、定風、離母、合離草、神草。

【科屬】

蘭科。

【品考及產地】

四川、云南、陜西漢中所產者均佳。貴州亦有產,但氣味全無,不堪入藥。

【形態】

為多年生草本,寄生于山野林中之陰地,春日擢芽,莖高三四尺,色紅黃,形圓直立,中空有節,宛如箭簳,故有赤箭之稱。莖之下部,生鱗狀葉,無葉綠素。至夏梢頭開不整齊之花,色亦紅黃相綴,而為總狀花序。其根為淡褐色之塊根,長三五寸,徑寸許,上圓下不尖銳,有皺紋,入藥以根已成熟開裂透映而堅實者為佳品。

【藥用之部】

根、嫩莖。

【修治】

切片,微焙。

【性味】

辛,溫。

【用量】

八分至二錢( 2.4~6克)。

【效能】

(1)《本經》:
蠱毒惡氣。
《別錄》:消癰腫,下支滿,寒疝下血。
《開寶》: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
甄權:治冷氣痛痹,癱瘓不隨,語多恍惚,善驚失志。
《大明》: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鬼疰,通血脈,開竅。
元素:治風虛眩運頭痛。
(2)李東垣曰:
肝虛不足者,宜天麻、芎 以補之。其用有四:療大人風熱頭痛;小兒風癇驚悸;諸風麻痹不仁;風熱語言不遂。
羅天益曰: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今有久服天麻藥,遍身發出紅丹者,是其驅風之驗也。
寇宗奭曰:天麻須別藥相佐使,然后見其功,仍須加而用之(《本草衍義》)。
張石頑曰:為肝家氣分藥,故肝虛不足,風從內生者,天麻、芎 以補之。諸風掉眩,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治。小兒驚痰風熱,服天麻即消(《本經逢原》)。
(3)眩暈頭痛筋痛之特效藥也(《臺灣藥物學》)。
專用為鎮痙藥(《和漢藥考》)。
趙燏黃曰:本品治眩暈及頭痛之特效藥(《本草綱目今釋》)。

【次公按】

本品根據功效,而測其生理上作用,大致有鎮靜腦神經、弛緩腦神經之功。故古人無論正頭風、偏頭風、肝陽上沖、血虛眩暈、四肢偏枯等癥,均配伍用之。惜近世以其辛溫,謂于肝家風陽有妨,畏懼不敢用,即用亦不敢多用也。
甘松

【名稱】

學名:Nardostachys Jatamansi,Royle( 注:有2種甘松供藥用,分別是 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
別名:苦彌哆、鹿射男、人身香、穿心排草。
釋名:時珍曰:產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

【科屬】

敗醬科。

【產地】

甘肅、西藏、四川、貴州。

【形態】

為山地自生之多年草,莖高4 8毫米,葉概為根生,無柄,橢圓形,長2 3毫米,葉面平滑,或帶粗毛,全緣,銳尖頭,莖葉僅一二對,小形,頂生傘形花序。供藥部分,即用其干燥之根莖。本品附著紅棕色之大鱗片而為木本性,其根之大者,常多分枝,徑0.5 2毫米,長5 12毫米,其老根之部分,生縱形之大皮鱗,枝根上少須根,根頭之鱗片,包圍殘存之葉基于中央,而成臃腫之狀態,且有密生白色之幼芽存在之材質,呈淡棕色,而顯棕色之放射紋。

【藥用之部】

根莖。

【修治】

洗凈,切碎用。

【性味】

甘,溫。

【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為一種揮發性油,名甘松油,并含一種酸,名甘松酸(《賀氏療學》)。
含有一種揮發油Baldriansaure(巴露德利安酸)、龍腦及龍腦酟(林春雄《藥理學》)。
有效成分為揮發油,藥學士朝比奈泰彥氏試驗證明,其揮發油中,含有倍半萜(Sesquiterpen,塞司葵鐵魯連,C 15H 24),為其主要成分之一(《和漢藥考》)。
纈草根成分是纈草油(Valerianoil),纈草油含有纈草酸(Valeriansaure)、醋酸等種種物質,又含有Kessilalkohol(開西爾阿爾可爾,C 24H 24O 2)等(房雄)。

【用量】

八分至三錢( 2.4~9克)。

【作用】

梁心曰:本品用小量,能令神經發揚,及血壓升騰;大量則腦及脊髓均呈麻痹現象,且致頭痛、眩暈、耳鳴、失眠等反應作用;尤大分量,則使嘔吐,脈搏加速,體溫升騰;再大分量,且令泄瀉,或不省人事(《新纂藥物學》)。
林春雄曰:龍腦有減少反射興奮性之作用,然纈草平常用量中所含之量,尚不足以發現其作用也(《藥理學》)。

【效能】

(1)《開寶》:
惡氣,卒心腹痛滿,下氣。
藏器:黑皮 ,風疳齒
好古:理元氣,去氣郁。
時珍:腳氣膝浮腫,煎湯淋洗。
(2)倪朱謨曰:
甘松醒脾暢胃,主心腹卒痛。入八珍散三合粉中,治老人脾虛不食,久瀉虛脫(《本草匯言》)。
張秉成曰:辟惡氣,療腹痛,皆甘松芳香之用耳(《本草便讀》)。
(3)散精神憂郁,治腹痛(《和漢藥物學》)。
梁心曰:婦人歇斯底里(Hysteria,癔癥),用為鎮痙藥良效,而其他癲癇、舞蹈病,及酒狂(和嗎啡服),神經疾患之興奮狀態,用為鎮靜劑。此外,用為驅蟲藥及尿崩癥之止尿劑,皆有效(《新纂藥物學》)。
《南京醫藥衛生通俗報》曰:本品為鎮痙藥,專用治神經諸病,而于婦人尤有奇效,如歇斯底里(Hysteria,癔癥)等病是也。查吾國有神經病,有神經藥,而無神經醫。歷考前賢諸書,凡類似神經病狀者,通稱之曰肝風、肝氣、痰火等,如歇斯底里(Hysteria,癔癥)者,即婦人神經病之一種。再甘松之功用,《本草綱目》載明醒脾開郁,此品大都用于香料配合,但參考西醫之效用,既廣且備。吾國產生者,亦屬不少,茲為提倡國產及治療應用起見,不得不將其功用表而出之。

【次公按】

甘松為胃神經痛之效藥。治胃神經痛方中,茍投入本品,奏效甚捷。痢疾腹痛,本品亦可用。蓋患痢者因腸部蠕動亢進,故有急迫之感。用甘松鎮靜之,使腸部比較安靜,則急迫既得弛緩,而疼痛亦得輊減,能減少病者之痛苦,誠治痢方中之要藥也。
天南星

【名稱】

學名:Arisaema Japonicum,L.
別名:虎掌、鬼蒟蒻、半夏精、蛇頭草根。

【科屬】

天南星科。

【品考及產地】

產湖北為多。產鎮江來者為京星,產廣西者為西星。

【形態】

為多年生草本,自生山野之陰地。莖高三四尺,葉為復葉,具長葉柄,小葉為廣披針形,數葉相湊,狀若鳥足。花為單性排列,作內穗花序,花軸之上部,鈍而不銳,被以黑色之佛焰包。果實成熟,則呈鮮美之紅色。兒童每誤食之,則唇舌立即腫 。其地下莖為圓塊狀,大可寸許,外灰褐而內白。其味辛烈如灼。

【藥用之部】

根。

【修治】

生用者溫湯洗凈,白礬湯浸三日,暴干。熟用以酒制、姜汁或牛膽汁制。

【性味】

辛,溫。

【成分】

為有毒植物,但毒之成分未詳。此外,含淀粉及極少之安息香酸(《新本草教本》)。

【用量】

八分至錢半( 2.4~4.5克)。

【效能】

(1)《本經》:主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
《別錄》:除陰下濕,風眩。
甄權:主疝瘕腸痛,傷寒時疾。
《開寶》:主中風,除痰,麻痹,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墮胎。
藏器:金瘡折傷瘀血,搗敷之。
《大明》:蛇蟲咬,疥癬惡瘡。
元素:去上焦痰及眩運。
李杲:主破傷風,口噤身強。
好古:補肝風虛,治痰功同半夏。
時珍:治驚癇,口眼 斜,喉痹,口舌瘡糜,結核,解顱。
(2)倪朱謨曰:南星開結閉,散風痰。治中風不語,口眼 斜,麻痹不仁。或跌仆損傷,血凝氣聚。或打傷頭腦,破傷風腫。或癰疽痰核,紅腫堅結。若風痰濕痰,急閉涎痰,非南星不能散。如小兒驚風驚痰,四肢搐搦,非膽星不能療也(《本草匯言》)。
張石頑曰:南星、半夏,皆治痰藥也。然南星專走經絡,故中風麻痹,以之為響導(《本經逢原》)。
王東皋曰:天南星得防風則不麻,得牛膽則不燥,得黃柏則下行,得火炮則不毒(《握靈本草》)。
黃宮繡曰:中風不語,或破傷風瘀,書載能克治,以其辛能散風故也。稠痰固結,筋脈拘攣,得以能通,以其燥能除濕,而痰自去也。惟其性緊,則凡疝癥結核,胎產難下,水腫不消,得以攻逐,以其性緊急迫,而堅自去也。性雖有類半夏,然半夏專主腸胃濕痰,南星專主經絡風痰,功雖同而用有別也(《本草求真》)。
(3)為鎮痙祛痰劑。可治癲癇及急癇,其他痙攣發作等癥,適量用之有著效也(《臺灣藥物學》)。
有鎮痙祛痰健胃諸效,此外尚能發汗、驅蟲(劉曜曦)。

【次公按】

天南星據古人名方考之,其效用有二:一興奮;一麻醉。三生飲、白圓子用之,則為興奮藥(三生飲本治中風不語,在腦出血時本不宜用興奮劑,緣病者痰壅氣滯,脈沉伏,急則治標,三生飲固可用之);玉真散用之,則為麻醉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阳县| 保德县| 花莲市| 翁牛特旗| 措美县| 台州市| 湖州市| 昌宁县| 朝阳市| 尚义县| 沭阳县| 平阴县| 蓬莱市| 平武县| 四川省| 南澳县| 沙洋县| 西昌市| 泸定县| 原阳县| 宁明县| 宿迁市| 朝阳市| 吐鲁番市| 麦盖提县| 嘉鱼县| 沂源县| 广西| 子洲县| 娄底市| 延吉市| 陈巴尔虎旗| 海宁市| 本溪| 若尔盖县| 海安县| 奉贤区| 久治县| 克东县| 来宾市|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