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我學中醫:中醫入門200問
- 何清湖 葛曉舒
- 672字
- 2020-02-28 21:55:52
5 為什么范仲淹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許多中醫常常聽到這句話:“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它把“醫”與“相”并提,使人覺得學醫責任重大。這句流傳很廣的話是誰說的呢?與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有關。
《能改齋漫錄》記載,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簽,求了一個下下簽。他拿著簽文去解簽,問以后能否當宰相,簽詞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簽,祈禱說:“如果不能當宰相,可以當良醫嗎?”結果還是不行。于是他長嘆說:“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該做的事。”后來,有人問他:“大丈夫立志當宰相,是理所當然的。當不了宰相,您為什么又祈愿當良醫呢?這是不是有一點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說:“怎么會呢?有才學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輔佐明君治理國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個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溝中一樣。要普濟萬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現在簽詞說我當不了宰相,要實現利澤萬民的心愿,莫過于當良醫。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生,上可以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賤之厄,中能保身長全。身在民間而依舊能利澤蒼生的,除了良醫,再也沒有別的了。”這就是后世相傳“不為良相,愿為良醫”的由來。
宋代以前,醫生的地位普遍不高,知識分子一般不愿意當醫生。但是到了宋代,情況發生了變化,北宋的皇帝懂醫藥,也重視醫藥,這引發了大批文臣武將開始關注醫藥知識,尤其范仲淹說了“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話后,鼓勵了大批知識分子從事醫藥工作。如大詩人陸游就是一個很好的醫生,蘇軾把收集的醫方編成了《蘇學士方》等。在此后數百年間,有些人棄政從醫,就是受到范仲淹這句名言影響后所做出的選擇,不少醫家還引用此名言為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