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醫著宏富,資源寶藏
新安儒醫重傳承、重著述,為我們留下大量醫學著作。800多位醫家,有400多位編撰了800多部醫籍,可謂著作等身,資源豐富。
新安醫籍不僅在數量上卷帙浩繁,更創下了許多醫學史之最:
如南宋張杲《醫說》(1189)是我國現存最早記載大量醫學史料的醫史傳記類著作。
明代余傅山、汪宦、吳洋等集會編撰的《論醫匯粹》(1543)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醫學講學實錄;江瓘《名醫類案》(1549)是我國第一部總結和研究歷代醫案的專著;吳崐《醫方考》(1584)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系統地注解分析方劑的專著,《脈語》(1584)作為脈學專著首次論述并規范了醫案記錄的完整格式和要求;方有執《傷寒論條辨》(1592)是第一次對中醫經典《傷寒論》重新進行編排調整的傷寒著作。
清代汪昂《本草備要》(1683)首創以功效為綱解說藥效的編寫體例,《醫方集解》(1682)是我國第一部定型規范的方劑學專著,兩書分別是清代以來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普及性本草和方劑著作,版次和發行總量均位居同類書榜首,《湯頭歌訣》(1683)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以上三書流傳300多年,至今仍是中醫重要的入門參考書;葉天士《溫熱論》(1777)是中醫溫病學理論的奠基之作;江有誥《素靈韻讀》(1779)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以音韻方法研究《黃帝內經》的專著;鄭梅澗《重樓玉鑰》(1768)是我國第一部喉科針藥治療專著;胡澍《素問校義》(1875)是第一部引入訓詁校勘的“小學”方法研究《黃帝內經》的專著;汪宏《望診遵經》(1875)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望診專著。
20世紀中醫學術界推出的“全國十大醫學全書”(實含類書6部、叢書4部),出自新安醫家之手的就有3部: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1564)100卷、165門、300余萬字,輯錄了明代以前歷代醫著及經史百家有關醫藥文獻,包括基礎、臨床、針灸、藥物、驗方、養生等多方面內容,時被譽“醫宗之孔孟,方書之六經”,今列為“十大醫學全書”之首,它的出版是載入中國醫學史的一件大事;清代吳謙《醫宗金鑒》(1742)90卷15門約160萬字,是一部切合臨床實用的大型醫學教科書;清代程杏軒《醫述》(1826)16卷65萬字,述而不作,開系統節錄諸家醫論之先河。當今中醫界以《藥性歌括四百味》《湯頭歌訣》《瀕湖脈學》《醫宗金鑒》為習醫之“四小經典”,其中新安醫著居其二。1997年中醫界推出的《明清十八家名醫醫案》,21部醫案位列前三的也是新安醫家之作:《石山醫案》《孫一奎醫案》《杏軒醫案》。
此外,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1565)是一部富有特色、被李時珍《本草綱目》列入重要參考書目的本草著作;明代孫一奎《赤水玄珠》(1584)30卷、76門、約140萬字,是一部分科齊全、富有創新理念的綜合性臨床醫著;余午亭《諸證析疑》(明嘉靖萬歷年間)是一部內科雜病臨床診療名著,醫界喻名為《蒼生司命》;吳崐《黃帝內經素問吳注》(1594)是一部研究《黃帝內經》必不可少的參考書;吳楚《醫驗錄》(1684)是一部救治疑難危重病癥的病案專著。清代程鐘齡《醫學心悟》(1732)是一部切合實用的綜合性臨床醫著;吳師朗《不居集》(1739)是一部系統論述虛勞性疾病的專著;《臨證指南醫案》(1764)是記錄一代名醫葉天士臨床經驗的醫案專著,被喻為“卞氏之玉、豐城之劍”;《程正通醫案》(1883)被江南名醫同樣喻為“豐城劍,卞和玉”。這些都是在中醫藥界影響很大、臨床上必讀必備的古籍參考書,并被中醫高等院校編入教材。
現代提出的中醫重大學術流派,在公認的代表性醫著中,往往能見到新安醫家醫著的身影:如醫經學派有吳崐《黃帝內經素問吳注》,傷寒學派有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吳謙《訂正傷寒論注》、程應旄《傷寒論后條辨》,溫補學派有汪機《石山醫案》,溫病學派有葉天士《溫熱論》等。
800余部著作分屬醫經、傷寒、綜合臨床、內外婦兒各科、醫案、診法、針灸、本草、方論、養生、叢書類書等各醫籍門類,涉及面廣,理論學術和編撰風格各具特色,在中國醫學史上寫下了輝煌燦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