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醫輩出,名不虛傳
新安醫學以醫家眾多、醫著宏富著稱于世。
古徽州一府轄六邑(歙縣、績溪、休寧、婺源、黟縣、祁門),山清水秀、古色古香,古往今來文風昌盛,名賢輩出。歷史上走出了“齊家治國、兼濟太下”的名士群體,“賈而好儒、重義輕利”的徽商群體,更少不了“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儒醫群體。早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就有“天下名醫出在新安”的文獻記載。
據現代研究考證,自宋迄今見于資料記載的新安醫家共計800余人,其中明清兩代占80%以上。這是一支奇特的隊伍,是中醫人才的“硅谷”,在其源遠流長的學術團隊中,更有一批優秀的領軍人物。
如宋代(960—1279)有醫術“名滿京洛”的張擴,人稱“神醫”并在國家醫生考試中拔得頭籌,入翰林院而為醫官的吳源。
明代(1368—1644)有進士出身、“醫名播京師”的程松厓,中醫溫補學派重要人物、載入《明史》的嘉靖年間全國四大名醫之一汪機,醫術名滿北京城的太醫徐春甫,將傳統太極理論引入命門學說的第一人、醫名隆盛于吳越兩地而遠近聞達的孫一奎,醫經學派的重要人物、善于針灸和方藥并用而“百不失一”的吳崐,傷寒學派的重要人物方有執,善用溫補、時在揚州有“橘井蘇耽、杏林董奉”之喻的程從周,儒醫的典型代表、以醫學和儒學研究并舉并重而聞名海內的程敬通。
清代(1636—1911)有致力于普及的醫學啟蒙派代表性人物汪昂,善用甘溫救治、醫術馳名揚州的“天上神仙”吳楚,中醫溫病學奠基人和溫病四大家之首、有“天醫星下凡”“清代第一醫家”之美譽的葉天士,潛心醫學而為患者慈航、垂范立法而為醫界津梁的程鐘齡,國家醫科考試縣、府、司三試第一而被提拔為湖北省醫學教授的傷寒學家盧云乘,清初期三大名醫和清代四大名醫之一的醫書總修官吳謙,創虛損性疾病辨治新法新說的虛損病大家吳師朗,勤實踐、多著述的兒科專家“橡樹先生”許豫和,擅長針藥并用治療喉科危急重癥、立新法創新方成功治愈烈性傳染病白喉的鄭梅澗、鄭樞扶父子,著名臨床醫家程杏軒、葉馨谷、唐竹軒等,民間有“有杏軒則活,無杏軒則殆”“看過葉馨谷,死了不用哭”“五勞七傷何處治,休寧遍地問舟山”(唐竹軒為休寧舟山人)之說;這其中還不包括對醫學也有所研究的徽派樸學考據大師戴震、俞正燮、汪宗沂和末代翰林、方志學家許承堯等,也不包括開設“胡慶余堂”藥號濟世濟人的江南藥王、紅頂徽商胡雪巖等。
民國時期(1912—1949)有江南四大名醫之一、被譽為“海上名醫”的王仲奇,有詩贊其術曰:“入門先減三分病,接坐平添一段春?!?/p>
新中國成立(1949)以來,有程門雪[倡導傷寒與溫病相統一的先行者、上海中醫學院(現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首任院長]、王任之(衛生部學術委員會委員、安徽省衛生廳副廳長)、程道南、王樂匋(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吳錦洪、程莘農(國家首批30位國醫大師之一)、李濟仁(國家首批30位國醫大師之一)等一批學驗俱豐的新安醫家薪火相傳。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開展了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首批500位導師中新安醫家就占有7位,在地域性醫學流派中遙遙領先,獨占鰲頭。
他們都是公認的著名醫藥學家,在中醫學發展史上都是彪炳千秋的人物。今有不同版本“古代十大名醫”之傳,其中或有汪機,或有葉天士,或有吳謙,或兼而有之,皆當有新安醫家一席之地。
另據不完全統計,歷史上憑過硬的醫術治愈皇室國戚、達官顯貴而走進太醫院的新安太醫有63人。太醫院是古代專為宮廷官僚服務的最高醫療保健機構,也是全國醫政醫療的中樞機構,太醫首先必須是醫術高明的國醫國手、國字號醫生。至于主政各地方醫療的新安醫官更是不計其數。
新安醫學之所以源遠流長,繁榮昌盛,更與名醫世家紛呈有極大的關系。父子相襲、兄弟相授、祖孫相承、世代業醫,新安醫學“家族鏈”現象十分明顯。據目前統計,從北宋以來,新安名醫世家傳承3代以上至15代乃至30代的共有139家,世家名醫300余人。許多世家傳承至今,如始自南宋的“歙縣黃氏婦科”,始自明代的歙西槐塘等地程氏儒醫群體、歙南定潭“張一帖”內科,始自清代的歙西鄭氏喉科、績溪龍川胡氏醫學、歙縣黃源村-吳山鋪程氏傷科、黟縣碧山李氏內科、新安王氏內科、歙縣蜀口曹氏外科、休寧西門橋汪氏兒科、祁門胡氏骨傷科、婺源程氏醫學等。在一府六縣之地,出現了如此眾多、傳代如此久遠的世醫家族鏈,這是醫史上罕見的現象。
所謂“天下名醫出在新安”,此言不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