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序
中醫藥歷經幾千年的傳承發展,歷代醫家上下求索,承前啟后,推陳出新,使中醫學術益趨昌盛。因醫者所處時空地域的不同或所業專科各異,在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格局,形成了學術風格各具特色的學術流派。流派間既相互爭鳴又相互滲透,既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理論,又為中醫人才的培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促進了中醫學術的發展。中醫傳承歷千年而不衰,學術流派居功至偉。
今值貫徹落實《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之際,由學子送來王鍵校長主編的《新安醫學流派研究》書稿,邀我為之作序。思緒直飛回三十年前,其時王樂匋先生正是新安醫學研究的擎旗人,在創新研究和學術貢獻、代表人物學術思想剖析、文獻文化研究和臨床應用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成就,如《新安醫籍叢刊》《新安醫籍考》等書籍的相繼出版問世,彌補了新安醫籍、醫家資料不足的缺憾。而今其哲嗣王鍵校長作為新安王氏第六代傳人,業已憑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忠誠敬業的精神,成為安徽中醫領軍人。
書中緒論“天下名醫出新安”之句,所言非虛。新安醫學始于北宋,歷經金元,鼎盛于明清,綿延至今,積八百年之蘊,醫家眾多,醫籍宏富,理論臨床均頗多建樹,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流派特色、突出的學術成就、深遠的歷史影響,在我國中醫界享有很高的學術地位。新安醫學的興起與發展,是天時、地利、人和,歷史、文化、經濟、地理諸多因素共同催化的結果,尤其受徽文化的熏染最甚。明清之際,徽州文風昌盛,人文薈萃,有“東南鄒魯”之稱,其內涵豐富,積淀深厚,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之典范,造就了大批醫文互通、亦儒亦醫、理論功底與臨床能力俱佳的“儒醫群體”。
是書從新安醫學的源流、主要特色、科學內涵、名家名著、學術成就、臨床各科、針灸方藥、醫案醫話、學術傳承、文化品質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對新安醫學進行系統研究總結,更對之前多年研究成果進行有機梳理,可謂是新安醫學研究集大成之書,在全國地域醫學流派研究中尚屬首見。其中名家名著部分所遴選的“十大醫家”“百位名家”“十大醫著”“百部名著”均對后世醫學發展影響深遠,堪稱實至名歸;新安醫學“十大學說”更是成為整個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獨樹一幟的“固本培元”法,歷經明清域外傳播發展,為后世溫補派、扶陽派、養陰清潤派之肇始。
徽州傳統的宗族觀念與兼容并包的特性,使得新安醫學的傳承獨具特色,其家族傳承與學術傳承融合交織,多能延續十數代,成為獨特的“名醫世醫家族鏈”,在這些世醫家族鏈中涌現了大批的醫家。對新安醫學理論和實踐的不斷充實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從而呈現出名醫如林的醫學繁榮景象。諸如“新安王氏內科”“新安鄭氏喉科”“新安余氏醫學”等,均是延嗣不絕,名醫輩出。書中對代表性“世醫家族鏈”脈絡的清晰梳理和學術特色的發掘,對當前做好中醫藥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新安醫學已不是單純的地域學術流派,其創新理論和實用技術,早已融入到整個中醫理論體系之中,成為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煥發著生機與活力,其關鍵在于卓著的臨床療效。雖然隨著歷史的沿革,有些理論有所湮佚或更替,但至今仍在防病治病方面,發揮著重要的臨床指導作用。中醫的發展在臨床,如果僅讀理論,那只是單一的儒家之學,而非真正的中醫。因為中醫的理論是由實踐總結而來又指導著臨床實踐,二者切不可分離,這也是中醫科學性之所在。
研究新安醫學,是歷史賦予的使命,弘揚新安醫學,需要我們全體安徽中醫藥同仁,齊心協力,做好接力。要培養后繼人才,走院校加師承結合之路,以煥新機,讓新安醫學這支中醫藥奇葩,繼結豐碩果實。本書之付梓,將進一步擴大新安醫學的影響,推動學術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實現中醫夢。
有幸得閱如此系統完備地總結新安醫學研究之文本,由衷感到欣慰。因疏于文墨,醫學造詣膚淺,焉敢冒言作序,唯從中學習享受,淺表一二,作為感言,以提高自我。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