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發明眾多,不勝枚舉
新安醫家不僅在理論上領先,學說紛呈、學派林立,而且在診療技術上達到了當時醫學的最高水準,臨床上具體創新發明也復不少。
如在傳染病的防治上,明清新安醫家發明了預防天花的新安種痘法,這是世界上用人工免疫法預防天花造福人類的創舉;清代葉天士是認識爛喉痧、發現猩紅熱的第一人,他所提出的“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認識,概括了溫病發展和傳變的途徑,并從現代SARS(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禽流感等疫病由呼吸道傳入、傳染性極強、傳變迅速的病理變化中,進一步得到了印證;清代鄭梅澗首次提出了白喉(白纏喉、白腐)病名,首次發現“假膜”這一病癥特征,也首次記載了這一烈性傳染病的流行,也是成功治愈白喉的第一人,這比西醫史上最早的白喉資料早32年。這些都為我國預防醫學史寫下了極為光彩的一筆。
在診斷辨證上,針對晉代王叔和《脈經》寸口脈分候臟腑之說,明代汪宦、徐春甫作了辨析和修改,清代吳謙作了補充和完善,符合臨床實際,現代證明符合生物全息現象;清代葉天士提出溫病“必驗于舌”,創立了溫病舌診辨證,發明了舌診燥濕診法,提出絳舌(邪入營血的標志)和舌苔黏膩(脾癉濕盛)等新概念,察舌驗齒、辨斑疹(熱邪深入營血)、辨白?(辨別病邪性質和津氣盛衰程度)等法,從此舌診的作用才得到了真正的發揮。
在臨床各科上,元代有李仲南首創“攀門拽伸法”,首次采用過伸牽引復位治療壓縮性屈曲型脊椎骨折;明代有《古今醫統大全》首先記載了以大黃為君的下法治耳眩暈、復合磁療治療耳聾及掛線治療肛瘺等眾多新法;清代有鄭梅澗創“開風路針”“破皮針”“氣針”治療喉風重癥的三針法,吳謙首次詳細介紹了正骨手法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在方藥上,新安醫家靈活化裁,創制了許多切實有效的經典名方,現代歷版《方劑學》教材收錄新安名方均不下20首,流傳數百年,屢試不爽。如明代汪機創制的玉真散是治療破傷風的經典名方,吳崐發明的知柏地黃丸現已是治療陰虛盜汗的常用中成藥;清代汪昂首載的金鎖固精丸是治療夢遺、滑精、早泄的名方,程鐘齡發明的止嗽散被后代列為治療外感咳嗽的第一名方,吳謙發明的五味消毒飲是內服治療癤、疔、瘡、癰的經典方,鄭氏喉科創制的養陰清肺湯,與針法、吹喉藥靈活施用,挽救了無數白喉患者的生命,這要比1901年首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Behring發現白喉抗毒素并應用血清治愈白喉要早一個世紀。現代臨床研究證明,養陰清肺湯合方加減有與特效藥白喉抗毒素同等的療效。至于那些應手見效的簡易方,如明代黃古潭用瓜蔞一枚治肝郁脅痛,清代《本草備要》記載的用柿干一味燒灰治腸風便血、崔默庵以生螃蟹搗敷治漆瘡(過敏)等,更是比比皆是。
在本草上,明代《本草蒙筌》首次記載了健脾消食的雞內金、行氣止痛的青木香、止血散熱的血余炭等藥,首次論述了水銀和百藥煎的詳細制作方法,其中百藥煎制作的記載要比瑞典藥學家舍勒氏提取沒食子酸早200多年;還首次介紹了徽派炮制法和某些藥物的特殊貯藏法。
名醫名著,名說名派,名藥名方,博大精深,璀璨奪目。從基礎至臨床,從經典到教育,在診療養生、本草方藥、針灸導引、內外婦兒各科等各個領域,新安醫學皆有突出的成就和卓越的建樹,全方位地繼承和發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充分展示了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故有中醫藥學“硅谷”之譽,是明清時期中醫學的典型代表和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