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辛涼解表

桑菊飲  《溫病條辨》
歌訣
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
清疏肺衛(wèi)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組成】

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蘆根。

【用法】

水煎溫服。

【功用】

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主治風溫初起,表熱輕證。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shù)。

圖表
注解
●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

桑菊飲中桑葉清透肺絡之熱,菊花清散上焦風熱,并為君藥。臣以辛涼之薄荷,助桑、菊散上焦風熱,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肅肺以止咳。連翹清透膈上之熱,蘆根清熱生津止渴,用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用為使藥。

●清疏肺衛(wèi)輕宣劑

桑菊飲為辛涼輕劑,主治風溫初起,邪犯肺金,肺失清肅,以咳嗽為主證者。治當辛以散風,涼以清肺為法。

●風溫咳嗽服之消

吳瑭用本方“治感秋燥而咳者”,此即葉桂(字天士)所謂“溫自上受,燥自上傷,理亦相等,均是肺氣受病”,因此對于干咳無痰之燥咳亦有良效。

應用要點

1.桑菊飲是主治風熱犯肺之咳嗽證的常用方劑。臨床應用以咳嗽,發(fā)熱不甚,微渴,脈浮數(shù)為辨證要點。本方從“辛涼微苦”立法,其配伍特點有二:一以輕清宣散之品,疏散風熱以清頭目;二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氣肅肺以止咳嗽。

2.銀翹散與桑菊飲都是治療溫病初起的辛涼解表方劑,組成中都有連翹、桔梗、甘草、薄荷、蘆根五藥。但銀翹散用金銀花配伍荊芥、豆豉、牛蒡子、竹葉,解表清熱之力強,為“辛涼平劑”;桑菊飲用桑葉、菊花配伍杏仁,肅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熱作用較銀翹散為弱,故為“辛涼輕劑”。

止嗽散  《醫(yī)學心悟》
歌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荊陳研,
宣肺疏風止咳痰,姜湯調服不必煎。
【組成】

桔梗炒、荊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陳皮。

【用法】

共為末,每服6~9g,溫開水或姜湯送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宣利肺氣,疏風止咳。主治風邪犯肺證。咳嗽咽癢,咳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圖表
注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荊陳研

方中以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以桔梗、橘紅宣降肺氣,止咳消痰;荊芥疏風解表,甘草潤肺和藥,二者與桔梗相伍,更有清利咽喉之用。

●宣肺疏風止咳痰,姜湯調服不必煎

本方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解外邪,以恢復肺氣開闔之職。

應用要點

1.本方為治療表邪未盡,肺氣失宣而致咳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咳嗽咽癢,微惡風發(fā)熱,苔薄白為辨證要點。

2.正如《醫(yī)學心悟》卷3中所說:“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故對于新久咳嗽,咳痰不爽者,加減運用得宜,均可獲效。

3.陰虛勞嗽或肺熱咳嗽者,不宜使用。

銀翹散  《溫病條辨》
歌訣
銀翹散主上焦疴,竹葉荊蒡豉薄荷,
甘桔蘆根涼解法,清疏風熱煮無過。
【組成】

連翹、金銀花、苦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蘆根。

【用法】

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主治溫病初起。發(fā)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圖表
注解
●銀翹散主上焦疴

溫邪上受,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與皮毛相合,故溫病初起,多見發(fā)熱、頭痛、微惡風寒,汗出不暢或無汗。溫邪上熏咽喉,熱傷津液,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肅,故咳嗽。治宜辛涼透表,清熱解毒。吳瑭遵《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于內(nèi),治以辛涼,佐以苦甘”,又崇喻昌(字嘉言)芳香辟穢之說,以李東垣(字明之)清心涼膈散化裁而成。方中用金銀花、連翹為君藥,具有三方面的作用,即辛涼透表、芳香辟穢、清熱解毒。

●竹葉荊蒡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

方中臣藥有二:一是辛溫的荊芥穗、淡豆豉,助君藥開皮毛而逐邪;二是牛蒡子、薄荷疏散風熱而解表。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熱解毒,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皆是佐使藥。

●清疏風熱煮無過

清熱是針對病邪性溫,疏散使邪有出路。選用金銀花、連翹為君藥,質地輕揚,辛能透表、清熱解毒、芳香辟穢,體現(xiàn)了“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用藥原則;本方在用法上有“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此為解表劑煎煮火候的通則,煎不如法,直接影響療效。

應用要點

1.《溫病條辨》稱本方為“辛涼平劑”,是治療外感風熱表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發(fā)熱,微惡寒,咽痛,口渴,脈浮數(shù)為辨證要點。

2.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辛涼之中配伍少量辛溫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涼之旨。二是疏散風邪與清熱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風熱、內(nèi)清熱毒之功,構成疏清兼顧,以疏為主之劑。

3.本方所用藥物均系清輕之品,加之用法強調“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體現(xiàn)了吳氏“治上焦如羽,非輕莫舉”的用藥原則。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傷寒論》
歌訣
仲景麻杏甘石湯,辛涼宣肺清熱良,
邪熱壅肺咳喘急,有汗無汗均可嘗。
【組成】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用法】

水煎溫服。

【功用】

辛涼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身熱不解,咳逆氣急,甚則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shù)者。

圖表
注解
●仲景麻杏甘石湯,辛涼宣肺清熱良

本方主治肺中熱盛之咳逆喘急。麻黃辛苦溫,為肺經(jīng)專藥,善能開皮毛,宣肺氣。石膏辛甘大寒,清中兼透,甘寒生津,與麻黃寒溫相伍,且用量倍于麻黃,其目的在于宣泄肺熱,“火郁發(fā)之”。杏仁降氣,助麻黃、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氣和中,又與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調和于寒熱宣降之間。四藥相合,共奏辛涼宣泄,清肺平喘之效。

●邪熱壅肺咳喘急,有汗無汗均可嘗

本方辨證要點在于有汗還是無汗,風熱襲肺,蒸迫津液,可見有汗,但若津液大傷,則會少汗或無汗;在表風寒未盡,化熱入里,可見無汗而惡寒。因此臨床使用本方,不必拘于“汗出而喘,無大熱”,但對于“無汗而喘”,當細審其無汗之由,或變化麻黃與石膏的配伍用量比例,或加清熱生津之品,或加辛散解表之品以適應病情。

應用要點

本方為治療表邪未解,邪熱壅肺之喘咳的基礎方。因石膏倍麻黃,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熱,不在發(fā)汗,所以臨床應用以發(fā)熱,喘咳,苔薄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

柴葛解肌湯  《傷寒六書》
歌訣
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
芩芍桔草姜棗芷,羌膏解表清熱良。
【組成】

柴胡、葛根、甘草、黃芩、羌活、白芷、芍藥、桔梗、生姜、大棗、石膏。

【用法】

水煎溫服。

【功用】

解肌清熱。主治外感風寒,郁而化熱證。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無汗頭痛,目疼鼻干,心煩不眠,咽干耳聾,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

圖表
注解
●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

本方證乃太陽風寒未解,而又化熱入里。外感風寒,本應惡寒較甚,而此惡寒漸輕,身熱增盛者,為寒郁肌腠化熱所致。因表寒未解,故惡寒仍在,并見頭痛、無汗等癥。陽明經(jīng)脈起于鼻兩側,上行至鼻根部,經(jīng)眼眶下行;少陽經(jīng)脈行于耳后,進入耳中,出于耳前,并行至面頰部,到達眶下部;入里之熱初犯陽明、少陽,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耳聾。熱擾心神,則見心煩不眠;脈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熱邪之佐證。此證乃太陽風寒未解,郁而化熱,漸次傳入陽明,波及少陽,故屬三陽合病。治宜辛涼解肌,兼清里熱。

●芩芍桔草姜棗芷,羌膏解表清熱良

方中柴胡、葛根解肌發(fā)表為君;石膏、黃芩清內(nèi)郁之熱,羌活、白芷散外感風寒為臣;桔梗宣肺利咽,芍藥和營泄熱為佐;生姜、大棗和營衛(wèi),健脾胃為使。諸藥相配,共奏辛涼解肌,兼清郁熱之效。

應用要點

1.本方是治療太陽風寒未解,入里化熱,初犯陽明或三陽合病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發(fā)熱重,惡寒輕,頭痛,眼眶痛,鼻干,脈浮微洪為辨證要點。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齦炎、急性結膜炎等屬外感風寒,邪郁化熱者。

2.本方的配伍特點:溫清并用,側重于辛涼清熱;表里同治,側重于疏泄透散。它和一般辛涼解表以治風熱表證之方,當有區(qū)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丰县| 神木县| 贵南县| 应用必备| 连山| 武隆县| 利辛县| 古丈县| 包头市| 开封县| 凌源市| 班戈县| 交城县| 汪清县| 平塘县| 利川市| 资阳市| 双城市| 西乌珠穆沁旗| 秦安县| 兴仁县| 集贤县| 宜城市| 淄博市| 水富县| 深泽县| 绿春县| 新河县| 于都县| 武胜县| 兴业县| 牡丹江市| 马龙县| 湘阴县| 纳雍县| 万源市| 多伦县| 喀喇| 辽宁省| 平利县| 嘉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