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清熱劑

第一節(jié) 清氣分熱

白虎湯  《傷寒論》
歌訣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熱生津止渴煩,
氣分熱盛四大癥,益氣生津人參添。
【組成】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用法】

水煮服。

【功用】

清熱生津。主治氣分熱盛證。癥見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圖表
注釋
●白虎膏知粳米甘

方名闡述:本方名系根據取類比象與方劑功用寓意命名。“”者,為四方宿名之一,乃西方七宿的合稱,位于西方之金神,主氣在秋,金秋當令,而炎暑自解。《溫熱經緯》云:“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陰獸。虎嘯谷風冷,涼風酷暑消,神于解熱,莫如白虎。”

方義分析:本方是針對無形邪熱彌漫,熱盛津傷而立法。方中石膏,取其辛甘大寒,以清內盛邪熱為君;配知母苦寒瀉火,潤以滋陰為臣;用甘草、粳米護胃和中為佐,庶乎大寒之品,無傷脾胃之虞。

●清熱生津止渴煩

渴煩:即煩渴,指心煩發(fā)熱而有口渴的感覺。多由里熱內盛,煎灼津液,或陰虛火旺,津液不足所致。

●氣分熱盛四大癥

四大癥: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

●益氣生津人參添

白虎加人參湯是治津氣兩傷的熱證,見癥特點:汗多熱不盛,脈大無力,故加人參扶正以助驅邪,也治津氣兩傷的暑溫病。

應用要點

1.本方為治陽明氣分熱盛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為辨證要點。

2.本方不用苦寒直折以瀉火,是由于熱盛津傷,陰已不足,逕用苦寒直折,難免苦燥傷陰;不用苦寒攻下,是由于里熱雖盛,但尚未成實,早投苦寒攻下,徒傷無病之所,故用清里除熱、苦寒直折、苦寒攻下皆非所宜。白虎湯一以清陽明內盛邪熱,一以滋潤內耗陰津。

竹葉石膏湯  《傷寒論》
歌訣
竹葉石膏參麥冬,半夏粳米甘草從,
清補氣津又和胃,余熱耗傷氣津用。
【組成】

竹葉、石膏、半夏、麥冬、人參、甘草、粳米。

【用法】

水煮服。

【功用】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主治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癥見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

圖表
注釋
●竹葉石膏參麥冬,半夏粳米甘草從

方義分析:方中竹葉、石膏清胃以除煩為君,人參、麥冬補氣養(yǎng)陰以生津液為臣,佐半夏和胃降逆,甘草、粳米,和脾養(yǎng)胃以為使。

●清補氣津又和胃,余熱耗傷氣津用

本方配伍總的特點是清熱與益氣養(yǎng)陰并用,驅邪扶正兩顧,更配用和胃降逆之品,是在清補中佐以和胃降逆,以便清而不寒,補而不滯,對病后余熱未清、津陰皆傷的虛中夾實之癥,可謂善于配伍應變之方。

應用要點

1.本方為治療熱病后期,余熱未清,氣陰耗傷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身熱多汗,氣逆欲嘔,煩渴喜飲,舌紅少津,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2.本方使用注意有四:一正盛邪實,大熱未衰;二是濕阻身熱,胸悶干嘔,苔黃膩者;三是內有痰濕者;四是陽虛發(fā)熱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合奇县| 滨海县| 托里县| 怀仁县| 惠州市| 渭源县| 同江市| 利川市| 陕西省| 瑞安市| 常宁市| 平乐县| 扶风县| 余庆县| 家居| 滁州市| 蒲江县| 县级市| 容城县| 武城县| 成都市| 封丘县| 东山县| 安泽县| 雅江县| 河南省| 清徐县| 长泰县| 英吉沙县| 桑植县| 富裕县| 普格县| 巴林右旗| 澄城县| 绍兴市| 云梦县| 仲巴县| 遂川县| 武山县| 灵宝市| 双江|